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他們在中非合作論壇幕後發光發亮

2024-09-12國際
方浩明在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新聞中心受到媒體關註。受訪者供圖。
伍淡然參加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報道工作。受訪者供圖。
徐博文作為誌願者參加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受訪者供圖。
王泉泉在2024中國·馬達加斯加經濟發展圓桌會議晚宴上演奏。受訪者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媛媛
2024年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順利舉行。中非各國圍繞「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築高水平中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題,共敘友情、共商合作、共話未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論壇幕後,有一群青年積極參與其中,他們不僅是論壇的參與者,也是中非合作近距離的觀察者,因此對「中非友誼」有了更深的感悟。
這個伊拉克小夥子想把中國文化傳到全世界
在峰會的新聞中心,伊拉克小夥方浩明成為了「明星」。這不僅因為他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因為他經常出現在非洲的電視節目中。「一個非洲記者過來跟我說,之前在電視上見過我。我沒想到竟然會有非洲的朋友認出我。」方浩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方浩明是中阿衛視駐北京的記者,在中國生活了近13年。性格外向的他喜歡與中國朋友交往,逐漸練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方浩明的母語是阿拉伯語,這是一種在西亞和北非廣泛使用的語言。非洲的艾爾及利亞、埃及等多個國家都說阿拉伯語。方浩明介紹說,中阿衛視在非洲的阿拉伯語國家中很受歡迎,播出的許多與中國有關的內容深受當地觀眾喜愛,尤其是中國的電視劇。
「以前只有南韓電視劇在阿拉伯地區火爆,但現在,隨著中國電視劇走進非洲,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開始觀看中國電視劇。」方浩明認為,影視劇對於文化交流至關重要。「很多人不喜歡看新聞,但他們喜歡看電視劇。阿語地區的居民會透過電視劇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據他介紹,中阿衛視最近播出了不少中國歷史劇,許多觀眾因此了解了宋代、唐代的歷史知識,而像【三體】這樣的科幻作品則向當地觀眾展示了中國「科技感」的一面。這些不同題材的電視節目讓非洲觀眾更加了解中國。
此次參加中非合作論壇,方浩明驚訝地發現,在現場的許多非洲朋友不僅了解中國電視劇,還知道最近流行的遊戲【黑神話:悟空】。「前幾天我在餐廳吃飯時,看到‘悟空’的雕像,我就問一名非洲記者是否知道這是什麽,沒想到對方聽說過。」他們緊接著聊起了【西遊記】的故事。
方浩明一直致力於傳播中國文化。他拍攝了許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節目,例如「浩明的福建時間」。「我覺得中國人在傳承方面做得非常好。我來自伊拉克,我們是古巴比倫王國,也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很可惜,有些東西我們沒有傳承下來,我們應該向中國學習如何保留這些歷史文化。」方浩明說,他希望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伊拉克、阿拉伯、非洲,乃至全世界。「我覺得中國能給世界帶來和平,我的夢想就是和平,我會為我的夢想去付出,去奮鬥。」
「我們需要多見面、多接觸、多交流」
在論壇新聞中心,一個美國小夥子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眾多記者上前「搭訕」。他不僅中文流利,還有一個頗具意蘊的中國名字:伍淡然。
伍淡然於2016年來到北京讀書,在中國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並於2023年入職中國日報社,主要從事青年領域的工作,內容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交朋友」。「我選擇留在中國,是因為我對中華文化有認同感。」伍淡然說,他從小就對中文有著強烈的興趣。在「發小兒」家接觸了一點中文後,他便主動告訴父母自己想學中文。
他和中國似乎有著不解之緣,來到中國後,他很快又練就了一個「中國胃」。「我喜歡吃川菜,臘肉、臘腸……吃火鍋的時候,我每次都必點腦花。」伍淡然說。
伍淡然喜歡與人交流,尤其喜歡跨文化交流。他常常把在中國的見聞講給美國的親友聽。「我覺得我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及真實的中國故事。」他還給家人普及中國文化。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新冠疫情期間,他在美國待了兩年,經常在家給父母做中國菜。「現在我回到北京,他們吃不到了,有時候還會給我發訊息問我西紅柿炒雞蛋怎麽做。」
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是伍淡然第一次深入了解中非友好。他說,他就是來多聽、多看、多學習的,也希望能更多了解中非合作的內容。「我本來想著過來多做一些采訪,沒想到反而自己被采訪了好幾次。」伍淡然說,這讓他感到意外和驚喜。
伍淡然在這次論壇上結交了不少非洲朋友。一位來自坦尚尼亞的記者給他介紹了坦尚尼亞的旅遊資源,讓他對非洲有了不同的印象。「他說桑給巴爾島很漂亮,我很心動,有機會的話,我想去看看。」伍淡然說,「我認為,無論是中非、中美還是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我們青年都需要承擔起當下的責任。我們需要多見面、多接觸、多交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這樣才能夠促進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誌願服務帶給我自信,也讓我感受到溫暖
「此次論壇的誌願者團隊包括來自20多所高校的700多名誌願者,我很高興成為其中一員。」談及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大三學生徐博文這樣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上崗之前,徐博文和其他誌願者接受了專業的崗位培訓,不僅學習了外事禮儀,還了解了誌願服務的起源、非洲的國情等知識。「這次培訓讓我收獲頗豐,打破了之前對非洲的一些刻板印象,了解了一個全新的非洲。」正如許多非洲人對中國的印象停留在「人人會功夫」一樣,此前徐博文對非洲的印象是「處處都是大草原」。她認為非洲的朋友可能比較內向、不善言辭。但當她親眼見到來自非洲的朋友時,發現他們熱情自信、開放包容,很願意表達自己,也喜歡與中國人交流。
「透過新聞中心的CAVE 8K超高畫質沈浸式體驗,我看到了非洲美麗的自然風貌,原來非洲不僅有草原,還有發達的農業以及高樓大廈。」徐博文說。
作為誌願者,徐博文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外賓,幫助他們參與並感受中國的科技與非遺計畫。「我還記得,有一位非洲記者,他畫了中國臉譜後就一直戴著,很久都沒有摘下來。」徐博文說,那一刻她心裏有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徐博文說,透過論壇服務工作,她收獲了自信,也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6日的中非企業家大會上,在為一位非洲的企業家引路時,他誇我的英語說得非常好,並為我加油。這種認可對我們這些學語言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巨大的鼓勵。」徐博文發現,她非常喜歡與不同國家的人溝通交流。她為自己定下了目標:攻讀跨文化交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從事跨文化傳播的工作。
讓徐博文印象深刻的還有主辦方老師為誌願者們準備的生日會。9月5日當天,共有大約100名誌願者在新聞中心工作,其中5名同學本月過生日。「誌願者之家的老師為他們訂了一個特別大的蛋糕,還送了小禮物。大家一起吃著蛋糕,聊著天,互相認識和了解,真的很開心。」徐博文說,「我覺得很有溫度。」
中國小號手: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
9月5日,在2024中國·馬達加斯加經濟發展圓桌會議的晚宴上,一段小號演奏贏得了熱烈掌聲。這段演奏分為兩部份,分別是來自中國和馬達加斯加的音樂。「演奏中國作品代表了我們中國的文化底蘊,演奏馬達加斯加的作品則是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馬達加斯加的朋友感受到家的溫暖。」演奏者王泉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泉泉曾是解放軍軍樂團二隊的小號首席和國賓禮號手,多次在國家元首的外事司禮宴會任務中擔任獨奏和領奏。他曾榮獲「全國小號展演」金獎第一名,並榮立個人「三等功」。在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他受組委會邀請,作為青年代表參與此次圓桌會議。「從軍樂團離開之後,又能回到外交的工作現場,我感到非常高興。」王泉泉說。
在接到演出邀請之前,王泉泉對馬達加斯加的印象僅限於美國電影【馬達加斯加】,並不了解馬達加斯加的本地音樂。「在收集演出資料時,我發現馬達加斯加有許多節奏感強、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學習去理解和掌握不同的音樂風格。」王泉泉表示,中國有眾多少數民族,因而有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音樂。「我們也是載歌載舞的民族,比如新疆音樂的節奏感非常強,其實對於非洲人而言也一樣,‘載歌載舞’是音樂的共同性。」
王泉泉認為,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是一種能引起人們內心和靈魂共鳴的語言和表達方式。音樂對於情感的表達甚至可能超越語言的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王泉泉還作為唯一一位文藝界和音樂界的代表參與了中國·馬達加斯加經濟發展圓桌會議,傾聽主要嘉賓分享經濟內容,並與來自馬達加斯加的經濟領域人士進行交流。「我認為文化和經濟聯系緊密。文化的復興和強盛能夠反映出我們的經濟自信。」透過這次圓桌會,王泉泉堅信,未來馬達加斯加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文化上,都會與中國產生更多的連線。
經過此次論壇,王泉泉對馬達加斯加產生了感情。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未來如果有機會,他非常願意帶著中國音樂去馬達加斯加,與當地進行音樂和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包括音樂演奏、樂器之間的共鳴,以及中馬在音樂形象、音樂內容上的互動。「如果能把我們中國的一些作品和非洲音樂的美好節奏感結合起來,一定會充滿創意。」王泉泉對此充滿期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