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日本「米荒」的背後

2024-09-08國際

誰能想到,這都2024年了,日本人居然還在為吃米而發愁?

現在你隨便走進一家日本商超,都會發現一米難求的狀況,要麽是貨架上空空如也,掛著售罄的標簽。

要麽就實行限購,規定每人只允許購買一袋大米,而且價格死貴,每公斤接近700日元(34元人民幣)。

這一「大米荒」甚至催生了一個流行詞匯:「令和時代米騷動」。

要知道,「米騷動」在日本可不是隨便能說的詞,是日本民眾內心深處最大的PTSD。

1918年,日本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搶米運動,搶米的浪潮沖擊了全國3/4地區,日本各階層的民眾約1000萬人卷入了這場騷動之中,日本也付出了巨大代價。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去年年底的南韓,同樣發生過米荒,中國超市裏兩塊多的普通大米,到南韓能到十幾塊人民幣,幾乎是中國大米零售價格的五六倍!

結果呢?

就有有人盯上了這個差價。

有不少南韓人,在中國買十幾袋袋真空壓縮糧食的大米,然後裝好幾個行李箱,利用國際航班的免費托執行李額度,托運+手提,一次能攜帶上百斤的大米上飛機。

然後呢?

這些大米到了南韓,根本不用出機場,就有人接機,直接送到提前聯系好的南韓餐館或個人。

然後回程的時候,再往中國帶點南韓化妝品什麽的,一來一回,利潤足有近萬元。

當然,大米很重,如果遇到氣流顛簸,很容易壓垮行李架或者貨倉,威脅飛行安全。

但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也要人肉往南韓走私大米,足可見南韓缺大米缺到什麽程度了。

很多人也都奇怪了,日韓好歹也算是已開發國家,人均GDP遠超中國。

現在也不是處於戰亂或動蕩時期,沒發生什麽特大天災人禍,也沒有什麽特別事項需要囤糧,怎麽就沒大米了?

其實吧,他們的「米荒」,有著自己深刻的原因。

1 「米荒」原因

關於日本的這次米荒,日本媒體找了不少客觀理由。

第一,是去年的氣候異常。

咱們都有個感覺,這幾年,中國氣候不太穩定,極端氣候頻頻發生。

其實吧,不僅中國,整個世界的氣候都不太正常。

這主要是因為聖嬰導致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改變了全球的海洋和大氣環流。

再加上近幾年溫室瓦斯濃度急劇升高,導致海洋溫度的飆升。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熱庫,海洋升溫又會加劇聖嬰現象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引發各種極端氣候事件,如高溫熱浪、幹旱、洪水、颶風和暴雨等。

日本就是如此。

2023年夏天,日本遭遇了極端熱浪天氣,平均氣溫創下了自189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這種高溫天氣,對全球以大米為主食的國家來說,可不是個好訊息。

種過水稻的都知道,在水稻開花授粉之後,就會進入灌漿期。

地下根系吸收到的水分、無機物被運輸到葉片中進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後馬上被運輸到谷粒中。

這些有機物最初是乳白色的液漿,所以這個時期被稱為灌漿期。

這個階段就類似於我們往暖水袋中灌熱水。

但是在灌漿期需要比較穩定的溫度,一旦溫度過高,就容易使得水稻被催熟。

形象一點說就是,暖水袋的註水口因為高溫而封閉,再也無法灌入更多熱水了。

所以這時候我們將會收獲一個半滿或是空的暖水袋——換到水稻上,就是秕谷。

而且隨著氣溫升高,細菌和蟲子的活躍程度將會加強,從而導致水稻疾病的大面積蔓延。

所以,高溫天氣是水稻生產的大敵。

偏巧在2023年的夏天,日本知名大米產地新潟縣遭遇了三次焚風現象帶來的幹燥熱風。

結果一下子重重打擊了日本大米生產,2023年大米產量只有661萬噸,減產了將近2%。

不要以為2%很少,這玩意可不是汽油,供給不足我大不了不開車了。

車可以不開,飯不能不吃啊!糧食減產2%的後果,是2%的人口吃不到米,要餓死的!

結果到了今年7月,日本發現,民間的大米庫存量還有156萬噸,只夠日本人吃不到3個月。

距離今年11月份收割水稻,還有4個月時間。

那咋辦?

只能節流了,於是超市開始限購。

但是越限購,民眾越恐慌,於是「米荒」就誕生了。

第二,是俄烏戰爭導致化肥價格上漲。

俄烏沖突爆發後,日本緊跟美國的步伐,對俄羅斯施加了一系列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了多項援助。

但是日本想不到,自己最終會以另一種方式為援助烏克蘭付出代價。

一方面,俄羅斯停止向日本出口化肥。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其產量約占全球化肥消費量的15%!

以前日本的化肥大部份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的。

但是隨著日本參與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居然把化肥給斷供了!

除了少量鉀肥之外,像什麽尿素啊、硝酸銨啊之類的,都不出口了。

現在的農業,全靠化肥撐著呢,化肥一斷,還怎麽種大米?

另一方面,日本自己的化肥生產也斷了。

俄羅斯斷了化肥,那日本能不能自己生產呢?日本好歹也算是個化工大國嘛。

但是不巧,也不行。

同樣是因為制裁俄羅斯,俄羅斯把來自日本的企業從「薩哈林2號」計畫給踢了出去。

「薩哈林2號」是位於庫頁島的液化天然氣計畫,年產量1000萬噸,向日本出口約600萬噸。

日本進口的俄液化天然氣中,幾乎全部來自「薩哈林2號」計畫。

天然氣,則是生產化肥的重要原材料,天然氣一斷供,日本就傻了,自己生產化肥也不行了。

不僅如此,日本好不容易從卡達進口一點LNG液化天然氣,結果回頭就接到美國一個任務:

美國繞過了日本的【武器出口三原則】,從日本大量采購TNT炸藥,意圖用於制造援助烏克蘭的155公釐炮彈。

這一情況,導致日本炸藥生產量大幅增加,可是造炸藥的天然氣多了,造的化肥不就少了麽?

這一合約直接推動了日本化肥價格的暴漲。

因此,日本農民在糧食種植時就面臨選擇了:要麽以高價購買化肥,從而導致米價上漲,要麽轉而種植價效比更高的其他作物。

結果一來二去,大米就減產了,原來能吃一年的糧食,現在不夠了。

第三,是匯率大跌,進口量減少。

有人可能覺得,缺大米了,進口不就行了?

事實上,日本不是沒進口過大米,去年的時候,日本就進口了20萬噸大米。

但是呢,今年的情況,和去年不一樣了。

2023年,美元兌日元匯率為131左右。

今年呢?

匯率徘徊在160.5附近,盤中一度創下過去40年以來的最低點160.86!

這意味著,日本去年為進口20萬噸大米準備的錢,今年只能進口15萬噸了。

而且,國際糧價都被四大糧商控制著,看到日本想要糧食,還不狠狠敲一筆?

所以,日本只能少量進口一點大米,更多的手段,還是來限制需求,反正還有2個月,熬一熬就過去了,大不了,少吃點壽司、多吃點面食嘛!

第四,是日本恐慌式屯糧。

今年8月份,日本宮崎縣附近海域連續發生地震,日本氣象廳釋出提示資訊,警告日本東部太平洋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

從歷史上看,日本南海海槽幾乎每隔100年就會因為板塊運動而發生斷裂,並引發強度為8級或9級的大地震。

1707年、1854年以及1944至1946年之間都曾發生大地震。

根據日本有關機構預測,下一次日本南海海槽大地震,如果震級達到9級以上,在最嚴重的情況下,造成的死亡人數預計可能會超過32萬!

同時,市面上還瘋傳,美國很可能要求日本趁著俄羅斯陷入俄烏沖突無法自拔之際,收復被俄羅斯控制的北方四島。

右翼分子聽了這傳言很高興,但普通老百姓聽了可嚇死了。

你看,又是戰爭風險,又是地震的,日本老百姓心裏也慌啊,於是紛紛跑到超市去屯糧食。

本來糧食就不夠,日本人還瘋狂買,結果一下子就把超市給搶空了。

面對米荒,有議員呼籲日本政府開倉放儲備大米,但日本政府以新米收獲在即,現在開倉放米會影響新米銷售為由拒絕了。

但這種拒絕,恰恰又從側面證明了日本可能爆發戰爭和地震的可能性:

你看,連政府都開始囤米了,老百姓能不囤麽?

2 農業政策

雖然氣候啊,俄烏戰爭啊,匯率啊,地震啊,的確會影響日本大米的供應,但這其實都不是日本米荒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還是在於 日本奇葩的農業政策。

這一農業政策的核心,在於日本的一個畸形組織:農協。

日本農協全稱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是農戶以及小規模農業法人組等農業從業者自發聯合自主經營的互助性農業經濟組織。

農協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的日本中央農業會,其主要任務,是實行糧價統制,說白了就是動員農村經濟為戰爭服務。

二戰結束後,「中央農業會」被美國視為軍國主義性質的組織而加以取締。

但日本很快發現,沒有個機構管農業實在是不行,糧食供應混亂,糧價暴漲!

所以在1946年,日本制定【農地改革法】。

政府從地主手中贖買土地,再以較低價格賣給佃農,從而確立了二戰後日本農業家庭經營的基本制度。

同時為了方便管理一個個農業家庭,1947年,日本國會透過【農業協同組合法】。

正式確立日本農協為民間合作經濟組織,算是個代替政府行使農業指導職能的一個民間組織。

1950年,日本基本完成了農協的建設工作,因為加入農協可以享受到科技、種子、補貼等優惠政策,所以全日本99%以上的農民都加入了農協,農協開始一統天下。

客觀地講,農協給日本農業,是帶來了一定好處的。

咱們都知道,只有規模上去了,成本才會下來,這就是為什麽美國大農場生產糧食價格低的原因。

日本呢?

都是小農戶,單打獨鬥,根本沒法和美國的農業相比,除非一起合作。

農協,起到的就是一個「合作社」的功能。

農協包含全國、地方、基層三級組織架構,將原本形如散沙的農民被團結在一起,使得農協在資源統籌聚合方面具備了廣泛優勢。

為彌補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的不足、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作出了突出貢獻。

比如,農民要買種子、農機和農藥,一家一家去買,價格肯定貴。

但是讓農協去買,一次買好多,就可以享受到優惠價格,然後再由農協分發給農民。

比如,農民過去的農業耕作方法,未必科學,那麽農協就可以大量聘請農業技術員,對農民的生產進行全面指導,包括提高生產技術、安排制定生產計劃、調整種植業結構等。

比如,農民想改造土地或者改種其他作物,但是沒錢,就可以向農協貸款,利率要比銀行要低。

農民的農作物遭災樂,只要你買了農協的保險,農協也出錢賠你。

再比如,農協也利用自身優勢進行農產品的開發,增加種植的經濟效益。

比如我們這些年在市面上吃到的陽光玫瑰、愛媛38號以及青森Heartbeat櫻桃(一顆特級果要幾十塊錢)等等,其實都是農協開發的。

農民種了這種水果,收益就會大大增加。

在賣農產品時,農民也不用一個一個面對收購商,而是由農協集中談價,借此獲取比較好的價格。

同時農產品也可以直接提供給農協擁有或參股的加工企業,進行附加值比較高的二次加工,所贏得的利潤,再向農民返還。

所以,農協與其是個協作會,不妨說農協是個農業公司,而農民則像農業公司裏面的上班族一樣,只不過工位在農田裏而已。

發展到現在,日本農協已經成長為一個龐然巨物。

社員達到900萬人,擁有日本第一大企業集團、第一大銀行集團、第一大保險集團、第一大醫療集團和第一大供銷集團。

2023年3 月,農協銀行系統的存款余額超過100萬億日元 (6700 億美元),占日本個人儲蓄總額的 10%,農協的保險服務部門在2022年的總資產為 57萬億日元 (3800億美元)。

所以, 日本農協一直被稱為日本最大「康采恩」(壟斷企業組織)。

但是吧,高度壟斷,獨立運作,缺乏監管,就會導致絕對腐敗。而任何組織一旦做大形成壟斷,那麽就必然會成為一個只考慮自己的特殊利益集團。

比如,戰後日本人的飲食結構逐漸變化,大米需求量下降,那麽必然帶來大米價格下跌,農民利益受損,連帶著農協利益也受損。

農協做了什麽呢?

遊說農林口的議員和農林省,搞了個「減反政策」。

「減」,就是減少耕作面積,日本農協設定了個限制,種水稻的農田總量,不能超過農田總量的60%,這樣一來,大米產量不就減少了麽?

簡單來說, 就是透過減少耕種面積,人為制造供給不足,來擡高大米價格。

幾十年的減反政策搞下來,1960年至2005年間,日本農業對GDP的貢獻從9%下降到1%。

農業勞動力比例從26.6%下降到4%,農業人口從1196萬下降到252萬,農業家庭數量從606萬下降到285萬。

家庭農場數量從1985年的331萬減少到2008年的175萬,減少了48%。

3600萬畝的日本水田,只有2055萬畝地種大米了,其他土地,要麽改種其他農作物,要麽幹脆棄耕。

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可笑的矛盾,日本明明大米供應很緊張,但是農田卻有大片撂荒,棄耕面積達到了42.3萬公頃。

有人可能覺得,就算大米價格擡升了,也無法挽回農民因為減少耕作面積造成的損失怎麽辦?

那是「反」了,簡單來說就是搞政府補貼,讓日本糧食廳集中采購糧食,然後再賣給批發商。

賣價價格甚至比采購價還要低,差額由政府來彌補,彌補振幅在25%-35%之間。

這樣一搞,就相當於日本政府花錢,讓農民少種糧,以提高日本糧食的市場價。

糧食供應不足,必然導致糧價高漲。

所以日本國內米價是美國5.6倍,泰國9.5倍,日本老百姓每天都要吃著天價米生活。

有人會說,既然國外米價便宜,為啥不進口呢?

其實吧,也不是不進口,但是在農協的操作下,提出了一個口號:日本人要吃好米!

還設定了一系列非常繁雜的指標,比如微量元素啊,營養價值啊,化肥殘留啊,重金屬含量啊,甚至顆粒均勻度啊,都要達標,否則就是毒害日本人!

這樣一來,能符合日本標準的大米,寥寥無幾,最後只有越南和泰國少數農田,才能生產符合日本標準的米。

而且,就算達標,這些進口米,也要繳納780%(你沒看錯,就是780%)的進口關稅。

等進入日本國內的時候,已經和日本大米一樣變成天價米了。

這就是日本農協的商業行銷策略,農協賺了錢,農民賺了錢,進口商也賺了錢,但卻讓廣大的日本民眾,為高糧價買了單。

而且,因為大米產量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所以日本的糧食安全非常脆弱,一有個風吹草動,就容易產生米荒。

有人可能覺得,農協這麽玩,政府為啥不管呢?

不是不想管,是沒法管。

日本是個民選國家,政府需要選票產生,而農協呢?

掌握著農民的種子、收購和化肥等等命脈,所以也就沒有哪個農民能忤逆農協的選票傾向,基本上是農協讓投給誰,農民就不敢不投。

而且,日本選舉有個叫「票差格局」的制度,靠選區劃分加重了農村選票權重。

有的農村一票最高頂城市五票,所以日本農村能影響的議會席位數占到了國會的30%左右。

這樣一來,無論哪個政黨,對農協都要捧著敬著,從來不敢出台失真農協利益的政策。

所以,日本米荒的核心,還是政府農業政策被利益群體綁架導致農產品價格和農產品供應長期畸形導致的。

只不過因為本次國際化肥價格上漲和氣候導致減產而暴露出來了而已。

日本這種畸形農業政策,其實南韓也存在。

南韓有一個南韓農業協會聯盟(NACF),幹的事和日本農協差不多,都是透過擡高農產品價格,限制進口,來保證自身利益,卻讓全民買單。

但這種政策看似對農民有利,卻可能影響這兩個國家的千秋萬代。

咱們都聽說過,日本人來了中國,報復性地吃西瓜、蘋果,南韓人來了中國,報復性地吃牛肉的新聞。

為啥?因為在國內吃不起啊!

中國的超市,西瓜都是一個一個賣的。

日本呢?西瓜都是一塊一塊,甚至一片一片賣的!

一塊西瓜差不多要780日元到1500日元,也就是折合人民幣36元到69元不等。

如果你嫌貴的話,還可以去買成片包裝的西瓜(也就是飯店送的果盤那種一片一片的西瓜),一片差不多要人民幣9元,一口就吃沒了。

南韓的牛肉價格就更誇張了。

2021年時,南韓的國產牛肉售價,沖到了20萬韓元一公斤,換算成人民幣的話,約等於一公斤1090元。

超過500元一斤的牛肉!

說實話,這遠遠超出了中國人的想象,現在知道南韓人說吃不起牛肉的原因了吧?

牛肉這麽貴,以至於男女談戀愛,去吃一份牛排,就已經算是享受「奢侈品」了。

所以日本人和南韓人來到中國,看到可以如此輕易地享受到「水果自由」和「吃肉自由」,為之瘋狂也就不奇怪了。

只是,日韓農產品價格是上去了,但人口素質卻是下來了。

咱們小時候都聽過這樣的驚呼: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經超過中國人啦!再也不是小日本啦!

可是現在再看看呢?

從90年代到現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倒退了。南韓的情況也差不多。

反而是中國,平均身高東亞第一!

3 中國的底氣

現在你去中國大街上看看,說95後平均一米八有點誇張,但是現在十五六歲就竄到一米七的孩子比比皆是。

為啥?因為日韓人蛋白質攝入量不夠啊!而中國孩子可以毫無心理負擔地可勁吃啊!

我們看一組數據對比:

中國人均蔬菜水果消費量是日本的4倍,肉類是1.4倍,水產品占1.1倍;

中國人均消費肉類65公斤,日本50公斤;

中國人均消費蔬菜450公斤,日本100公斤;

中國人均消費水果170公斤,日本50公斤;

中國人均消費水產55公斤,日本48公斤;

中國人均消費食用油28升,日本21升;

中國人均消費香腸4.6公斤,日本4.2公斤;

一個人均GDP是中國人均GDP3倍的國家居然食物水平遠遠低於中國, 日本人吃的這麽少,難道是為了減肥嗎?

有點腦子的都知道,當然不是,完全是因為太貴了!

可是,日本人水果蔬菜肉蛋奶都不能隨便吃,中國人想吃多少吃多少,那日本和中國,誰才是已開發國家?!

說實話,中國人之所以能享受如此低廉的農產品,完全體現了中國農業政策的優越性。

一方面,死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大搞糧食儲備。

先說個冷知識,中國的國產小麥收購價格,是高於國際小麥價格的,一般要貴30%左右。

所以在學術界,一直有放棄小麥收購機制,轉而從國外進口的說法。

但是,中國一直堅守這一收購機制,哪怕要承擔巨大損失。

為啥?

因為一旦全部從國外進口小麥,那國內種小麥就無利可圖還賠錢,誰還種小麥?

那麽萬一有一天,國外糧食漲價了,或者人家對你糧食禁運了咋辦?

那可是真會餓死人的!

要知道,中國在糧食安全的問題上,過去是有過巨大教訓的。

所以, 中國一直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因為這是保證每個中國人都有飯吃的最低限度。

哪怕你再想建廠,也要保證耕地總盤子不變。

這樣一來,就能維持中國糧食供應,始終保持平穩,讓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端在自己手上。

而且,中國還保持了世界最大的糧食儲備。

其實按照世界通行的糧食儲備規律,一個國家的糧食儲備量供國內市場三個月食用就可以了,或者是當年糧食產量的15%左右。

中國呢?是100%以上!糧食庫存數量可滿足全國居民吃一年!

這是啥概念?

也就是說,就算中國糧食一年絕收,中國人也有能堅持到來年新糧上市的存糧!

世界上搞糧食儲備搞成這樣的國家,僅中國一家!

有了這樣的糧食儲備,中國就不怕任何氣候變遷、火山或者戰爭的威脅,更不會像日本那樣,動不動就鬧米荒。

另一方面,是中國對農民的優惠政策。

說實話,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願意待在農村種糧食的人,越來越少了,就算待在農村,他們也更願意種瓜果蔬菜,而不是糧食。

但是國家層面,又沒法強制農民種糧食。

所以為了鼓勵農民種糧,國家出台了許多優惠政策,包括農業補貼、減稅等等,極大降低了農民種糧成本。

比如,農民買化肥,國家給予每噸400-500元的補貼。

農民買農藥,國家給與每瓶5元的補貼。

農民買農機,國家還能給10%-40%不等的補貼。

還有一次性種糧補貼,像河南僅2022年就分三批次下發了一次性種糧補貼36.6億元。

這可都是真金白銀,而且為了避免雁過拔毛,這種補貼都是集中發放到農民手上的。

除此之外,還有農田保護補貼,彌補糧食與經濟作物經濟差值的耕地保護基金,生態保護補貼等等等等,琳瑯滿目,五花八門。

以至於有的地方的農民,種地基本不指望賺錢,不虧本就行,賺的就是補貼錢。

此外,為了防止日本農協那樣的機構成為利益集團,中國的農業政策落實,主要是由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化肥農藥生產的國有企業、相關協會商會以及中糧以及中儲糧來實施的。

執行的都是國家意誌,不會幹出為了自己利益,而綁架國家政策的事情出來。

所以,這就形成了個很奇怪的反差。

日韓是已開發國家,中國是開發中國家。

日韓的人均GDP都在3萬美元左右,而中國的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左右,是日韓的1/3。

結果呢?

開發中國家中國卻在人均食物占有水平上遠遠超過已開發國家日韓,讓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都能輕松享受到水果自由和吃肉自由,更別說大米自由了。

背後的原因, 就是中國科學合理的農業政策,以及不被任何利益集團所綁架的國家意誌。

正因為如此,中國才在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5畝的土地資源約束下,不但牢牢保障了自己的糧食安全,還創造了一個人均農產品指標非常高的「吃貨大國」的奇跡!

這才是中國不僅不像日韓那樣動不動鬧米荒,還能在世界糧食危機的變局面前閑庭信步、穩坐釣魚台的最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