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蒙古國沒有動手,放普亭瀟灑離開,哈薩克媒表「不滿失望」

2024-09-13國際

一直以來,以色列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中東地區雄踞一方,"無堅不摧"幾乎成了他們的代名詞。然而,近期巴以沖突的戰火卻燒出了不一樣的局面,以色列國防軍的強悍形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場不對稱的戰爭,以色列損失慘重,5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輛被毀,人員傷亡更是觸目驚心,高達上萬人,其中重傷人數超過6000,即便以軍官方聲稱陣亡人數僅有數百,但這慘烈的戰損依舊引發了全球的震驚和質疑。

曾經在中東戰場上所向披靡的以色列軍隊,為何會在巴勒史坦武裝的抵抗下遭遇如此困境?這場沖突究竟是巴勒史坦抵抗組織的勝利,還是以色列軍事神話的破滅?

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爭端,隨著以色列建國愈演愈烈。數十年來,巴以之間大小沖突不斷,雙方都付出了沈重的代價。而這一次,戰火再度燃起,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成為主要的沖突區域。

盡管以色列軍隊擁有先進的美制武器裝備和強大的空中力量,但在面對巴勒史坦武裝的遊擊戰術時,卻顯得力不從心。巴勒史坦武裝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廣泛使用地雷、路邊炸彈等戰術,令以軍的重裝甲部隊寸步難行。

6月26日,巴勒史坦「卡桑旅」武裝人員在拉法市南部地區,成功利用地道伏擊了一支以色列坦克部隊,一輛「梅卡瓦」主力戰車被精準命中,損失慘重。此前不久,加薩走廊中部尼紮裏姆前線,一輛以色列裝甲車也不幸觸雷,造成車內12名以軍士兵傷亡。

除了地雷戰,火箭彈襲擊也是巴勒史坦武裝常用的戰術手段,他們頻繁使用火箭彈對以軍基地和軍事設施進行打擊。6月26日當天,「聖戰者」旅就對加薩中部地區的以軍營地和阿米泰軍事基地發動了多輪火箭彈襲擊。「阿克薩烈士旅」也使用迫擊炮和火箭彈對尼紮裏姆前線的以軍陣地進行了猛烈轟炸。

面對巴勒史坦武裝靈活多變的戰術和頑強的抵抗意誌,以色列軍隊似乎陷入了被動局面。城市巷戰環境下,坦克等重型裝備的作戰效能大打折扣。巴勒史坦武裝的遊擊戰術,使得以色列軍隊曾經賴以制勝的空中優勢和重火力優勢難以發揮。

這場沖突,對以色列而言,不僅是軍事上的巨大損失,更是國家形象和國際聲譽的重大打擊。50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損失,相當於10個北約國家一個坦克營的規模,這樣的損失,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難以承受之痛,更何況以軍自詡為「中東第一軍事強國」。

更為嚴峻的是,巴勒史坦武裝似乎還沒有動用全部力量。如果戰事持續升級,巴勒史坦武裝可能會使用更具殺傷力的武器,這將給以色列帶來更大的傷亡和損失。

以色列在這場沖突中表現出的疲態,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其軍事實力的重新評估。曾經被視為「不可戰勝」的以色列軍隊,在巴勒史坦武裝的頑強抵抗下,其「軍事神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更為重要的是,長期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對以色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將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持續不斷的軍事投入,將消耗以色列的國力,加劇社會矛盾,甚至可能引發國內的政治動蕩。

這場沖突,不僅是巴以雙方之間的軍事對抗,更是對以色列國家戰略和未來走向的嚴峻考驗。如果以色列不能盡快找到解決巴以沖突的有效途徑,那麽,等待他們的將是更加動蕩的未來。

巴以沖突,是一個復雜的歷史性難題,其根源錯綜復雜,涉及到領土、宗教、民族等多重矛盾。要真正實作巴以和平,需要雙方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尋求共同利益的交匯點,透過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分歧。

但現實卻是,雙方都不願在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沖突的根源問題始終難以得到解決。而每一次沖突和對抗,都只會加深雙方的仇恨,將巴以雙方推向更加危險的深淵。

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不僅給巴以雙方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嚴重威脅著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希望國際社會能夠更加積極地介入,推動巴以雙方回到談判桌前,透過對話協商的方式,找到解決沖突的最終方案,實作巴以地區的持久和平與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