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布林肯即將訪華,美國透過950億美元援助法案,大陸演練收台行動

2024-04-23國際

據報道,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即將開啟對中國的存取,而其行程中的一個關鍵議題無疑是台灣問題。在這一敏感時刻, 賴清德即將就任的背景為布林肯的存取增添了更多關註點。

根據美國「在台協會」的羅森伯格透露,布林肯此次訪華將聚焦於台灣問題,特別是賴清德的立場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

美國媒體報道稱,布林肯的訪華行程預計從4月23日開始,為期四天。面對兩岸關系的復雜性與微妙性,羅森伯格指出, 在美中高級別互動中,台灣議題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美國方面始終向北京明確表態,美國的台灣政策保持連貫、一致,並將持續如此。預計美方將繼續沿用這一策略。

根據台媒報道,美國一位官員表示,布林肯將在不同場合強調美國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長期利益。 美國認為台海地區的和平對於亞太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中可以看出,盡管中美兩國在多個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政府仍力圖在尊重"一個中國"政策的同時,確保台海穩定。

布林肯此次訪華可能會就此傳達一個明確的訊號,即 美國期望台海現狀得到維持,避免任何可能激化緊張局勢的行為,特別是在賴清德即將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敏感時期。

然而,美國一邊聲稱尊重一中政策,一邊又突然加強對台援助,實在讓人氣憤!

美國透過950億美元援助法案,台當局欣喜若狂!

剛剛,美國國會眾議院在一個罕見的兩黨合作氛圍中,達成了對於關鍵的對外援助法案的共識。在政治分歧日益加深的當下,這一表決確實是一個引人註目的場合,共和黨放棄了此前對烏克蘭援助的阻撓態度,讓法案得以順利透過程式性表決。

眾議院投票結果是316支持對94反對,透過了一個總額高達950億美元的包裹式援助法案。

這一法案的組成部份顯示了美國當前外交與安全戰略的重點。其中,烏克蘭,作為當前與俄羅斯拼命對抗的國家,被提供了高達600億美元的援助,以支持其在這場持續的沖突中的軍事需求。

以色列將獲得大約170億美元的武器支援,同時迦沙走廊和其他地區也得到了90億美元的人道援助,顯現了美國對中東穩定的關註。

對於台灣和整個印太地區的支持則反映出美國應對中國崛起的戰略考量,該法案撥出了81.2億美元,來確保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台灣防務機構披露,美國軍方將投入19億美元作為對島內和該地區合作夥伴的支持,並 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 。這一財政措施旨在補充美軍向台灣提供的武器裝備、軍事服務以及訓練,並可能擴充套件至美國請求台灣協助的其他盟友,彰顯了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堅定立場, 這讓台當局欣喜若狂。

台灣防務部門已表示,他們將繼續透過已建立的交流機制與美方緊密合作,確保預算得到恰當使用,並透過增強防禦力量來保障本地區的安全及台海的和平穩定。

然而,此舉也引起了批評聲音,有評論認為 美國實際上在利用台灣作為中美賽局的第一道防線,在地緣政治對抗中作為「炮灰」。

批評者指出,雖然面臨著戰略壓力,台灣民進黨當局似乎沒有其他選擇,只能 接受美國的條件,並對其表示感激,這就是台灣的悲哀!

此外,美印太司令阿基裏諾表示,美國希望台灣能夠學習以色列,實行「 全民皆兵、迅速動員 」體制,這無疑是將台灣推向抗中前線的明證。

布林肯訪華很難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註定白跑一趟!

美國媒體也看清了問題本質,聲稱布林肯的中國之行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其目標是在中美關系持續緊張的情況下尋求緩和。然而,這樣的努力可能難以實作立即成效。

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提供的見解表明,美國政府正面臨著國內選舉的壓力, 需要在台海地區保持狀態的穩定性,以避免選舉前發生任何不利局面。

在此背景下,美方意圖透過送出新的承諾給北京, 確保賴清德不會觸碰政治敏感問題,理解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

與此同時,羅森伯格強調美國將持續推動兩岸對話,盡管北京方面持續設定對話的前提條件。美方相信,鼓勵兩岸對話有助於地區和平與穩定。這一點,在賴清德此前的勝選演講中也有所體現,他表示 願意從對抗轉向對話,尋求與大陸的溝通。

盡管美方可能提出擔保,但中國可能持懷疑態度,不會完全信任美國的承諾。 畢竟,在區域安全和經貿措施方面,美國似乎並沒有完全踐行在舊金山峰會上所達成的共識。

國內專家則指出, 在賴清德就職之前,北京對台灣的壓力不會停止 。不僅限於所謂的「灰色地帶」措施,還可能包括經貿手段。大陸方面一直對賴清德持批判態度,並不可能在5月20日賴清德就職之前無動於衷。

近日, 大陸宣布啟用M503銜接航線以及反傾銷措施只是開始 ,意味著在5月20日前,北京將采取更多手段,例如撤銷針對台灣某些產品的關稅減讓,來對台施加壓力。

在台海問題上,中國絕對不會讓步於美國。因此,布林肯此次訪華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但很難緩解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註定要白跑一趟!

解放軍17架戰機「沖過」海峽中線!警告「台獨」,威懾美軍!

4月20日,解放軍在台灣海峽展開了大規模的「聯合戰備警巡」行動。空中與海面上出現了大批的中國軍機與戰艦,其中包括21架戰鬥機, 17架越過了海峽中線,僅距離台灣台中約64海裏。

此次中國軍事活動的增加究其原因, 島內分析出現兩大主流觀點。

首先,有意見認為這是一個訊號,表明 中國軍方在賴清德即將就職前,對其進行壓力施展。

這種行動是對台灣采取的一個組合策略,包括最近啟用的M503航線及其連線線,以及對台灣生產的聚碳酸酯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分析稱解放軍的大規模 警巡 至少要持續到5月20日,以警告「台獨」勢力的挑釁行為。

其次,另一種見解則是,中國的軍事動作是為了回應美軍力量在該地區的挑釁 ,特別是針對美國一架反潛直升機和一架P-8A反潛巡邏機當天在台海上空的活動,這既是對「台獨」分子的警告,也是向美國展示其威懾力量。

2架比21架,在中國領空,美軍毫無優勢! 長期如此對抗,也將對美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遺失對抗的勇氣,導致戰時未戰先退!

台灣退休少將栗正傑對於解放軍21架軍機在短時間內密集進入台海的行動表示關註。盡管數量並非創紀錄,但這種短時間內的密集活動是前所未有的,並且構成了對台灣更加明顯的震懾。

栗正傑指出,不同於以往可能更具有政治象征意義的飛行,此次活動呈現了聯合作戰演習的特征, 暗示著解放軍正在提高空中作戰演練能力。 下一步就是演練收台!

出動的軍機包含了無人機、電子偵察機、空中預警機以及主力的殲-16戰鬥機等,可能意味著,無人機可以作為第一波的打擊工具,癱瘓台灣地面的雷達系統,進而為第二波由殲-16戰機領銜的攻擊波開啟通路, 再加上第三波主力戰機殲-20的加入,台軍實在無法對抗。

栗正傑強調,台當局對此自然心知肚明,已經意識到了大陸這一系列演習所傳達的深層資訊與潛在威脅。

台灣只能寄希望於美國、日本等國家,關鍵時刻能前來救援, 然而大陸的行動必定是如雷霆般迅速果斷,不會給台當局太多反應時間。

台海問題的最終走向,是中美對抗決定的,也是14億中國人決定的!

有分析認為,台海問題的最終走向,是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與賽局所決定的。

台灣作為這場較量的重要一環,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註。據台灣媒體報道,中國的崛起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是本世紀全球政治變局中最為顯著的事件之一。 這一歷史行程不僅牽動著中國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世界強國特別是美國的警覺。

中國意圖透過洞察歷史規律,制定和實施恰當的策略,以提高實作民族復興的可能性。而面對中國崛起的勢頭,美國則試圖維持其全球霸主地位,盡一切可能抑制中國的發展,並降低其實作目標的 機率

這種潛在的對立情景孕育了一場關於未來走向的機率爭奪戰,而台灣地區則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棋子。

在這場賽局中,台灣的選擇引人關註。執政的民進黨重視與美國的關系,希望依靠外部勢力來平衡與大陸的力量關系,近些年堅持走「台獨」路線, 賴清德的上台將更加推動台灣的親美路線。

然而,台灣安全的最佳保障或許並不是簡單尋求外部勢力的支持,而應是深化與大陸的交流合作,推動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

台灣作為中美賽局的一枚棋子,其角色和未來取決於國際力量動態。 如果台灣繼續采取偏向某一方的政策,可能會導致它在國際政治中的被動地位加劇,甚至成為犧牲品。 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升級,可能首先影響的便是台灣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顯然表示不希望重走對抗美國的老路,但這不意味著中國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會示弱。任何誤判都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而民進黨當局在享受美國所謂支持的「甜頭」時,也應該深思這樣的親美政策是否真正符合台灣人民的長遠利益。台海問題的最終走向,不僅是中美對抗決定的,也是14億中國人決定的!

台灣最大的安全保障,如 國民黨前主席同洪秀柱在大陸所言 ,可能並非來自兩岸對峙的加劇,而在於認同兩岸的共同文化和歷史血脈,尋求積極的融合發展,最終實作和平統一。

只有這樣,台灣才能確保其在動蕩不定的國際形勢中的穩定地位,並在區域和平與開發中發揮積極作用。再者,這也是符合歷史趨勢和民族整體利益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