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澳洲雪梨,英國國王察爾斯三世和英國王後卡米拉參觀雪梨歌劇院時合影留念。
10月18日至26日,英國國王察爾斯三世與王後卡米拉對澳洲進行存取,並出席在太平洋島國薩摩亞首都阿庇亞舉行的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這是察爾斯三世首次以國家元首身份存取澳洲。
出訪之前,察爾斯三世承諾,不會阻撓澳洲廢除君主立憲制。他表示,如果澳洲決定選擇成為共和國,不再由英國國王擔任其國家元首,他不會阻礙相關行程。在存取新南威爾斯省議會期間,察爾斯三世向當地贈送了一個沙漏,以紀念「時光的流逝」,這似乎預示著澳洲的君主立憲制將進入倒計時。
「你不是我們的國王」
抵澳之後,察爾斯三世發表感言,聲稱對澳洲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回憶起年少在澳求學的日子,在叢林中徒步的經歷,以及與熱情友善的澳洲人的交往點滴。但是,時不時打斷這些溢美之辭的是場外的抗議聲音。不少澳洲人舉著標語,抗議英國殖民時期對澳洲原住民的種族滅絕行徑,反對澳洲繼續留在大英國協體系之中。
21日,在察爾斯三世存取澳洲聯邦議會並行表講話後,原住民議員莉迪亞·索普走出人群,怒斥英國殖民歷史,她大聲喊出「你不是我們的國王」,呼籲英國「把從我們這裏掠奪的一切還給我們——原住民的遺骨和頭顱、我們的嬰孩和我們的人民」。
1788年,英國開始對澳洲進行大規模殖民掠奪。英國殖民當局無視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原住民的生存權與居住權,對其進行屠殺、擄掠和奴役,並實行文化滅絕政策。據估測,在殖民之初,澳洲原住民人口在30萬至75萬之間,但到1933年竟陡降至7.4萬。
澳洲於1901年脫離英國殖民,建立澳洲聯邦。雖然在1931年取得了獨立國家的地位,但是英國的國王或女王仍為澳洲的國家元首,英國君主指派(後改為批準任命)一位總督,在澳洲代行君王權力。事實上,直到1939年,澳洲才獲得了外交事務的獨立自主權。在1986年前,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依然對澳洲擁有終審權。而在1984年前,澳洲國歌一直采用英國的國歌【上帝保佑國王/女王】,此後才改用現行國歌——【前進吧,美麗的澳洲】。
1975年,澳洲發生憲政危機,代表英國女王的總督將民選聯邦總理惠特拉姆解職,激發強烈不滿,澳洲民眾對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也產生質疑。面對不完全的國家地位和不充分的民族性,澳洲共和運動應運而生。主張共和制的有識之士要求成立完全獨立於大英國協之外的澳洲共和國。1999年11月,澳洲就共和議題舉行全民公投。然而,當時提出的政體替代方案是由議會提名並任命一位虛位總統,而非由民選產生實權總統,因而不符合大多數民眾的意見,導致該次公投失敗。此後又有提議再次就直選總統方案進行公投,但最終未能實作。
加速「脫英」步伐
目前,在大英國協的56個成員國中,繼續將察爾斯三世作為國家元首、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僅剩15個。這一「脫英」潮流的動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大英國協是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的遺留物,對大多數成員國及其民眾來說,意味著慘痛的被殖民、被奴役的過去。第二,隨著英國國力不斷衰退,尤其是在「脫歐」之後,其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台上的重要性式微,在大英國協成員國中早已失去了過去的霸權強勢地位。第三,近年來,英國國內對於君主立憲制的非議尖銳,特別是媒體不斷曝出王室成員的各種緋聞、醜聞,越來越多民眾逐漸失去對英國王室的好感與信心。
大英國協對成員國的吸重力和凝聚力不斷消解,澳洲共和運動的勢頭也有增無減。202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後,澳洲聯邦準備銀行宣布將在新版的5澳元鈔票上使用澳洲本土元素,而不會采用察爾斯三世的頭像。事實上,如今就連硬幣上的女王頭像也已被原住民頭像、本土動植物等取代。
大英國協運動會每4年舉行一次,由各成員國輪流主辦。傳統上,該運動會是大英國協國家的一大盛事,意義遠超體育賽事本身。然而,近年來,大英國協運動會也已風光不再。2026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原計劃於維多利亞州的墨爾本舉行,但是該州以成本過高為由放棄舉辦賽事,澳洲其他州市也都拒絕接手,最終只能由蘇格蘭的格拉斯哥「接盤」。這一系列動向都表明,澳洲正加速「脫英」步伐。
在結束對澳存取後,察爾斯前往薩摩亞出席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會議開始之前,吐瓦魯、萬那杜與斐濟等國政府已經先行采取行動,共同釋出了一項針對氣候變遷的報告。報告指出,在大英國協國家中,英國、澳洲和加拿大僅占全部成員國人口的6%,但從1990年以來卻排放了60%的二氧化碳。長期以來,太平洋島國承受著西方殖民帶去的經濟落後、民生貧困的嚴重後果,而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卻直接威脅到了島國的生存。不少太平洋島國是大英國協成員,但它們更是全球南方的成員,在大英國協國家中代表了眾多開發中國家求發展、求公平、反霸權的心聲。
作者:陳弘
文:陳弘(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澳洲研究中心主任)圖:視覺中國編輯:劉暢責任編輯:楊陽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