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琴,寥寥山水揚清音。」唐代皮日休的這句山水清音的神仙詩句,我特別喜歡。
大地為母親,厚圓方廣,正靠著它的崇山峻嶺、河流湖海、人民生靈、萬物草木,來表現著自己的靈秀與生機。
爬上高山,進入深林,看盡了那回環的溪流、幽靜的泉水、奇怪的石頭,再遠的地方也都能夠走到。
當你官場裏失意,生活不如意,灰心喪氣,痛苦煩惱時,自己或者與三五知己,進入山林,撥開草叢坐了下來,把帶來的一壺酒全部喝光。
酒醉之後,大家則相互枕在一起躺了下來,心意也非常地舒適。
寄情於山水之間,泯去了官海浮沈的機心和憂慮,投入到大自然的山水無心之中,得到了無限的自在和樂趣。
【01】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裏一孤舟。
——唐·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很不幸,如果犯了事,做錯了事而被貶,估計也無可厚非,但是以剛而犯上,而兩遭遷謫,多少有點意難平。
第二次遭貶謫之時,剛好遇到與裴郎中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遭貶謫,兩人可謂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發為歌吟。
「亂軍交白刃,一騎出黃塵。漢節同歸闕,江帆共逐臣。猿愁歧路晚,梅作異方春。知己酂侯在,應憐脫粟人。」其實在此之前,劉長卿就已經送過裴郎中了,這次的「重」送,心裏想想都為他倆難過。
黃昏分時,江畔的氛圍被賦予了一種淡淡的哀愁,猿聲嘶啞,其音淒切,在日暮的寂靜中低吟。
送別的客人們已然四散而去,只留下江水悠然而逝,帶著一抹蒼茫的暮色,漫過心頭,獨留一人沈浸在別離的寂寥中。
那是一種「人自傷心水自流」的情境,無情的江水默默流淌,對照著內心無法排遣的離愁別緒,使得這份孤獨與無奈愈發深刻。
再觀那即將踏上漫長貶謫之旅的裴郎中,行程之遠,相較於己更添了幾分沈重。
青山連綿,萬水千山,這一葉孤舟載著他駛向未知的遠方,讓人不禁心生牽掛,思緒也隨之飄向那萬裏之外。
「青山萬裏一孤舟」畫面,與之前流淌的江水遙相呼應,既揭示了裴郎中未來的寂寞旅程,又寄托了詩人無比真摯且綿延不斷的惜別之意。
山水有清音,一程山,一程水托負著詩人的玲瓏剔透心陪著好友至吉州。
有如李白對老鐵王昌齡的深情,「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整首詩如行雲流水,直陳其事卻又含蓄蘊藉,借江邊送別的實景寓情於景,使得寫景與抒情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劉長卿以其凝練而不失雅致的文字,精心雕琢每一處細節,讓讀者在寧靜優美的畫面中,悄然感受到那份深藏的離別苦澀與對友人的無盡思念。
【02】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唐·張誌和【漁歌子】
讀這首詞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幅色彩淡雅而秀逸的水彩畫,從中體現著作者那種沖淡寧和的心境。
唐時,一些士子為入仕途而尋求終南捷徑,便去隱居林泉。以邀帝王賞識召幸,他們雖居山林,內心卻並不閑逸,總騷動著一種希冀。
與這些人相反,張誌和卻是絕意仕途,寄情山水的真隱士。
所以,該詞的情調是恬淡的,作者的心緒也是閑適的。從詞的意境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是真的醉了。
「杏花春雨江南」,是古代文人墨客希求隱逸之地。張誌和既是詞人,又是畫家,因而他筆下是一片詩畫情境。
在短短的小令中,他把雨中江南的那種美感和內心深處的那種沖淡刻畫得極具意味。
作為畫家的張誌和仿佛是在點染一幅畫卷: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意,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
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叟頭戴青色的鬥笠,身披草綠的蓑衣泛舟於春波之上。
色彩多麽明麗,畫面多麽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暈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畫面浸在了一片溟蒙的煙雨之中,顯得幽遠而曠淡。
【漁父】詞是借鑒民間漁歌而成的,因而,基調多清新樸實,語感玲瓏飛揚,很適於表現淡泊飄然的意趣。
張誌和這首詞無論是所摹景致,還是詞的風格,都可用「芙蓉出水」來涵括,而這清風朗月一般的情調正是中唐以,後文人所推崇的美學境界。
唐代的皎然就說過:「至麗而自然,至近而意遠」。張誌和正是以這種風格表現自己那種恬然自安,飄然莫偕的高古心誌。
中晚唐國力雕弊,朋黨間互相傾軋,當此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當是文人們高蹈的選擇。
詞人兼畫家的張誌和於是作了歸隱的「煙波釣徒」,後代便也有幸欣賞到他的這首亦詞亦畫,充滿神仙意趣的優美篇章。
【03】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唐·柳宗元【漁翁】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煙雲,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沈重打擊,寄情於異鄉山水。
漁翁晚上住在西巖之下,清晨醒來,要點火做飯了。他用竹筒汲來清清的湘水,又收拾起一堆竹葉竹莖,點燃熊熊火苗。
江水是腳下日夜流淌的,竹子水月腳工是身邊觸手可及的,漁翁晚上靠著巖石睡覺,早晨一伸手,一彎腰,就過起了生活,簡簡單單的,已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來永州的水可以那樣清,竹可以那樣翠,不僅是中年人蒙塵的眼睛被洗了一遍,永貞失敗被貶的失意人蒙塵的心靈也被洗了一遍。
一輪紅日噴薄,漁翁生火的炊煙散去了,湘江上的霧氣也散去了,漁翁呢?
好像隨著輕煙飄走一樣,漁翁不見了,像神仙一樣隱遁了。他到哪裏去了?
忽然傳來「欸乃」一聲,這是漁翁用船槳劃水的聲音,原來,漁翁已經駛入大江,融入了青山綠水之中。
回看自己的小船已經駛入江心,他回看天邊,江流滾滾,昨晚露宿的西巖上,只有幾朵白雲,在無憂無慮,自在追逐。
就如陶淵明「雲無心而出岫」的意境,一種自在閑適之情油然而生。
漁翁在回頭看,看滾滾湘江,看半生坎坷,看世間的白雲蒼狗。
這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永州的青山綠水,撫慰了詩人,讓他得到內心的寧靜。
在近十年的貶逐之後,詩人終於不再晝夜惶惶,悲憤交加,而是「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那是他貶官永州之後不久寫成的。
那個時候,他還感到透骨的寒冷,透骨的孤獨,可是,經過十年的磨礪,山水由黑白變成了青綠,柳宗元也由孤憤轉為恬淡,這就是山水洗滌之後,人便釋然放下了。
【04】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於唐玄宗開元年間求仕失敗之後,離鄉赴洛陽,再南遊吳越,途經建德江(現今安徽)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憤。
把船停靠在煙霧籠罩的小洲旁,暮色蒼茫給離家的遊子增添了新的憂愁。
放眼望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廣闊遠處的天空似乎比樹木還低。
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麽近,令人倍感親切。
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原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自己是那麽親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
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
詩短情長,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
孟浩然的這首小詩,融合了夜間的山水清音,個人情感滲透,情景相生、思與境諧,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05】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一生仕途不得意,常常浪跡山水,遊覽名山勝景以自娛自遣。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和煦的晨光灑入古寺中,詩人迎著朝陽踏入幽靜的禪院。
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往幽靜更幽處,曲曲折折,往復回環,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
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
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
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頓覺了悟,心中一片空明澄澈,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
此刻此景此情,詩人感到周圍的一切聲音好像突然間歸於沈寂,只聽見回蕩在寂靜山林中的陣陣鐘罄之聲。
他頓時就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這一刻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
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令人心馳神往。
全詩透過對環境的描寫烘托出古寺內環境的清幽,旨在抒寫作者所領悟的禪意。
此詩首寫永珍紛呈的精彩世界,而名利場中的人在潭中自照萬念皆消,詩人的淡泊名利、心靜如水的豁達心胸透過此詩充分展現在讀者面前。
【06】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宋·王安石【江上】
秋日的長江之畔,王安石孑然一身,憑欄遠眺。他眼前的江水,悠悠流淌,帶走了往昔的繁華與喧囂。
秋日的天空,陰雲密布,卻又在風的輕拂下,緩緩撕開一角,露出淡淡的蔚藍。那抹藍,帶著歷史的厚重與歲月的痕跡。
雨後的烏雲,沈甸甸的,在斜陽的映照下,緩緩移動。
遠處的青山,層層疊疊,阻斷了前行的道路。然而,當船只轉過一個彎,眼前又豁然開朗,無盡的江水映入眼簾,成片的白帆漸行漸漸近。
那一刻,王安石的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超脫塵世,追求心靈自由的境界。
他想起自己曾經身居高位,手握重權,卻又在變法失利後,選擇辭去相位,退居金陵。
那時的他,或許曾感到迷茫與無助,但如今站在長江之畔,他卻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與恬淡。
他誦詩說佛,他的詩中,不再有往日的雄健豪邁,而是充滿了空明幽淡的意境。
這首小詩,便是他心境的最好寫照。
他攝取了秋日的陰雲、晚霞、青山和白帆等遠景,構成了一幅唯美的畫面。那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都仿佛是他心靈的投影,是他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他看到了雲的低徊,雨的含蓄,山的回環,帆的隱現。這些景物,在他的筆下,不再是簡單的自然元素,而是具有了深刻的哲理與象征意義。
王安石站在長江之畔,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他已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看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與變幻無常。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