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看趨勢,「多極化」似已漸行漸遠

2024-10-24國際

俄烏沖突還沒爆發之前,大家都覺得「多極化」那是大勢所趨啦;等俄烏沖突一開始的時候呢,大家又覺得「多極化」的行程得加快啦,「一極化」也該結束啦;可現在呢,大家都意外地瞅見,世界格局的「多極化」好像離得越來越遠啦,「亂局」卻已經來到跟前啦。

聯合國的「作用」在減弱,「混亂局面」好像已經形成了。

俄烏戰爭都已經打了兩年多啦,聯合國也在那「討論」了兩年多呢。不過呢,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頭,聯合國唯一的那個「權力機構」——安理會,楞是沒辦法透過任何一個帶有「約束力」的政治決議,原因就一個:這場沖突裏有一方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從去年 10 月 7 日哈馬斯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開始到現在,哈以戰爭已經持續了 7 個多月啦。在這期間呢,黎巴嫩真主黨、胡塞武裝還有伊朗都曾參與進來「展示身手」。面對這樣的「混亂局面」,聯合國也沒辦法有效地制止住。原因就是「安理會內部意見不統一」。

很明顯,聯合國的功能在「變糟」,「變糟」的緣由也是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幾個大國彼此不服氣,都想掌控局面。

2021 年 8 月底美軍從阿富汗撤出啦,那會兒世界上就只有一場快「收尾」的敘利亞戰爭呢。不過呢,到了 2022 年 2 月 24 日之後,這世界可以說是又「風起雲湧」啦。

俄羅斯針對烏克蘭展開的「特別軍事行動」,到現在已經有兩年多啦。這行動可不簡單,直接打成了「戰爭」。後來呢,歐美好多國家都被卷入進來,這下可不得了啦,直接把這場行動升級成了一場「混合戰爭」。

緊接著,中東地區的戰事再度爆發,紅海那邊炮聲震天,半島地區一片驚慌,太平洋也暗藏著動蕩的氣息。要是美國不「怕」,法國不「慫」,那誰都不會懷疑,西非乃至整個非洲都該已經陷入戰火之中了。

很明顯,烏克蘭戰爭在向外擴散,「混亂局面」好像已經形成了。不過呢,完全看不到「多極化」即將到來的跡象。也就是說,如果多極化非得靠「亂局」來推動,靠戰爭來達成,直白來講,那很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戰略誤判」。

二,難道特別軍事行動的戰略決策不值得去「商量商量」嗎?

俄烏沖突還沒爆發那會兒,美國在戰略方面就開始「收縮」啦,軟實力和硬實力都明顯地往下走呢。經濟方面受疫情那家夥的影響,消費和增長根本就「不成比例」啦;軍事上呢,美軍不得不從阿富汗撤出來,敘利亞戰場也只是在應付應付,「離開」中東地區的這種趨勢那是相當明顯啦。

在軟實力方面,馬克龍喊出了「北約腦死亡」這樣的口號,法德打算組建「歐洲軍」。直白點說,當時的美國大西洋盟友體系已經處在很危險的境地了,即便剛上台的拜登想要去「修復」,但也走得很艱難。就在這個時候,被某些輿論場稱作「智慧無比」的大帝踩下了加快多極化行程的「油門」。

俄烏沖突過去兩年啦,「特別軍事行動」變成了「戰爭」呢。單從「名稱」的這一改變來講,大帝一開始的「心願」明顯沒達成呀。

特別軍事行動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制止北約東擴,可實際上呢,北約已經擴充到 32 個成員啦。更有意思的是,之前大聲喊著「北約腦死亡」的馬克龍,現在卻丟擲了「北約出兵論」。

美國在「援烏法案」這事上就「猶豫」了幾個月,歐盟國家那可是「六神無主」啊,「法案」一透過,好多歐洲國家就「松了口氣」。這事兒能說明,靠著某帝的「幫忙」,美國輕輕松松就把歐洲的「小弟」又攏到自己跟前啦。

當西方的攻擊性武器開始大量湧入烏克蘭戰場,北約都已經在磨刀霍霍的時候,那大帝卻一門心思地「多搶點土地」,還把這當作「勝利」的標誌呢。雖說他嘴上還在對「多極化」說得頭頭是道的,可實際上,「終結一極化」的目標估計早就被他拋到九霄雲外去啦。

心裏害怕才會想著「抱團取暖」。各種「弄巧成拙」的現象說明,那腳「油門」就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誤判」。

三,美國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並且「積蓄實力」。

美軍「灰溜溜地撤出阿富汗」那會兒,在國際輿論場引發了一片嘲諷呢。不過,現在還有人這麽想嗎?

疫情給全世界經濟都帶來了「損傷」,美國之前還被預言會「一落千丈」。不過呢,在這幾年間,一個 GDP 基數超過 20 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一直都在保持數據上升,這本身就能夠說明美國並沒有「不可收拾」地衰退。

有些人瞧不上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講它沒有那種大規模且完整的工業體系,覺得美國那種「金融吸血」式的經濟增長模式沒啥前途。然而,這種論調卻把兩點給忽略了,其一呢,資本就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呀。其二呢,再龐大的工業體系也得跟市場「配套」起來。

其實呀,從美國的建國歷程來看就很清楚啦,美國就是個「現實主義」的國家,或者說是個「療傷」型別的國度呢。只要它覺得自己「實力不夠」了,就會「戰略收縮」然後「回家充電」,這背後的目的呀,自然就是再次「積攢力量」啦。並且呢,它從來都不會考慮「面子」的事兒。因為它心裏明白得很:「面子」根本就不值錢。

四,要是戰略處於「糾結」狀態,那肯定會讓戰略的「代價」增大。

說白了,但凡有點國際賽局常識的人都不會否定中東地區的亂局是俄烏戰爭「外溢」所呈現出來的形式,並且這裏面蘊含著「戰略糾結」。

美國在戰略層面放棄了阿富汗,還結束了中東地區,這時候輿論場那可是一片歡天喜地呀,並且還斷言:世界格局的「多極化」時代馬上就要到啦。然而呢,俄烏戰爭的「外溢」需求又把美國給「逼」回中東啦。

把美國「趕回」中東明顯是為了減輕那場歐洲戰爭的壓力,覺得能讓美國「沒法兼顧」。哪能想到,你高興它離開中東卻又逼著它回去,這本身就是一種「戰略矛盾」,這種沒自信的戰略矛盾難免會導致戰略「損失」。

如今,哈馬斯被以色列給壓制在拉法這麽個小地方啦,就算僥幸還能存在,那也元氣大損咯。在紅海那邊呢,美英對著胡塞武裝的岸上基地狂轟了好幾輪之後,胡塞武裝現在基本上就沒啥動靜啦。至於伊朗的態度和行動呀,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明明白白的。

就拿這「墜機」事件來講哈,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馬修·米勒已經確認啦,伊朗那方面在事故發生之後呢,請求過美方提供救援。並且就在這之前呀,美國和伊朗剛剛在阿曼搞了個「秘密會談」。這能說明啥呢,說明局勢的發展跟「預期」不一樣唄。

要是哈馬斯被打得差不多了,胡塞武裝因為沒飯吃(糧食短缺)犯愁,沙烏地、埃及和阿聯也沒爭取過來,還搭上了伊朗,這是不是「不值得」呢?更重要的是,美國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呢?

在烏克蘭那戰場上,美國壓根兒沒派一兵一卒,就只是花了些錢,讓老普陷在裏面難以自拔。在中東地區呢,老美只是把兩艘航母往波斯灣那麽一停,就鎮住了像伊朗之類的地區好多國家,而在國際上呢,大家也只能幹瞪眼,看著哈馬斯在沒希望中苦苦掙紮。

很明顯,「戰爭外溢」這一戰略沒取得成功。既沒讓烏克蘭戰爭有決定性轉變,還在一定程度上把中東地區這個戰略賽局的「砝碼」給丟了。更關鍵的是,美國悄無聲息地「積攢了力量」,鞏固了盟友體系,差不多給更根本的賽局做好了「安排」。

五,「多極化」原本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急切推動」或許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在那個「智慧者」去了東方之後呀,西方的媒體、智庫還有政要們,都不再對「陣營」那說法藏著掖著啦。再看這幾天美國、英國、德國以及歐盟的表態呢,他們好像都不抱啥幻想啦,所以就說出了「不能既要又要」「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這樣的話,很明顯,「脫鉤」這事兒可能已經離得不遠啦。

西方媒體說有了「陣營」之分後,一場「國際秩序主導權」的戰鬥恐怕很難避免啦,不管是熱戰還是冷戰,都得分出個勝負來。

結語:戰略賽局玩的並非是「心跳」那般,而是要「順勢而為」。因此,「多極化」原本是一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就能達成的過程,可要是「強行推進」的話,或許就會面臨「適得其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