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20世紀書壇,他是一個創新者,把小字放大來寫,一樣充滿霸氣

2024-04-16國風

在20世紀書壇,王蘧常是一個異數,其書法堪稱奇葩。

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中國,天津首遭劫難。王蘧常父親時任直隸總督裕祿的幕僚。王蘧常即出生於此國難時刻。幸運的是,王蘧常得以在繈褓中隨家人輾轉逃生,安歸故裏。後來的王蘧常曾面對艱厄,如上海「孤島」時期和「文革」時代。不過,除了這兩次同代人普遍的劫難之外,生於憂患的王蘧常後來的人生經歷大體是平順的,治學為藝長期連貫。他幼承庭訓,青年時代入讀唐文治主持的無錫國學專修館,這是培養傳統國學人才的著名學府。從無錫國專學成畢業後,王蘧常終生耕耘教壇,治學作書,得享高壽,這對他在書法上終成正果意義重大。

王蘧常自幼好學,酷愛文史與書法。因為早慧,他被家人寄予厚望,其父以「後右軍一千六百五十二年生」銘其出生,認為比清代錢坫的「斯、冰之後,直至小生」更為蘊藉。其中的年數計算有誤,王蘧常推說「然以父言,不忍改也」。此銘後由同鄉陳淡如奏石,王蘧常以為常用印,顯露了王蘧常在孝順的同時,亦高標自許。

18歲之前,王蘧常臨習過多種書體,主要得益於庭訓。18歲那年,他得見回嘉興省親的外叔祖公沈曾植,從此受到沈曾植的巨大影響。次年,沈曾植再次返鄉期間,對他提出了重要學書建議:「凡治學,毋走常蹊,必須覓前人憂絕之境而攀登之,如書法學行草,唐宋諸家,已為人摹爛,即學二王,亦少新意。不如學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後,已成絕響,汝能興滅繼絕乎?」此後,王蘧常開始沈浸於漢隸、魏碑、晉代二爨和章草,中年以後更是將主要精力集中於章草。沈曾植像扳道工一樣改變了王蘧常的學書道路。這是一條孤獨、專一、枯燥、漫長的路,也是最終取得成功的路。

所謂孤獨,是說章草是一種較少為人問津的特殊書體,它在書法史上斷續存在,沒有形成綿亙不絕的連續脈絡,沒有太多師友可與切磋琢磨。

所謂專一,是說王蘧常從此主攻章草,即使涉獵篆隸出入漢魏,其宗旨也在於豐富章草的營養。

所謂枯燥,是說章草既結束了實用領域,又沒有太強的抒情性,還富於程式化,長期操練,難免乏味。

所謂漫長,是說自1918年開始,王蘧常長期致力於章草,矢誌不渝。在漫長的追求中,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青年時期,耳濡目染於沈曾植章草,追求古拙,字形橫向延展;中年時代,在章草中融入楷書的法度,追求整飭的格律化,字形縱向拉長;老年時代,春種秋收,吐絲釀蜜,終於達至成功,漸臻化境。

藝術批評可以憑借不同的標準展開,如果以抒情的強度與廣度來衡量,王蘧常的書法貌似處處在觸犯忌諱:如作品面貌的豐富性不足,終生主攻章草一體;如單字形象變化不多,結構單一,千字一同;如節奏均一,單一如排算子,從頭到尾依靠自然承接。這些缺陷當然與王蘧常的獨到選擇有關,但是也與章草本身的書體制約有關。這種情況說明:書體自身的形式規約強大、牢固而隱蔽,它在暗中掣肘藝術家的表達。

不過,一種標準下的藝術忌諱在另一種標準下有可能被悄悄換算為藝術亮點。假如換一個標準,比如以古雅的標準來衡量,王蘧常就會被認為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章草「不落唐以後一筆」,雖非人見人愛,但卻贏得了專家的激賞。這些贊賞被王蘧常細心收集在晚年撰寫的【自述】中。朱關田贊嘆王蘧常為杭州嶽廟撰寫的抱柱長聯為「神州之冠」,謝稚柳認為王蘧常書法「千年以來,一人而已」,在筆者看來,均非過譽。就章草而言,在20世紀書壇,王蘧常絕不遜色於沈曾植、王世鏜;上溯宋元明清,王蘧常同樣足以傲視前賢。另外,將章草由細小之字展大為擘窠巨書,氣度恢宏,筆力渾厚,實開拓了前人千古未有之境,值得在書法史上大書特書。

王蘧常成功的秘訣在於他抓住了書法的核心-用筆。他堅持中鋒用筆,不管是行筆的中截,還是在行筆的起承轉折處,筆筆堅實不虛,筆筆氣息連貫,筆筆追求古雅的篆隸古意,堅持意到筆到,意筆相隨。經歷漫長歲月的耐心錘煉,他漸漸擠掉早年和中年線條中的綿軟、松懈、稚嫩之弊,逐步達到晚年的堅實、厚重、蒼茫。他的章法、結字、節奏自然單純,雖然有欠豐富,但是由於精審的控制,徹底滌

除任何惡趣與俗氣。直取核心,務求純粹,正是他打動書法專業人士的魅力所在。

觀賞王蘧常的書法,筆者聯想起美國畫家賈斯帕·約翰斯的早期油畫。不必在意約翰斯所畫是國旗、箭靶還是字母、數位,也不必在意美術史家稱其為波普主義或者其他某某主義,他的畫面上那種逼人的堅實、質樸、硬朗的筆觸所營造的特殊質感令人動容。那種擠不出一點水分與雜質的純粹感,與王蘧常的線條具有相似的品質。

中國美學對藝術家的能力構成有復雜的要求,既需多「才」,又要守「法」。王蘧常不缺才能,他以早慧曾贏得康有為、沈曾植等名流的青睞和鄉邑賢達的賞識,但是他一直毫不松懈地敬畏法度,絲毫沒有依仗知名教授的學者身份輕慢技術訓練。王蘧常曾就學習書法提出六條基本經驗:專一、敏速、誠正、虛心、博取、窮源。六條經驗既不復雜也不晦澀,但是躬行者太少,所以成功者蓋寡。他的學書之路看上去中規中矩、老老實實,不無笨拙之感,其實卻飽含智慧。王蘧常的經驗足以讓那些投機取巧而不甘寂寞、朝學執筆而暮欲成名的書法愛好者們警醒過來。

王蘧常(1900-1989)

字瑗仲,浙江嘉興人,復旦大學教授,他師承康有為、沈曾植、唐文治、梁啟超等名家大師,文史哲藝俱通,以經學、史學、諸子學著稱,以詩學名世,並三撰秦史,他善書法、書學,以章草為最,書畫鑒賞大家謝稚柳曾評其書:「是章草,非章草,實乃蘧草。千年以來,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