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德國恢復陸地邊境管制,申根區會崩潰嗎?|京釀館

2024-09-12國際
如果眼下德國要求鄰國接收大量移民,歐洲團結可能會受到嚴峻考驗。
▲9月10日,在德國東部與波蘭接壤的城市奧得河畔法蘭克福,警察檢查進入德國的車輛。圖/新華社
文 | 陶短房
據參考訊息網9月10日援引外媒報道,德國政府將宣布在全國所有陸地邊境實施臨時邊境管制,以解決非法移民問題。
報道稱,據政府訊息人士透露,德國內政與國土部長南茜·費澤將就這項一攬子安全措施召開記者會,並將向歐盟委員會通報這一計劃。另據德新社引述政府訊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管制措施將於9月16日開始,最初管制期為六個月。
一些歐洲媒體將德國此舉驚呼為「申根區崩潰的開始」。
步步收緊的邊境管制
所謂「申根區」形成於1985年,系歐洲一體化的標誌性成果,將幾乎整個歐洲變成一個大型免簽證旅行區,允許大多數歐盟國家公民在區內無需簽證輕松跨境工作和旅遊。這一區域非常像一個單獨的國家,在該區域內的各個國家之間幾乎不存在邊境管制,可以自由出入。
2023年12月30日,歐盟理事會宣布,將取消與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空中和海上內部邊境管制,同意兩國部份加入申根區。當時,申根區包括27個成員國。
可以說,「申根」是歐盟的骨架和紐帶,無「申根」或申根原則嚴重受損,將從根本上動搖歐盟和歐洲一體化的根基。
根據【申根邊境法典】的規定,在出現「對內部安全或公共政策造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成員國可以暫時恢復對歐盟所謂的內部邊境的管控。
但歐盟表示,邊境管控應作為特殊情況下的最後手段,並且必須有時間限制。目前申根區國家實行邊境管控的除德國外,尚有奧地利、丹麥、法國、義大利、挪威、斯洛維尼亞、瑞典和芬蘭。
德國傳統上是一個支持對難民開放邊界的國家。2015年在社會公眾輿論壓力下,當時執政的梅克爾政府不得不一改其在難民接納問題上有所保留的態度,兩年間向敘利亞等國難民大開國門,接收逾100萬人。自2022年俄烏沖突以來,現今執政的左翼聯合政府又秉承其一貫立場,接納了120萬來自烏克蘭等地的難民。
德國共有9個陸路鄰國,均為申根區國家,陸地邊境全長3700多公裏。去年,為了應對庇護申請激增,德國對奧地利、捷克、波蘭和瑞士實施陸地邊境管制措施,雖然官方定義此舉為臨時舉措,但德國政府多次延長了管控。
德國政府今年9月9日稱,自去年10月以來,德國邊境已有超過30000人在上述管制政策下被拒絕入境。
德國內政部9月9日致歐盟委員會的通知,將邊境臨時管制措施適用範圍擴大至與法國、盧森堡、荷蘭、比利時、丹麥間的陸路邊界,至此所有鄰國概莫能外,期限為6個月。理由是「需要進一步限制非法移民,保護德國的內部安全。」
台面下的理由
但這僅僅是台面上的理由。
2015年迫使梅克爾政府大開國門,放入數以百萬計難民的是當時普遍支持「對難民慷慨一些」的滔滔民意和咄咄逼人的左翼政黨。當時德國主流民意認為,作為歐盟支柱和歐洲一體化最大受益國,德國「應該也有條件慷慨一點」,且從利益上,身為歐盟第一大制造業強國的德國也需要外來年輕人口,以補充日益老齡化的本國勞動力缺口。
但如今風頭逆轉。德國人口不過8300萬,且近年來經濟、尤其傳統優勢的制造業日益空洞化,數百萬非法移民、難民的湧入加劇了本已十分嚴重的住房、就業、社會福利壓力。而部份非法移民、難民的極端表現則加劇了德國社會的不滿。
今年5月,德國巴符州城市曼海姆發生一起難民暴力事件,一名警察被難民殺死;8月,在索林根市「多樣化節」慶典上,一名據說被「伊斯蘭國」洗腦的敘利亞難民突然發難,導致3名普通民眾喪命。
逆轉的民意體現在民調數據上。上周德國【世界報】民調顯示,約77%受訪者表示「德國需要改變庇護政策」,約44%受訪者表示「非法移民和難民是德國最緊迫問題」。
民意的逆轉令一貫極端排外的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在選舉中勢如破竹。
9月1日,受非法移民、難民問題困擾最甚的薩克森州和圖林根州兩州舉行地方選舉,選擇黨大獲全勝。9月22日又一場地方選舉將在勃蘭登堡州舉行,觀察家普遍預測選擇黨可能再次獲勝。
現實壓力不僅讓當初本就被民意逼迫對非法移民「慷慨」的中右翼改弦更張,也迫使德國總理朔爾茨不得不正視現實,並開始無視繼續堅持「慷慨」政策的執政夥伴綠黨而自行轉向止損。
▲8月24日,在德國西部北萊茵-西發利亞州索林根市,一名男子在案發現場附近擺放蠟燭悼念遇難者。圖/新華社
申根區會崩潰嗎
一貫持歐洲一體化立場的英國【衛報】,在得知德國將在全國所有陸地邊境實施臨時邊境管制時,發出「這是申根區崩潰開始」的驚呼,並援引巴黎高等商學院歐洲法教授阿萊曼諾等人的話,指責朔爾茨「對極右翼民粹綏靖」、「明顯不合時宜地違反了申根區內的自由流動原則」。
德國綠黨歐洲政策專家警告稱,此舉「可能會使歐盟國家更難合作」。
至少在這一點上綠黨是對的。波蘭總理圖斯克已公開表示德國此舉「不可接受」,奧地利內政部長卡納則稱,德國「這樣做之前需和鄰國協商」,強調「單方面把難民踢回來是不行的」,其它鄰國則紛紛表示,將考慮采取類似措施自保。
德國物流和貨運協會擔心驟然實施管制「可能導致卡車跨境物流的混亂」;德國波蘭事務研究所副主任科內法爾擔心此舉影響到申根區國家間跨境購物和跨境工作的便利,「而這些便利正是歐洲一體化最大的紅利」,一旦紅利消失,歐盟體系存在的合理性根基就會動搖。
一些分析還指出,當初釀成德國難民和非法移民問題失控,本就是德國政府自己政策失誤所致,如今反悔並將自己引來的禍水反推,鄰國也難以買賬。
大多數政黨相信,「最優選項」是讓違法的難民和移民「哪兒來回哪兒去」,但如此明顯「禍水外引」的方案無疑會遭致「受害國」的憤怒反應,並直接危及德國在歐盟框架內的影響力。因為那些難民、非法移民的確並非上述國家「原產」的,而是被德國此前的「慷慨」吸引去假道的。
有德國政客認為,為每年庇護申請設立10萬的上限或許是兩全其美的折衷方案(2023年共受理324636份)——問題是不論德國或歐盟法律都明確規定「必須正式受理每一份難民申請」。
選擇黨如今正好整以暇地等待著與聯邦政府閉門磋商,以便待價而沽。而基民盟等其它反對黨則照例祭起「搞成這樣都是執政聯盟的錯」的絕招,仿佛忘記今日一切難堪的轉折點,正是他們執政時期造成的。
許多觀察家相信,鑒於歐盟將於2026年生效扯皮多年的庇護及移民法新規,如果眼下德國要求鄰國接收大量移民,歐洲團結可能會受到嚴峻考驗。
換言之,倘若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在申根區各國間出現連鎖反應,在歐洲懷疑論擡頭的今天,「歐洲自由流動」這一申根基本原則很容易成為申根區各國國內政治的活靶子和犧牲品,畢竟「奪回屬於本國的邊境控制權」太容易上熱搜了。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