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祥奇
日前,中國美術館策劃推出「劉開渠與留法雕塑家作品展」,展出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竹韶、熊秉明等20世紀上半葉留法雕塑家的作品140余件,講述中國現代雕塑與法國藝術的源流脈絡。
這個展覽與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以及年初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大道無極——趙無極百年回顧特展」,共同關註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留法藝術家群體,重溫那段中法文化交流的歷史。
在20世紀中國美術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這批留法藝術家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胸懷抱負,遠渡重洋,前往當時的世界藝術之都法國巴黎。負笈歸來,他們帶回了新的創作理念和美術教育方法,推動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繪就出中法文化藝術交流的動人風景。
赴法蘭西學藝
中國現代藝術家赴海外留學始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有大量藝術家負笈海外留學和遊學。起先以留學日本為主,後有留學英國的李毅士、留學比利時的沙耆、留學義大利的符羅飛等,而留學法國的藝術家為數量之最。
彼時的巴黎,已然是世界藝術之都。印象派、野獸派等多種藝術流派異彩紛呈,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
20世紀上半葉,一群中國藝術家登上「波爾多斯號」郵輪,經過長達一個多月的遠航,到達法國巴黎。在塞納河畔,中國藝術家的身影成為當時巴黎畫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藝術家是19世紀初的吳法鼎、王如玖、李超士、方君璧等。1911年,吳法鼎由河南省選派赴法國留學,初學法律,後改學油畫,成為首位留法藝術家。
1919年至1920年,蔡元培等組創的留法勤工儉學會倡導透過多種形式保障青年學生留法,先後組織了1600多名勤工儉學生赴法學習,其中就包括林風眠。1918年底,林風眠跟隨赴法勤工儉學團來到巴黎,1920年進入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並於1920年9月轉學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
1919年,在蔡元培的爭取下,北洋政府第一次劃撥出一個公費留法名額給美術專業,獲得這個名額的就是徐悲鴻。他同樣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
林風眠、徐悲鴻這兩位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產生巨大影響的留法藝術家,均於1926年回國,進而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新局面。
從現有資料看,吳法鼎、王如玖、李超士、方君璧等是藝術家中留法的先驅,林風眠、徐悲鴻等則是留法的先行者,而留法學習藝術的高峰是在1930年至1934年,其間有25位中國藝術家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除前文所述,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留法藝術家還包括常玉、吳大羽、潘玉良、呂斯百、唐一禾、李金發、吳作人、蕭淑芳、謝投八、秦宣夫、常書鴻等。
當時,留法藝術家大多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以油畫、素描、雕塑為主要研究科目。在這裏,他們有的傾向於學習西方學院派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有的則對西方現代主義諸多流派展開探索。
20世紀中葉,留法藝術家的代表有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他們後來被稱為「留法三劍客」。
鼓樓遠眺(油畫)秦宣夫
踢毽子(雕塑)劉開渠
創作融合中西
1933年4月,常書鴻、劉開渠、曾竹韶、王臨乙、呂斯百、唐一禾等一批留法藝術生,在巴黎常書鴻寓所成立了中國留法藝術學會。從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學術活動一直延續了20余年。其成員既有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專業的藝術生,也有物理、化學等專業但愛好藝術的留法學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大批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回國,投身保家抗敵的歷史洪流中,同時也成為中國美術教育實踐的積極推動者。其他在法的成員,也透過舉辦中國書畫展覽義賣、出版抗戰救國專刊、購買救國公債以及長期認捐等多種形式支持國內抗戰。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傳到法國,吳冠中毅然踏上了歸國的旅途。回國之前,他給老師吳大羽去信說:「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的畫室,而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趕快回去,從頭做起。」
一大批留法藝術家負笈歸來,大大改變了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面貌。他們不僅帶來了歐洲「正統」的古典主義、寫實主義以及學院派的藝術理念,同時還帶來了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開啟的現代藝術思潮。
從時空上看,中國留法藝術家經歷了中國社會現代轉型、學院美術教育機制的變革、抗戰美術的現實訴求等,他們在藝術思想和創作觀念上不斷適應新的需求,將留學所學用於實踐,融合中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面貌。
比如,劉開渠、王臨乙、曾竹韶、滑田友等留法雕塑家,主要參與了1958年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組畫的創作。這是將歐洲紀念性雕塑形態融入新中國國家藝術創作的生動案例。又如,徐悲鴻引入法國寫實主義繪畫改良新國畫,其確立的現代中國人物畫造型體系影響至今;林風眠、吳大羽、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等藝術家吸收法國現代藝術思想的新表現、新創造,也是中西藝術交匯融合的生動實踐。
喜馬拉雅山之林(油畫)徐悲鴻
紹興河濱(油畫)吳冠中
交流更加豐富
近年來,隨著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深入發掘和研究,留法藝術家的思想和創作不斷被重新認識。
2019年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與中國現代美術(1911—1949)」展覽。展覽從多家藝術機構、藏家和藝術家家屬處萃聚了40余位留法藝術家200余件作品,集中勾勒了留法藝術家群體鮮活的輪廓。同年,中國美術館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感知中國·意在巴黎——慶祝中法建交55周年暨紀念留法勤工儉學100周年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將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顏文樑、劉海粟、劉開渠等近20位留法藝術家的作品帶到法國,並邀請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參加同期舉辦的「中法美術交流百年學術研討會」,增進了法國藝術界對中國藝術的了解。
近年來,包括中國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等在內的美術機構,舉辦了吳冠中、朱德群、秦宣夫、滑田友、唐一禾、吳作人、熊秉明、王臨乙等留法藝術家的個人展覽,透過系統性的文獻梳理、研究和展覽策劃,推動學界重新思考留法藝術家群體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歷史語境下的藝術理念與精神,並重新認識和評估他們在中國現代美術歷史上的作用和貢獻。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正在廣泛開展。在「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動清單」上,還有上海西岸美術館將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等。這些活動皆著力於推進中法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共同展望中法文化交流的未來。
回望20世紀上半葉中國藝術家留學法國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國藝術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史上的墨點。留法藝術家的創造跨越文化,融合中西,不僅推動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也為中法文化藝術的交流互鑒搭建起寬闊橋梁,影響延續至今。如今,更加豐富、便捷的交流在中法兩國藝術家之間展開,中法藝術必將碰撞出更加絢麗的火花。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