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度需多久才可成為下一個中國?英國媒體斷言:印度機會渺茫!

2024-09-08國際

印度要騰飛了嗎?成為下一個中國大陸?別開玩笑了,我對這個劇本了如指掌。無處不在的贊美,聲稱GDP增長速度全球領先,經濟總量超過英國,乍一看確實讓人震撼。

不過細想一下,這些年來被擡得很高的國家可不少吧?最終呢?他們不都是一個個都停下來了嗎?請允許我直言,印度此次的「崛起」很可能只是表面熱鬧,實際效果有限,最終只會淪為一場大型的「窘迫」。

在今年四月,一本英國期刊釋出了一篇相關的文章,針對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英國的傳媒分析表示,印度有意效仿中國,但其機會非常渺小,這背後是什麽原因呢?

你或許會提到,這次情況不同,因為印度有「莫迪老仙」在掌控!莫迪是何許人也?印度當前的總理,是一位與尼赫魯並駕齊驅的政治巨頭。自他在2014年執政以來,印度的經濟迅速發展,國內生產毛額的增長率保持在6%到7%之間,已將英國遠遠拋在後頭,躋身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更不用說,莫迪將外交策略運用得淋漓盡致,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遊刃有余,成功讓印度在國際舞台上顯得格外引人註目。

你是否認為莫迪非常了不起?別著急,我們繼續往下看。強勢政治雖然讓人感覺痛快,但帶來的後果可不小。一個國家的進步,如果過於依賴某位領導者,那就像在買彩票,完全看運氣,風險太大。

假如有一天莫迪下台,或者他的強硬政策無法繼續實施,印度將會面臨怎樣的局面呢?光是想一想就讓人感到脊背發寒。更不用提,印度的社會結構復雜且矛盾紛呈,單靠莫迪一人,能夠應對所有難題嗎?我總之是不相信。

說到底,印度要想真崛起,還得靠自己。印度的主要優勢是什麽呢?沒錯,它的14億人口,以及比中國更為年輕的年齡結構,簡直是一座尚待發掘的財富寶藏!想象一下,14億人意味著什麽?僅僅是一個國內需求市場,就足以令人全球羨慕。更不用提,眾多的年輕人意味著有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這正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的天賦條件!

看到這一點,你是否覺得印度的未來充滿希望?清醒一點,別再幻想了!人口紅利並不是隨意可以利用的資源,目前印度所面臨的挑戰正是人口眾多卻無法轉化為發展的優勢。

先談談就業問題,印度政府的統計顯示,接近1億適齡勞動者處於失業狀態,失業率令人震驚。莫迪政府確實考慮過各種對策,包括激勵措施和產業政策,但結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治標而未能治本。

緣何如此?由於印度的教育品質實在太低下!絕大部份勞動力都沒有讀過書,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談不上參與高端制造行業,即使讓他們去工廠簡單地擰螺絲,能力也可能不夠。

你或許會提到,印度也有許多著名的高等院校。別再幼稚了,那些學校的畢業生,大部份都去了歐美國家,誰會願意留在印度呢?由於語言障礙、環境艱苦以及發展機會匱乏,理智的人都選擇了離開。

教育水平不足,法治氛圍也不理想。印度的法治狀況用「混亂」來形容都算得上是溫和,各類奇怪的案件層出不窮,連本國女性的基本權益都無法保障,又怎能指望吸引外國投資呢?別開玩笑了。更不用提,印度的官僚體系繁雜,貪腐現象嚴重,市場監督不力,這些都是妨礙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

在這樣的環境中,印度的制造業如果能夠發展起來,那真是令人驚訝。根據數據顯示,印度的制造業在全球的占比僅有微不足道的3%,而中國則高達30%,這之間的差距相當顯著。莫迪政府確實考慮過推動制造業的發展,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物流費用高得不合理,產品品質也是良莠不齊,如何與中國競爭呢?

提到這裏,你應該領會到了吧?印度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服務業撐起來的,尤其是IT外包產業。

不可否認,印度在這方面確實有兩把刷子,培養了不少IT人才,在全球市場上也搶到了一杯羹。可是問題在於,服務行業的市場容量有限,能夠提供多少就業機會呢?能夠推動多少行業提升?簡而言之,印度目前希望模仿中國的發展路徑,先透過低端制造業積累資金,然後逐步向高端領域邁進。

可是時代不同了,朋友!如今的時代早已不同於幾十年前,那時你隨便制造一些低價商品就能夠暢銷了。全球的產業鏈正在提升,優質制造業才是受歡迎的選擇。那印度呢?基礎設施薄弱,教育品質差,商業環境差,這些根本問題不解決,如何與中國展開競爭?

我不是說印度沒有機會。畢竟,印度人口眾多,年輕的勞動力儲備豐富。如果政策得當,加上些許好運氣,未來或許真的能夠重現中國的輝煌。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印度要想成為下一個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莫迪上任以來,他果斷地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改革舉措,立即見到了顯著成效。印度經濟經過多年的 stagnation 終於復蘇,國內生產毛額的增長速度迅速攀升,曾一度接近中國的水平。莫迪被稱為「拯救印度經濟的英雄」,其人氣不斷上升,成功連任三屆首相。

但硬幣都有兩面,莫迪經濟學在帶來經濟增長的也埋下了不少隱患。

過度依賴強人政治。莫迪的個人威望在印度經濟進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果斷且富有權威的領導方式,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政務效率,並促進了一系列改革的落實。然而這種方式亦存在缺陷,即過於依賴個體,缺乏持久的機制和制度支持。一旦莫迪卸任,或是他的政策遭遇失敗,印度的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穩定增長,將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改革紅利分配不均。莫迪政府在經濟改革方面的舉措,主要側重於減少管制、引進外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這些政策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貧富不均,導致了社會沖突。

印度的人口超過14億,並且其人口年齡結構相當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這表明印度具備豐富的年輕工作人口,這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優勢。龐大的人口也意味著巨大的消費市場,對於跨國公司來說,印度市場充滿了誘惑力。

人口紅利就像一把劍的兩面,如果無法將人口的優勢有效地轉換為發展上的優勢,它就會演變成一個沈重的負擔。

印度當前最大的難題是教育品質不高。雖然印度有幾所國際知名的大學,但整體的教育品質並不理想,文盲比例仍然偏高,許多勞動者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難以滿足制造業對高素質人力資源的要求。

語言障礙也是阻礙印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度的官方語言超過二十種,各地區之間的語言差異導致溝通困難,增加了交流成本,這不僅影響了國內市場的統一性,還妨礙了外資的流入。

莫迪政府持續努力將印度建設成「全球工廠」,推出了「印度制造」的口號,期望能夠仿效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模式。現實卻很殘酷,印度的制造業正遭遇多重困難。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印度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明顯低於中國,交通費用昂貴,電力供給不足,網路覆蓋率也較低,這些因素都對印度制造業的進步造成了較大阻礙。

營商環境不佳。印度的官僚體系繁雜,腐敗現象明顯,市場監管混亂,對外資公司態度不夠積極,這些因素都提升了企業的營運開銷和風險,抑制了外資流入。

缺乏核心技術。印度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低階別的加工生產,缺乏關鍵技術和自主品牌,因此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低端,難以與中國的制造業抗衡。

印度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印度是否能夠戰勝這些困難,最終變成下一個中國,仍有待時間檢驗。

參考訊息:英國媒體指出,「下一個中國不可能是印度」: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面臨許多挑戰。

中國經濟網:印度「制造夢想」力不從心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資訊平台

環球網:美媒刊文:印度需要多久才能成為下一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