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我在龍門,與盧舍那大佛「對話」!

2024-04-24國風

龍門石窟,中國石刻藝術的寶庫,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龍門為何為「龍門」?魚躍龍門又是怎麽回事?盧舍那大佛為何常掛「神秘微笑」?網紅「比耶佛」鏡頭感領先我們一千年?

文物有形,如繁花之蕊,沁人心脾;文物無價,如鐘磬之聲,余音繞梁。我們推出「文物背後的故事」欄目,帶您深刻解讀龍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味文化背後的千載人生。 本期帶您走進——

「拾級而上,猛然擡頭,與盧舍那大佛歷經千年依然莊嚴悲憫的眼神相對,會覺得我從遠方趕來,就是為了赴這一面之約,一切都值得。」一位參觀完盧舍那大佛的網友,如是評價。


曙光微露迎東方,目傳智慧神端莊。滄桑千載猶絕美,慈悲光明照眾生。

坐西面東,龍門石窟奉先寺裏的盧舍那大佛端坐高座,在千年的歲月中俯視著前來觀瞻禮拜的蕓蕓眾生,佛的俯視、眾生的仰視,目光在悠遠空寂中交匯,智慧、慈悲與祥和似乎穿透了時間,從數千年前呼嘯而來,撩撥著數千年後人們的夢境……

無數人為盧舍那大佛而來,無數人傾倒於他的絕世容顏。

盧舍那大佛為何存在,何來的魅力能夠折服千載眾人


首先,要從奉先寺說起。

想象一下你去看盧舍那大佛的場景:喘著粗氣登上百余級台階,在筋疲力盡想要放棄之時,卻被眼前氣勢瑰麗磅礴的佛龕所驚嘆:9尊雕像沿崖壁一字鋪開,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麗仕,另外還有兩個侍者像、整個佛龕布局嚴謹,協調勻稱。主佛盧舍那至高至尊,以不凡的氣度與神韻,震古爍今。

你所看到的整個佛龕就是奉先寺。

奉先寺,即祭祀祖先的意思。它是唐高宗為唐太宗追福所營造,規模之大超過了龍門所有的石窟,距今已有1300多年。

為了開鑿奉先寺,武則天還曾專門施脂粉錢二萬貫助建,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萬元。宋代時,為了保護窟內的佛像,曾加蓋了九間木構屋檐式建築、所以又有「九間房」的稱謂。只是現在屋檐已毀、僅剩崖壁上當年安裝梁杭的方洞。

作為唐代時期首屈一指的皇家石窟,奉先寺以恢宏氣派象征著唐高宗時「天子一號」功德窟的重要地位,其佛教雕刻藝術更是達到了唐代最高峰。

高峰之中的高峰,精華之中的精華,還在於奉先寺的那群組雕。

盧舍那大佛兩側侍立的是迦葉、阿難。年長者迦葉,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肅穆持重,傳說是個苦行僧。年輕者阿難,豐滿圓潤、溫順虔誠,因長於記憶,被稱為「多聞第一」。

兩側的文殊,普賢二菩薩,頭戴寶冠,身披瓔珞寶珠,肩搭帔帛、下束長裙,體態婀娜,頗有雍容華貴、端莊矜持的氣質。

兩側天王和力土造像充滿動感,北壁的北方多聞天王,身披鎧甲、單臂托塔,足踏地鬼,威武雄壯;二麗仕則赤膊袒胸,面目猙獰,足踏小鬼、勇猛逼人。

中間的盧舍那大佛則是整組佛雕的重頭戲。

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公尺,其中僅頭高就有4公尺,耳長也近2公尺,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最為高大的。

「盧舍那」轉譯過來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他結跏趺坐在八角形束腰蓮花座上,身上除了稀疏的弧線衣紋外,不曾有任何瑣碎的雕刻。

向上看他的容貌,豐滿清秀、圓潤和諧,姿態莊嚴肅穆而又敦厚睿智。他嘴角微含笑意,似向人間蕓蕓眾生傳達著慈祥與和悅,而他稍向下俯視的目光,恰恰與禮佛者仰視的目光交匯,令人畏而不懼,可敬可親,足以引起人們心靈的顫動。

放眼望去,整組雕像對盧舍那大佛有一種簇擁態勢,像是宮廷皇帝臨朝執政,眾星拱月,盧舍那大佛儼然便是帝王。也許正因為如此,在民間便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盧舍那大佛是按武則天的形象雕鑿的。加之大佛形象兼具柔性之美,更讓世人懷疑。

那麽事實到底如何?盧舍那大佛到底是不是武則天真容再現?

據現存佛座北側的造像碑【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另碑文中明確指出其造像依據:「實賴我皇,圖茲麗質。相好希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說明造像追求的是如日月般的聖潔慈悲,即人們理想化了的「聖賢」形象。

至於武則天,當時只是以皇後的身份,於鹹亨三年(672)助「脂粉錢二萬貫」,是否具有充當佛像原型的能力,還值得商榷。

盧舍那大佛面相豐滿圓潤,雙眉細長宛如新月,一雙秀目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嘴角微翹又似隱含著一絲喜悅,這一切的特征,都正好符合了民間對於一位完美皇後的定義。

因此,盡管龍門盧舍那大佛的修建同武則天有著密切關系,但說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真容更多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想象。

「無論在何處看,大佛好像都在對我微笑。」 歷來無數遊客對盧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有所疑問,這又是怎麽一回事?

據【龍門百問】介紹,這其實在於大佛頭部巧妙的造型設計。稍作俯視的頭部造型,使佛像的雙目視線隨著禮佛者位置的移動而轉動;同時又配合以地面、台階的高度差變化,使禮佛者在仰視佛像時的目光同大佛目光連成一線,令人感到親近,產生敬慕之情。這種藝術處理,堪稱世界雕塑史上的奇跡。

千年歲月的洗禮,佛的雙手和坐姿已在歲月的蹉跎中殘缺了然,但佛的面容依舊雍容安詳、莊嚴和潤。站在佛前,我們只是渺渺滄海中的一粟,寄存在這天地輪回間,煩悶憂愁飄然而去,留下的是於自我、於人生、於自然的寧靜與淡然。

這,就是龍門石窟;

這,就是盧舍那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