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辛棄疾作詞勸友出仕,連用六個典故,擲地有聲,令人拍案叫絕

2024-01-25國風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出可為將,入可為相。辛棄疾文武兼修,可因為他「 歸正人 」的身份,南下歸宋後,只能「 醉裏挑燈看劍 」,再也不能「 沙場秋點兵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和老當益壯的廉頗一樣,忠心耿耿的辛棄疾從不服老,只要朝廷一聲召喚,隨時可以奮馬揚鞭奔赴疆場。

看試手,補天裂 」,雖然仕途坎坷,壯誌難酬,可其從未放棄報國之誌,他積極樂觀,鬥誌昂揚,也把自己的激情傳遞給身邊的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荊湖北路安撫使張拭征召範如山擔任瀘溪縣令,範如山嫌棄官職小,不能實作鴻鵠之誌,遲遲未去赴任。

範如山是辛棄疾的內兄,也是南歸的中州豪傑,與辛棄疾意氣相投,張拭是抗金名相張浚之子,亦有抗金之誌,所以邀請範如山出仕。

千古風流今在此,萬裏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於是,辛棄疾作【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給內兄,勸其以國事為重作出貢獻。

擲地劉郎玉鬥,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裏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鬥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宋 辛棄疾【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

簡譯

鴻門宴上,因為項羽不肯除掉劉邦,範增怒而撞碎玉鬥。

幫助越國消滅吳國後,謀士範蠡帶著西施歸隱泛舟五湖。

英雄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就在於有萬裏立功的報國誌。

燕雀哪裏知道鴻鵠的遠大誌向?尊榮要靠功勞才能得到。

瀘溪地 小如鬥,您可以小試牛刀做出一番成績證明自己。

值此壽誕之際,我贈送您兩只玉甌作為壽禮,略表心意。

賞析

彼時,辛棄疾39歲,在湖北漕運副使任上,其工作性質與其最初的理想相去甚遠,知張拭有收復之意,所以,勸內兄出仕建功立業。

雖然自己的抗金主張難以實作,但他還是希望內兄能夠追隨張拭,從小處做起,幹出成績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實作報國理想。

彼時,恰逢範如山49歲壽誕,於是,辛棄疾就趁為其祝壽的機會,作詞勸其赴任,這首詞連用六個典故,慷慨陳詞,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上片參照範增和範蠡的故事,盛贊範如山卓越的才能,以此激勵鼓舞他積極入仕,來實作自己的宏圖大誌,報效國家和黎民。

擲地劉郎玉鬥,掛帆西子扁舟 。」,前兩句用典,首句參照楚漢相爭時鴻門宴範增碎玉之事,次句是春秋時範蠡功成身退的典故。

範增是項羽的謀士,輔佐其成就霸業,知道劉邦是項羽的強大對手,就想在宴會上除掉他,最終卻因為項羽的意氣用事而錯失良機。

玉鬥 是劉邦讓張良獻給範增的禮物, 劉郎 既是指劉邦,眼見項羽放走了劉邦,徒留禍患,範增痛心不已,於是,擲玉鬥而拔劍破之。

西子既是越國美女西施,吳越之爭時,為瓦解吳王的鬥誌,被謀士範蠡獻給吳王,吳國滅亡後,範蠡攜其一起泛舟五湖,歸隱山林。

範增和範蠡都是學富五車的有識之士,範如山與其同為範姓,也有名士的智慧和才能,所以,辛棄疾勸其也作出他們那樣的貢獻。

千古風流今在此,萬裏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這三句是正面勸勉,即不要放棄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和青史留名的機會。

下片從範如山的心理活動入筆,接連參照四個典故,既是開導和勸勉,也是對其才華能力的肯定,從而激勵他從實際出發積極參與。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 」,首句參照陳涉輟耕之事,是對內兄誌向的理解,次句用南齊將軍功成名就之典,是鼓勵其立功。

陳涉即秦末nongminqiyi領袖陳勝,有遠大誌向,「 治官如家,撫民如子 」,範如山心懷天下,有憂世之心,也是有才幹的政治家。

貂蟬 是皇帝近臣戴的冠飾, 兜鍪 是戰盔,南齊將軍周盤龍戎馬倥傯取得了戰功,老年時得到無上的尊榮,這是勸範如山要建功立業。

辛棄疾這兩句的意思就是內兄您有鴻鵠之誌,有能力,但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必須先做出成績來,有了成就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卻笑瀘溪如鬥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首句引南朝將軍宗愨(què)晚年為刺史被典簽怠慢之典,次句出自【論語】。

宗愨本是叱咤風雲的將軍,卻在被其稱為如鬥大的豫州作刺史,還不得不屈居人下,辛棄疾此句,既是表達對內兄大才屈就的理解。

牛刀 之典出自【論語 陽貨篇】,孔子的學生在武城做官,用弦樂治理小城,孔子和其開玩笑說「 割雞焉用牛刀 」,即大材小用之意。

辛棄疾此處反用其意,即勸範如山以大局為重,大顯身手,治理好瀘溪縣,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壽君雙玉甌 」,尾句以玉碗祝壽,是對「 擲地劉郎玉鬥 」的呼應,也是完玉和收復河山之意。

從碎玉開始,到完玉終篇,匠心獨運,南宋河山零落,正待有誌之士收復,這也是美好的祈願。

後記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宋紹興三十二年,二十三歲的辛棄疾率部下南歸。

這年,他上書的禦敵之策沒被采納,卻得到先其歸宋的範邦彥垂青,將愛女範如玉許其為妻。

而他與範如山,即有姻親關系也是惺惺相惜的摯友,仕途偃蹇,壯誌難酬,有天涯淪落之感。

朝為讀書郎,暮登天子堂 。」,範如山本是一介儒生,他的理想是做直言進諫的文士儒官。

可南宋對 歸正人 有規定,文官之子必須換成武秩,父親範邦彥為文官,範如山就只能為武官。

不能做文士儒生,才不得不用,這也是範如山的意難平,同時也是他不願意赴任的原因之一。

因為懂得,才有辛棄疾這首【破陣子·擲地劉郎玉鬥】,勸其放下執念,先去 成就一番事業。

此詞即是祝壽又是勸勉,情真意切,通篇洋溢著昂揚向上的基調,連用六典,令人嘆為觀止。

參考文獻

【宋史 辛棄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