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地域情感依然是藝術創作的真切動力

2024-03-10國風

■【捕獲】,段正渠,布面油畫

印象裏,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感嘆於一個畫家為了繪畫而執著的事,盡管不少人幾十年都在畫畫,但有些可能在重復過去,有些可能在跟著某種潮流在變化……

上周,段正渠以「我在努力畫著我自己」為題的展覽在廣美舉辦,同期由楊小彥、胡斌、陳曉陽、段建偉、劉可、齊喆等多位學者畫家為代表的論壇上,關於地域情感、繪畫初心等話題引起了熱烈討論。

事實上,像段正渠那樣,畢業四十年始終追求回歸內心並同時尋找情感觸動的畫家,似乎不多見。齊喆作為他曾經的學生,也感嘆,「很少有一個藝術家像他這樣持之以恒地一以貫之」。

藝術圈偶爾需要回歸一股清風,給躁動的藝術氛圍澆澆冷水,有人說,這才是畫畫的初心不改。確實,不知道還有多少人依然記得,自己當年為藝術而考學的時候懷揣的那份初心,到底是因何而畫。有時候可能是為了充分表現物件,那是一種技藝的反復錘煉;有時候是為了表達內心對世界的認知,這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有時候是為了借物件抒發個人對某事物的看法,那是一種態度的呈現。

段正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後,盡管回到了家鄉工作,但他的註意卻始終在尋找生活中可以觸動自己的一面,楊小彥說:「不管是在西北還是中原,他一直在追尋一種滿足自我情感的終極價值,並始終把繪畫作為載體。」陳曉陽也認為,「他可以看見生活細微的部份,並同時回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他選擇遠離來尋找自我的過程,對於今天的藝術創作和教學來說非常有意義」。

值得註意的是,他透過不同地域來尋覓創作激情的行動,一些藝術家並不認同,甚至有人認為在資訊與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地域性的差異已經構成不了藝術創作的根本區別。難道真的這樣嗎?對於藝術創作,旅遊般的走馬觀花體驗,真的可以跟當地生活的人媲美地域情感的共情嗎?

事實上,當藝術家能夠用心深入體會某些地方流淌著的生活氣息之後,應該會發現,那必定有帶不走、替代不了的一股由土地生發出來的在地氣息。正如段正渠自己所言,「我真的被那陜北民歌給深深地打動了,雖然歌詞我一句都聽不懂,但那個平時給人木訥印象的人,在喝了酒唱起歌來,那張臉漲得通紅,脖子上青筋蹦得老高,就那麽喊,不管不顧的狀態,完全是真情抒發,我特別感動。」正因為段正渠能敞開心扉體悟當地生活,他才能透過作品反映出屬於那個地方的精神氣息,也是這一點,打動了不少人,包括他的老師惲圻蒼、鷗洋。

胡斌說,「近些年來,他更是力圖突破既有的題材和語言範圍,在一種漸進式的延展之中進行多種嘗試。」這一點,在與段正渠一同被稱為「二段」的段建偉看來,他最讓人感動的是,在面對不同的地域題材時,總會嘗試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效果,哪怕有些註定是不合適的。

對的,繪畫的初心是什麽?繪畫不就是為了表達此時此刻對世界的獨特感知嗎?既然是獨特,它註定存在更新的表達,但這一點對畫家當然是殘酷的挑戰,段正渠也說:「幾十年好不容易形成的一種東西不是說變就能變,這裏邊是有很多的不舍,也沒那麽容易。」

不變,是習慣的、是順暢的,是滿足觀眾但同時卻是自我麻醉,甚至是「油膩」的疊加,只有變,才會有新的出現,但註定要割舍、要犧牲,但是回歸真情,當拋卻一切外在的眼光,「我畫我自己不就行了。」段正渠說。

■梁誌欽 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