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日本泡沫經濟有多瘋狂?豪言買下整個美國,因房價太高經濟破滅

2024-07-18國際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經歷過一個 經濟過熱 的時期,彼時豪橫的日本人叫囂著 把美國都要買下來 ,日本產品的全球暢銷,更是讓美國掀起了一股 抵制日貨 的風潮。

如此瘋狂的年代,最後卻是 以日本的經濟陷入停滯而告終 ,當泡沫被戳破,屬於日本的黃金時代也黯然消失。這場狂歡般的泡沫經濟是因何而起,又為何破滅呢?從日本的經驗教訓中,又能找到哪些對我們的警示?

一、得美援,日本經濟速發展

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為 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作為在二戰後國內經濟遭到淪陷性打擊的戰敗國,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快速恢復乃至騰飛,與 美國的扶持 至關重要。 原本二戰結束後對日本的處置是將其拆分為四個轄區,如同德國劃分為東德、西德一樣由美、蘇、中、英共同派軍管轄,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這個計劃遲遲未實行,最後由美國單獨駐軍接管日本。

戰後初期,單獨占領日本的美國在 賠償事宜 上表現還算積極,只因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損失慘重,於是在戰後的賠償上美國公開表示, 只給日本保留最低限度的經濟必需工業設施,除此之外一律拆除。

這份拆遷賠償計劃還沒有實施多久,國際形勢風雲突變,隨著中國的解放戰爭進入尾聲,美蘇冷戰逐漸拉開序幕,日本作為遏制中國和蘇聯的遠東橋頭堡,重要性越發凸顯。美國對日本的政策也隨之發生調整。1949年5月,美國單方面宣布停止拆遷賠償計劃,這給了日本經濟一個喘息的機會。

韓戰 的爆發讓日本直接成為了美國駐紮東亞的 兵工廠和後勤保障基地 ,大批的軍工訂單源源不斷流入日本,戰後的日本就這樣迎來了它經濟重建的寶貴投資。

工業的發展不是憑空產生的,需要 時間和資金的積累 ,要想走捷徑,那就需要外國資本到本國投資,日本和南韓的經濟快速發展都是靠著美國的大力援助。沒有外部援助,就只能 省吃儉用,自力更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就是如此。難道擁有吃苦耐勞精神的廣大中國人民比日本、南韓差嗎?顯然不是這樣。

那時的中國之所以窮,是因為我們接手的是一個久經戰亂、一窮二白的舊中國 ,同時我們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 嚴重的經濟封鎖 。新中國的工業體系,是靠我們獨立自主從無到有創立起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隨著中國納入世界貿易體系,大批的外國資本湧入國內市場,有著完整工業體系和巨量勞動力的中國同樣創造了20年高速經濟增長的神話。我們不比歐美、日韓這些現在的已開發國家差在哪裏,只是起步晚罷了。

那種拿著日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對比當時中國貧窮,然後崇洋媚外的人,骨子裏也不過是慕強的奴才罷了。如果誰強,它們就向誰搖尾乞食,真如魯迅先生所說 「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日本政府拿著從美國賺來的錢,又繼續投資開廠,盤活國內經濟,直到韓戰停戰, 日本的經濟已完全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 。譬如原本為日本制造各種炸彈、大炮、軍艦的三菱集團,就在戰後憑借著美軍的訂單起死回生,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日本最大的財團。

當生產的機器一旦開動起來,國家的經濟也在勢不可擋地滾滾向前。透過20年的經濟發展,到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了僅次於美國的地步,日本的野心也隨之膨脹起來。

二、泡沫起,繁榮之下藏危機

上世紀80年代的東京,人潮湧動的街頭,巨大的廣告招牌應接不暇,澀谷的燈紅酒綠和汽車轟鳴奏響了日本經濟繁榮的進行曲。前進!向著美國前進!沒有飛機大炮的震耳欲聾,在商業的無聲戰場上,日本人用物美價廉的 日本制造 征服了美國市場。

一如既往,中國現在走的路,早已被日本走過了一遍。只不過 兩者的結局有著天壤之別。 當美國人站在時代廣場,看著大螢幕上日本企業的廣告,聽著用索尼音響播放的迪斯科舞曲,還有滿大街跑著的豐田汽車時,心中一定有個疑問: 究竟是誰打贏了二戰?

彼時的日本以 出口、投資主導型 為經濟增長的手段,日本制造享譽全球,索尼、豐田、松下等一大批的跨國公司,用它們的貿易和制造業占領了美國。有錢的日本人在美國開啟了瘋狂的買買買,甚至三菱地所的社長放出豪言, 要把紐約的洛克菲勒大樓買下來。 在1989年三菱地所公司還真把洛克菲勒中心的14棟辦公樓買了下來,給這座美國紐約的地標性建築插上了日本的國旗。

彼時日本全社會的瘋狂可見一斑, 為何日本社會能造成這樣的經濟過熱呢? 要知道,創造財富的唯一手段就是 生產 ,而其他的諸如金融、股市等不過是財富在不同人手裏的流轉罷了。憑借著卓越的制造業,日本的出口貿易保持了連續十年的增長,源源不斷的商品從日本流向世界, 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也從30億美金飆升到了550億美金。

美國人的錢全讓日本人賺走了,這當然引起了美國民眾的強烈不滿,一股 抵制日貨 的風潮在美國社會席卷, 失業的美國民眾對生活境遇的不滿全都發泄在了對日本的仇視上。 1982年,一名叫文森特·秦的華裔青年被兩名白人汽車工誤認為是日本人,對其拳打腳踢竟把他當街活活打死,足可見彼時美國的仇日情緒已至極點。

美國政府也在此時出手,為了解決美國巨額的 貿易赤字問題 ,美國政府與英法德日四國簽訂協定,強令四國拋售美元使其匯率降低,並升值日元和德國馬克的匯率。在協定簽訂不到三個月,美元對日元的匯率就由1美元兌250日元跌到了1美元兌200日元的地步,在最低時曾跌到1美元兌120日元。

看起來似乎 匯率的升值 ,讓本國貨幣更 「值錢」 了。但要知道日本的經濟全靠 出口 這架馬車來拉動,大幅變動的匯率,嚴重影響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同時也讓日本國內經濟越發膨脹起來。為了應對出口經濟的受損,日本政府大力推動 國內消費市場 ,也就是 擴大內需,刺激消費。

資本只會流入最賺錢的地方。資金充裕的日本政府開啟了瘋狂燒錢模式,尤其是在公共事業上面。譬如公路橋梁、港口開發、旅遊度假福利設施。日本開啟的大基建時代,在現在看來有些是完全的浪費。

當時日本流行滑雪熱,而有錢的東京人想滑雪只能去遙遠的日本北部,不過誰讓東京有錢呢,直接在千葉造一個室內滑雪場不就好了,盡管這附近既沒山也沒雪,但擋不住彼時日本有錢沒處花。

這些旅遊、娛樂裝置在泡沫經濟時期,還勉強能夠回本,等到日本經濟陷入停滯,居民都減少消費之後,就面臨著 高額的虧本 ,最後不得不荒廢、乃至拆除。

由於 公共事業投資 的帶動, 大量的資金流入到房地產行業 ,從1983年到巔峰時期的1991年,日本全國的平均地價從11萬漲到了59萬,尤其是1985年簽訂過 廣場協定 之後,一年時間日本國內土地價格直接翻了一番。

為什麽錢都湧入到房地產行業? 首先隨著匯率的增值,日本國內的大型企業面臨著國內的高薪資高消費,不願再在國內加大投資生產,轉而將旗下的產業線放在勞動力廉價的其他國家,如中國、東南亞等。

而中小型企業沒有實力完成產業線轉移,只能把精力放在國內市場,因此盡管彼時日本國內經濟一片繁榮,但已經埋下了 產業空心化 的隱患。被日本制造業幹掉的美國不正是這樣嗎?

國內熱錢太多,使得日本銀行業不得不將這筆錢透過 降低利率 來投放到社會,如此一大筆資金在社會流動,再加上日本政府大力推動公共事業的建設,建築地產行業形勢大好,為了追求利潤,這筆資金也就流入到房地產行業,推動了地產房價的增長。

日本的老百姓一看不動產的翻倍增長,也將自己的畢生儲蓄投入其中,期盼之後的升值。如此一來,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又怎能不產生虛假的繁榮呢?

三、泡沫滅,瘋狂之後一場空

雖然普通人的收入得到了增長,但整個社會的物價也在不斷增長,可這卻難以阻擋人們消費的想法,其中除了政府的有意推導之外,也不乏 大多數人懷揣著這樣美好的日子還會持續很久的想法 。於是盡管消費品的價格是自己薪資的數倍,但那又怎樣,貸款就好了。

如果你在八十年代末對日本人說,你們現在的繁榮只是曇花一現,之後會陷入20年的經濟停滯時期,他們一定會嗤之以鼻,並把你當成瘋子。然而現實的轉變就是來的如此措不及防。

實體經濟才是一個國家的命脈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現實生活靠的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來構建的, 沒有生產出來供人們消費使用的商品 ,再繁華的金融大廈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由於土地、房產價格的上升,導致需要租用土地、房產的工廠和企業難以維持利潤率,只得加入炒房、炒股的大軍。 過熱的虛擬經濟已經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 。沒有實業的支撐,也就是說沒有人再去買房買地進行生產活動,那麽投機者也無法從中獲取利潤。

為了遏制高額的房價和過熱的股市,日本政府采取了 平抑地價的政策和調整利率 。1989年至1990年,日本政府5次上調利率,從2.5%升到了6%,同時釋出了【關於控制土地金融相關融資的規定】,人為地戳破了這個已經膨脹到極點的泡沫。

俗話說 物極必反 ,當一個事物到達頂點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它的衰亡。1990年,日本股市開始不斷下跌,由信心導致的升值也因信心的失去而跌落。 金融市場靠的就是信心,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而所謂的賺錢也不過是從一個人的口袋裏拿出來落入另一個人的口袋,財富實質上並沒有真正增長,只是流通罷了。換句話說,有人賺也就有人虧。

隨著拋售股票的人越來越多,日本股市如泄洪般一註而下,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這並不是日本政府想要的結果,可此時的它已經難以控制局面。正如經濟學泰鬥山繆森的比喻 「人類最偉大的王,也無力改變大海中的洋流」 ,所謂的政府、國家也不過是人們頭腦中的 概念、想象 罷了, 從沒有抽象的、絕對的國家,只有生活在具體環境中的個人

從此日本迎來了20年的經濟停滯期,泡沫過後只剩下一地雞毛。而這能全怪美國的廣場協定嗎?

所謂經濟歸根到底不過是 生產過程本身 ,同樣簽署了廣場協定的國家並沒有像日本一樣陷入經濟泡沫,原因就在於日本的 脫實向虛 。金融業吸走了實體經濟的血,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破滅。如果日本繼續放任股市、房地產的肆意發展,擠壓工業的利潤,那麽日本可不像美國一樣能吸全球的血,恐怕要面臨更慘的結局。

我們所面臨的局面與日本不同,其國內環境也大不一樣,從日本的泡沫經濟中能給我們得出的警示或許就是要 註重實體經濟的發展 ,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 「端好自己的飯碗」 。中國之所以經濟能夠保持高速增長,也是依靠著中國的 工業制造業出口 全球來帶動經濟,這是一條被無數已開發國家證明過的道路,在看到了他國發展的經驗教訓之後,我們能否避免這些彎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