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如果將歐盟當一個國家來看的話,她就相當於「總理」,權力相當大,甚至可以說德國前總理梅克爾退休後,馮德萊恩就是如今全歐洲「最有權力」的女性。她是德國人,是梅克爾的「閨蜜」,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前,曾擔任過德國防長。之所以能當上「歐盟總理」,主要得力於梅克爾和法國馬克龍的推薦,這兩人,一個是歐盟「一姐」,一個是歐盟「一哥」,他們統一意見後,馮德萊恩就正式走馬上任了。
只不過,馮德萊恩在這近五年的任期中,執政成績單並不怎麽樣,而且還「太美國」,馬克龍也有點後悔,想「換掉」她了。
據參考訊息報道,曾將馮德萊恩推上歐盟委員會主席位置的馬克龍,現在正與其他歐盟國家領導人商談,為該機構的最高職位另覓人選——比如義大利前總理、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是,某些國家不贊成她5年來管理歐盟委員會的方式,特別是在貿易談判、歐盟氣候轉型以及對美關系問題上,馬克龍也曾公開批評她。對此,我們聊三個話題。
第一個,不僅馬克龍不滿,就連同胞朔爾茨也對馮德萊恩不滿。
歐盟一共有27個成員國,這其中,真正「當家」的實際上就兩個國家——法國和德國。為什麽?因為它們的實力擺在那裏:德國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而且還長期找不到對手,是歐盟公認的「經濟代表」;法國是歐盟唯一軍事獨立的國家,還是歐盟唯一的聯合國「五常」國家,是公認的「政治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要決定什麽大事,往往都是德法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先「碰頭」,先定個調子,其他成員再一起商議。但一般情況下,德法如果認準了的事,基本上也就差不離了。這就好比五年前,梅克爾和馬克龍「看好」馮德萊恩,最後她就當上了歐盟委員會主席。
如今的問題是,不僅馬克龍對馮德萊恩不滿意,同為德國人的德國總理朔爾茨,也看馮德萊恩「不舒服」。此前,美國曾提名馮德萊恩出任下一屆北約秘書長,不僅總統拜登對外喊話,而且還專門派國務卿布林肯出訪歐洲,給盟友們「做工作」,但朔爾茨卻出面堅決反對,理由是「馮德萊恩對俄羅斯的看法太偏激了,從長遠來看這會出問題」。朔爾茨沒有說出來的話是——這會讓歐洲出問題。
無論在北約,還是在歐盟,德國的聲音都非常關鍵,馮德萊恩被德國「堅決反對」後,美國就沒有再提這件事了,據稱準備提名瑞典首相。就像當年是德國和法國將馮德萊恩擡上寶座一樣,如今兩個國家都不看好,馮德萊恩想連任,恐怕也就沒什麽機會了。當然,也不排除馬克龍是在放話施壓,希望馮德萊恩改變一些行事方式。
第二個,馮德萊恩哪些做法,讓歐盟國家不舒服?
對歐盟來說,最為重要的無非就是三件事,與美國的關系如何?與中國的關系如何?俄烏沖突如何處理?這三件事處理好了,基本上也就「高枕無憂」了。但是,從目前的現實來看,歐盟在這三件事上,都做得不太好,而馮德萊恩就是主要責任人之一。
在其近五年的任期內,一個令其他成員國最為詬病的事情,就是她不像一個歐洲人,倒很像一個美國人,基本上是遵循美國的指揮在開展工作,這也令一直有「擺脫美國,獨立歐洲」的德國和法國心生不滿,因為你身為「歐盟二把手」,不為歐洲自己的事著想,卻為美國服務,歐洲能好得了?在美國面前,完全就是一個比烏克蘭稍華麗一點的「棋子」。
但一方面,馮德萊恩一家八口人中,就有七個是「美國人」,只有她一個歐洲人,完全就是一個「裸官」,退休了估計退路也在美國;另一方面,美國是世界霸權,歐洲國家在美國面前,根本就沒有話語權,在這樣的背景下,想穩固自己的執政基礎,就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如此,也就難怪馮德萊恩即便做了歐盟「二當家」的,仍要奉美國為「主子」了。
在對華態度上,有兩件事最具代表性。一個,是去年4月出訪中國時,馮德萊恩來到中國後,仍在台灣和南海問題上「表達強硬」,而且復述的都是美國的話術,儼然一副「美國代言人」的做派;第二個,出訪美國時,擅自與拜登就涉華問題發表聯合聲明,這一做法,就連「歐盟一把手」——歐洲理事會主席蜜雪兒都公開不滿,直言「涉及中國的事,你應該先跟我協商」。意思是,你擅自做主,過分了。
這也表明,馮德萊恩骨子裏就主張「對華強硬」,而且還是不講「戰術「的那種。最近,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所謂「調查」,就正是馮德萊恩推動的。
在烏克蘭問題上,馮德萊恩一來仇視俄羅斯,二來希望跟進美國,所以歐盟涉及制裁俄羅斯的法案,基本上都是她主導透過的。也正因為如此,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成員國,對她的做法頗為不滿,因為俄烏沖突不會一直進行下去,總有停火和談的時候,從長遠看,俄羅斯才是歐盟最為可靠的「能源供應商」,馮德萊恩將歐俄裂痕弄得越大,雙方將來融冰的代價就越大,被美國「收割」的時間就越長。
第三個,馬克龍想用誰替代馮德萊恩?
據稱,馬克龍中意的人選,是義大利前總理,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近段時間,馬克龍已經與義大利總理梅洛尼進行了溝通,若「自己人」能夠上任,義大利當然不會有什麽意見。德國的意見非常重要,馬克龍估計會和朔爾茨單聊,雖然在援烏和巴以沖突上,兩人最近「矛盾」不少,但歐盟內部的事,法德兩國的意見,還是非常一致的。
最為關鍵的是,德拉吉在擔任歐洲央行行長的時候,曾以「不惜一切代價」的承諾拯救了歐元,在歐盟擁有非常高的威望,也獲得了成員國的認可,而德國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歐元的穩定,德國也是受益最多的,恐怕也不會阻止德拉吉。一個令人關註的問題是,雖然這是歐盟自己的事,但美國什麽時候停止過插手歐洲?這一次「選總理」的事,能不能歐盟自己說了算,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