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友,如果喜歡海洋好文,請點選頭像加「關註」,支持作者,你將收獲有價值的觀點和有意思的故事。
自2019年結束國際捕鯨委員會後,再無顧慮的日本,狂奔在商業捕鯨的康莊大道上。這次,日本人餐桌上的食譜,或將再添一道美味佳肴——爆炒長須鯨肉。
5月9日,日本水產廳宣布,已決定將長須鯨加入商業捕鯨名單,現有的可捕柯吉拉種類將增加到四種。
吃了很多年的小須鯨、布氏鯨、貝氏喙鯨,喜歡嘗鮮的日本老饕們,怕是早已食指大動,對此充滿期待。畢竟,食鯨,是這個島國迄今仍在堅守的「優秀傳統飲食文化」。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一向視「忠誠」為國之靈魂的日本,對於捕鯨與食鯨,展示出讓他國往往無法理解的固執與堅守。
日本,為什麽這麽倔強?
麥克亞瑟如果還活著,或許會猶豫再三
日本食鯨,確實歷史悠久。
不提遠至繩文時代、彌生時代的古代遺跡中,就出土了大量鯨骨。那個時候的人類捕鯨能力弱,根本不可能出海獵殺柯吉拉,這些鯨骨只可能是柯吉拉擱淺海邊後被人獲取的。
自唐代佛教傳入日本後,日本在食用獸肉上多有禁忌,而鯨肉被視為魚肉的一種,可以自由食用。鯨肉,就成了日本沿海居民的肉食之一。在室町時代末期的烹飪書【四條流庖丁書】中,鯨肉被認為是最高等級的魚類食材。據說,鯨肉和牛肉的口感差不多,較粗糙,也腥膻,想來味道不見得太好,也不知日本食客的味蕾是怎麽長的。
但在當時,鯨肉被貴族、武士視為珍貴食材,成了「貢品」。戰國時代的梟雄織田信長曾向日本天皇敬獻鯨肉,他自己也曾得到部下送來的鯨肉。
日本捕鯨業的大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從挪威人那裏學來的近代捕鯨技術,讓日本捕鯨業迎來大發展。然而,在需求端,除了關西地區和關東的部份沿海地區,日本民族的食鯨量並不大。真正的需求,來自軍隊。
近代以來,日本發動的幾場對外戰爭,鯨肉在軍隊補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時,鯨肉就已被列為戰地食品。日本罐頭制造商伊谷以二郎開發出用鯨肉做出的罐頭,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向日本陸軍捐獻了2800罐,稱之為「勇者大和煮」,頗受好評並得到大量訂單。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陸軍共向民間訂購了價值251萬日元的牛肉罐頭和鯨肉罐頭。
為了推廣鯨肉,1939年,日本海軍第一艦隊甚至舉辦了一場鯨肉料理大賽,各艦艇都拿出了各不相同的鯨肉料理:鯨肉味噌煮、油炸鯨肉、鯨肉南蠻時雨煮、奶汁烤鯨肉、大鯨面、鯨肉肉片湯、鯨肉烤蛋餅……可謂色香味俱全,讓人眼界大開。
二戰後,日本遭遇的糧食危機,讓重新開機捕鯨被提上日程。事實上,戰後初期,糧食短缺問題影響的不只是日本,但唯有日本想出了捕鯨這一解決糧食危機的辦法。
為日本重新開機捕鯨拍板的,正是時任駐日盟軍總司令——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亞瑟。
當時的日本,滿目瘡痍,百業雕零,全國上下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牛肉和豬肉供給更是困難。為此,有人建議恢復戰前的捕鯨活動,增加鯨肉供應,緩解食品供給緊張情況。
於是,捕鯨獲得麥克亞瑟批準。今天看來,我們不能苛責當時的人,用現代的思維考量捕鯨活動,但看看如今日本愈演愈烈的捕鯨活動,麥克亞瑟如果還活著,或許會猶豫再三。
潘朵拉的盒子,開啟後,就很難再合上。
麥克亞瑟先是同意開放小笠原群島海域進行捕鯨作業。1946年,兩個月的捕鯨,日本就在此收獲113頭柯吉拉。1947年至1948年,日本又兩次進行遠洋捕鯨,加上此前的捕鯨,共捕獲860頭柯吉拉。
戰後日本捕鯨業強力復蘇,迅速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1958年,日本生產鯨肉13.8萬噸,到1962年,日本生產鯨肉達到創紀錄的22.6萬噸。要知道,二戰前的1939年,日本年產鯨肉也才4.5萬噸。
吃不了鯨肉罐頭被出口創匯,還曾鬧出過以鯨肉冒充牛肉制作大和煮罐頭的商業醜聞。可見,那時的鯨肉,已經多到日本民眾根本吃不完。
鯨肉,從頂級魚類食材,淪落為「便宜貨」。日本的校園午餐,油炸鯨肉是學生們常吃的代表菜式。直到今天,在部份日本學校中仍然保留著提供鯨肉的傳統。
【海底兩萬裏】中的捕鯨手內德·蘭德說: 「瞧,這條柯吉拉遊得多快!逃了!有人說,柯吉拉十五天就能繞地球一周。」
如果他現在站在的太平洋捕鯨船上,一定會這麽說: 「瞧,這條柯吉拉遊得真慢!」
菊與刀的矛盾體
從遠古時期的撿食鯨肉、幕府時期的鯨肉貢品,到近代以來的大規模商業捕鯨、二戰後的應急捕鯨,再到現代社會的固執捕鯨。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麽那麽多捕鯨國後來都不再捕鯨,唯獨日本等少數國家,仍在執迷。
這就不能用有些文章所稱的日本捕鯨業獲利頗豐、日本政客謀求政治選票等觀點來解釋了。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上去探尋。
一部捕鯨和食鯨史,背後是日本賡續千年的「文化自信」,是日本對「等級制」的信仰與遵從。
日本的文化,是矛盾的結合體。二戰要結束之前,為服務於戰後如何統治日本,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創作了【菊與刀】一書,用「菊」與「刀」二詞生動概括了日本人的兩種矛盾性格:
好戰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讓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無沖突地共同組成了一幅完美的畫作。這就是日本民族性格真實的寫照。
日本人認為,現在的世界因為各國擁有絕對的主權,而處於一種世界性的無政府狀態,只要主權國家依然存在,這種狀態就會持續。所以日本就應該為建立世界性的等級秩序而戰鬥。在世界各國中,日本當仁不讓將成為世界的領導者,為的是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級制,讓各國「各得其所」。
日本為此發動的戰爭,其實是為了幫助其他國家「各得其所」,不再受西方的奴役。比如,日本在戰敗之後,仍然認為他們的「大東亞」夢想不應該被否定,至少道德上不應該把「大東亞」拆開。
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前陸軍大臣荒本大將在他的一本名叫【告日本國民書】的宣傳冊中寫道:日本的真正使命是「四海之內弘揚皇道,雖力量懸殊,但無需擔憂。吾等臣民於物質何懼!」
這套荒誕至極「等級制」的理論,在皇權始終屹立不倒的日本,成為影響至今的文化思想,滲透到方方面面。日本捕鯨,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殺了一條柯吉拉,沒人會找你賠償
這些年,對於反捕鯨,日本往往旗幟鮮明地表達反對立場,並我行我素不受其幹擾。日本常常說,我們可以被形容為「反對反捕鯨」的國家,但不可以被稱之為「支持捕鯨」的國家。
在這裏,日本的邏輯是:捕鯨是其數千年形成的文化傳統,不需要特別聲明支持,只需要反對那些反對其延續文化傳統的聲音和行為。
否定之否定表示肯定。這兩個詞,在日本看來,並不一樣。強調前者,是為了體現日本不屈的民族自豪感。而反對捕鯨,屬於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對日本文化上的偏見。
換言之,別看日本現在是美國的小弟,在文化傳統上,仍然要保留其最後的「驕傲和堅守」。
往深了說,日本在捕鯨上的堅守,就來自「等級制」滲透產生的「自然資源觀」。
作為資源小國的日本,很早就將國家發展的自然資源支撐放在了海外。無論是發動戰爭,還是對外開展援助,攫取資源都是其內建的重要目的。在思想觀念上,日本更是將全球資源視為「無政府狀態」,認為能者居之,才能「各得其所」,也就是誰有能力就應該由誰來占有和獲取。
過去的140年,日本均聲稱自己對全球的自然資源享有不受限制的開采權,並以此作為國家安全和核心以及外交政策的基石。
曾有經濟學者這麽評價日本捕鯨,如果你殺了一只雞,那麽很快就有人找上門來讓你賠償。但如果你殺了一條柯吉拉,就沒人找你賠償。原因是柯吉拉沒有產權,屬於「無主物」。
日本的邏輯,就在於此。與損失的那些經濟利益相比,日本更在乎的是,作為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糧食不能自給的島國,如果禁止捕鯨,日本就不能保持本國先進嫻熟的捕鯨技術,國民就會只吃牛肉而忘了吃鯨肉的習慣,久而久之,當日本再次遭遇糧食危機時,日本就會再次陷入困境。
大家註意到沒有,2019年,日本結束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重新開機商業捕鯨後,以往激烈的反捕鯨的聲音反而更弱了?這是因為日本選擇不在南大洋捕鯨,轉而只在其專屬經濟區捕鯨。這樣一來,國際反捕鯨力量就鞭長莫及,想要雇船在日本管轄海域沖擊日本捕鯨船隊,也就變得不可能。
以前南大洋的柯吉拉,屬於「無主物」,你們不認可,不讓我捕。那現在,我在家門口捕鯨,你們還敢再阻擋?
喜歡否定之否定的日本,一定想說:豈有此理!反正不管怎麽樣,捕鯨不能變。
占著釣魚臺不還、哭著要北方四島、睜眼說瞎話排放核廢水,這次,又加上了肆無忌憚擴大商業捕鯨。
期待成為世界領導者的日本,自欺欺人固守陋習的日本,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日本?或者,兩個都是。
——END——
部份參考資料:
1. 【菊與刀】,本尼迪克特,新世界出版社。
2. 【戰士的餐桌:二戰各國戰地飲食傳奇】,從丕,等,北京聯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