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朔爾茨率「豪華陣容」連訪重慶上海北京 德總理此訪釋放哪些訊號?|熱點聚焦

2024-04-16國際
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過去兩天,我和德國企業界代表參訪了重慶、上海,親身感受到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對德中兩國企業界的緊密良好合作印象深刻。」
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此次訪華首站——重慶。新華社發
4月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此次訪華最後一站北京,對前兩天的存取表達了上述感想。
封面新聞記者註意到,這是朔爾茨2021年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存取中國。作為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陪同其存取的不僅有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還有西門子公司執行長博樂仁、梅賽德斯·奔馳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寶馬公司董事長齊普策等重量級企業負責人。
朔爾茨此行釋放哪些訊號?中德關系將如何發展?如何看待所謂「去風險」?封面新聞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崔洪建。
「歡迎中國汽車」的表態有何深意?
4月14日,朔爾茨在重慶參觀博世公司的氫動力系統生產基地。新華社發
4月15日,朔爾茨透過TikTok釋出了一條視訊。內容是前一天在有著德資背景的博世氫動力系統(重慶)有限公司參觀的情景。他在聽取工作人員介紹後,體驗了氫動力模組的裝配,並豎起大拇指。
這條視訊釋出當天,他攜代表團100余人存取上海。在同濟大學,他表示,「希望對話能增加,互訪交流能增加,德國人來中國的數量也能增加。」
4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左)在上海,與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學生交流。新華社發
他還表示,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歐洲市場必須與中國汽車展開開放、公平的競爭。他同時提醒,歐洲不會容忍傾銷、產能過剩和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當年,日本和南韓汽車進入歐洲時,民眾曾擔心日韓汽車將征服歐洲市場,但「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崔洪建表示,德國是一個開放經濟體,鼓勵相互投資和貿易。「德國市場歡迎中國汽車」的表態,反映政府總理的開放姿態,是非常好的意願。能否轉化為具體政策,克服現有障礙,還要看他回國後能否發揮決定性影響力。
4月16日,朔爾茨在北京表示,願繼續加強兩國關系,深化各領域雙邊對話與合作,推進教育、文化等領域交流,這對兩國及世界都至關重要。願同中方共同應對氣候變遷等全球挑戰,致力於維護多邊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贊同對立對抗。「德方反對保護主義,支持自由貿易。願為促進歐盟同中國關系良好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崔洪建認為,朔爾茨的表態釋放出對話合作的訊號,雙方是可以攜手應對變局的夥伴,中德務實合作仍具有廣闊潛力和空間。不論是他此訪的體驗,還是德企在華投資動向,都顯示出兩國以互利共贏為原則的合作前景廣闊。
如何摒棄所謂「去風險」雜音?
近日,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淩激在慕尼黑「投資中國」德國企業圓桌會上表示,中方高度重視與德國的經貿合作,中德貿易額占中歐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德國對華投資占歐盟對華投資的三分之一,中德經貿關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投資中國成為中德企業發展的共同需要。
此前,中國德國商會釋出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也印證了德企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報告顯示,91%的受訪德國企業表示將繼續紮根中國,沒有離開的計劃;超半數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對華投資。
4月15日,朔爾茨(前排中)參觀位於上海浦東的德資企業科思創亞太創新中心。新華社發
「中國市場的規模、效益等各方面條件,毫無疑問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國依然是德國非常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崔洪建表示,德國對華投資過去十年來持續穩定增長,2023年更創下歷史新高。經貿合作一直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讓這個「船」的方向能夠保持在正確方向上。
2023年7月,德國政府透過第一個「中國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檔指出,中德應在經濟貿易和氣候變遷等全球議題上保持合作。朔爾茨隨後重申,德政府無意對華「脫鉤」,將繼續與中國合作,但同時需要「去風險」。
崔洪建認為,綠黨領導的德國外交部、經濟部不斷鼓吹對華「去風險」,認為過度關註和強調經貿關系,而忽略了政治、外交甚至安全方面。對華強硬派和對華務實派之間達成了一個所謂的妥協。作為總理,朔爾茨需要尋找平衡,事關德國利益的對華政策不能被黨派利益和個別政治人物的私利所「綁架」。
「他需要讓經貿、政治、外交和安全重新綜合考量,基本經濟邏輯不會被打斷。毫無疑問,經貿合作這個「壓艙石」,可以助推兩國關系回穩向好。」崔洪建說。
歐盟對華政策會影響德國嗎?
朔爾茨訪華之際,歐盟正對中國電動車是否獲補貼展開調查,引發德國汽車行業擔心可能導致貿易戰。
「歐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德國政府持保留意見,並表示關稅可以保護歐盟的產業,但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商務部對此有何評論?」去年12月,封面新聞記者曾在商務部新聞釋出會上提問發言人何亞東。
何亞東當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在沒有歐盟產業申請的情況下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缺乏充分證據,是典型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不僅中方強烈反對,也被眾多歐盟成員國和歐盟產業所質疑。
「我們反對向中國電動汽車增加任何關稅,而且期待繼續在中國生產並保住這裏的市場。」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及華中地區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馬銘博表示,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調查應公平公開,並專註於事實。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也公開反對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稱可能引發貿易戰,並威脅德國就業,危及歐盟推廣電動汽車和向數位化轉型的目標。
崔洪建表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德是長期合作的。2011年梅克爾擔任總理時,簽署並釋出了【中德關於建立電動汽車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十年多來,兩國電動汽車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為全球電動汽車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德國車企在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建設正進一步擴大,如果歐盟發起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影響在華開展業務的德國汽車制造商,可能進而對德國經濟造成損害。
歐盟對華政策和判斷會影響德國嗎?崔洪建認為,德國在歐盟內部不是簡單的「跟隨」,其塑造話題和政治領導能力很強。目前,在歐洲內部出現了更復雜的情況,成員國之間的賽局加劇。德國對華政策和歐洲對華政策之間既是相互影響、塑造的關系。同時,德國也會在與歐洲對話中保持某種獨立性,發揮自身影響力。
中德關系如何發展?
今年是中德建交52周年,也是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系10周年,中德關系如何發展?
近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表示,建交半個多世紀來,中德關系保持高水平發展,高層交往密切,務實合作持續深化。中方始終視德方為合作共贏的重要夥伴,支持德國在歐洲和全球發揮更加重要作用。中德從彼此開發中獲益,惠及兩國人民,同時引領中歐關系行穩致遠,為世界註入更多穩定性。
毛寧表示,中方願同德方以此訪為契機,增進理解信任,深化務實合作,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求同存異的原則,推動中德關系取得更大發展。
「中德關系繼續向前的重要前提是不能自我設限,尤其不能讓務實合作的方向被泛政治化和安全化的‘迷霧’吞沒。」崔洪建認為,未來一段時期能否從回穩走向回暖,還需各方繼續努力。一旦解決了「航向問題」,就能最大程度實作優勢互補和強強聯合,就能持續修復並增強中歐關系的韌性並不斷挖掘出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