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千年古剎裏的敵營十七年

2024-04-24國風

全國現存的八大遼構,大同獨得其二。除了上期內容介紹過的華嚴寺薄伽教藏殿之外,大同另一座遼構則是善化寺的大雄寶殿。

善化寺是一座極具特色的古剎,它歷史悠久,源自唐代。因此,與契丹民族特色鮮明坐西朝東的華嚴寺不同,善化寺坐北朝南,而且完整保留了唐代寺廟布局,是中國現存的數量極少的唐代風格寺廟建築群之一,另一方面又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遼金時期建築。

對,你沒看錯。聲名遠播人聲鼎沸的華嚴寺只有遼構金構各一,而人少安靜,還不收門票的善化寺,一寺擁有四座遼金古建築。其中中軸線上三個大殿都是廡殿頂,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歇山頂顯然等級更低。而且善化寺內居然還有個寺內園林,大有江南園林之風格。

善化寺山門前面的影壁是個琉璃五龍壁,原為興國寺山門前之照壁,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980年拆遷至善化寺內,後遷建門前。這個明代五龍壁若放在別處,那一定是文物保護的C位大咖,而在善化寺這遼金古建築紮堆的地方,只配當個看門的。

善化寺的山門落成於金代初年,是現存最古老的金代建築之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廡殿頂,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山門。山門內有明代四大天王像,造型非常的「囧」。這個山門的規格和體量,放在一個普通廟宇裏面完全是主殿的水平。因此我懷疑,古代另有山門在,而目前這個山門,又稱天王殿的,在過去應該是個過殿。

進了山門,就是建於高約1.5公尺的磚砌台基之上的金代大殿三聖殿。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檐下巨大的補間鬥拱是金代特色的斜拱,有人說像蓮花,我看更像一大串香蕉。

三聖殿供奉的是華嚴三聖,為金代原塑,後人予以重裝。

在三聖殿側後,還沒到大雄寶殿的地方,是普賢閣,供奉著普賢菩薩。是一座樓閣式建築,平面方形,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重檐歇山頂。因為正圍起來維修,我就沒拍照片。普賢閣建築年代不詳,梁思成認為這是遼構,現在主流說法是金構,甚至還有說法是唐構。梁思成那張坐在古建築梁上的照片,就是在普賢閣拍的。

普賢閣對面是一模一樣的文殊閣,供奉的是文殊菩薩。文殊閣在民國初年毀於大火,現為近年重建。

善化寺的主殿大雄寶殿立在高達3.3公尺的台基上。善化寺中軸線的三個廡殿頂大殿漸次擡高,布局莊嚴。大雄寶殿是全國八大遼構之一,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比華嚴寺的金代大雄寶殿略小,跟華嚴寺大雄寶殿一樣,也是明間開壸門,兩次間實墻封閉,兩梢間開同樣的壸門,兩盡間又是實墻封閉……。看來這是遼金大殿的流行做法。

大雄寶殿內的彩塑是中國遼金彩塑之代表,主佛壇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兩側佛壇上為二十四諸天,共計33尊。有意思的是,大殿只有正中主佛頭頂上有個精美的鬥八藻井,其余位置都沒有天花板,遼代梁架歷歷在目,即所謂的「徹上露明造」。藻井內兩層鬥拱,雕制精湛。其形制、手法均與大殿本身梁架結構和鬥拱形制相同,為遼代遺構。

身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善化寺國寶眾多,但善化寺最寶貴的文物,我認為就是保存在三聖殿內的朱弁碑——【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見證了靖康之難後,一個宋朝使臣在大金的敵營十七年,碑文記述了善化寺在遼末毀於戰火的情況,以及僧人圓滿大師重修寺廟的壯舉,全文共計1076字,是善化寺僅有的最早的文字資料。

朱弁,江西婺源人,乃是理學大家朱熹的叔祖。南宋建炎元年,北宋被金國覆滅,徽、欽二帝被擄金國,天下一片大亂之際,朱弁挺身而出,毛遂自薦出使金國,任南宋通問副使,問安兩宮來到西京,也即如今的大同。

來到大同後就被金國副都元帥粘罕扣留在此地足足十七年,其中的十四年就住在善化寺。在善化寺期間,朱弁與住持圓滿大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親眼目睹了圓滿是如何在十五年間一點點修繕原本已經大部份毀於遼末戰火的「大普恩寺(善化寺)」,於是才應圓滿大師之邀寫了這篇「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

粘罕得知朱弁是江南滿腹經綸的文士,多次威逼利誘勸其投靠大金,而朱弁則抱著必死的決心,找好墳地,與同被扣留的南宋同僚喝起斷頭酒。幸運又巧合的是,普恩寺重修完工的那一年,宋金和議也剛談成,朱弁等留金宋使終得以南歸。因為這敵營十七年的羈留,後世譽其為「南宋蘇武」。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吊詭。敵營十七年等死而不得的朱弁,在返回南宋後因主戰而被秦檜處處刁難,次年憂憤而死,終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