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曾湧現過很多傑出的文學家,他們生於亂世,壯誌難酬,經常借助詩行,排遣心中的痛苦和愁情。辛棄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他年輕時馳騁沙場、保家衛國,也在南宋文壇中譜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辛棄疾中年時因為遭受排擠、多次被貶,難以實作年少時的夢想。惆悵之余,他只好借酒消愁,賦詩感懷。稼軒雖然滿腹愁情,可是有些話又不能直言不諱,所以他便強忍悲痛,采用極其含蓄的文字,希望人們可以理解他的苦衷。下面介紹辛棄疾的兩首七絕,托物寓意,展現出非凡的文采。
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
巨石亭亭缺嚙多,懸知千古也消磨。
人間正覓擎天柱,無奈風吹雨打何。
南宋紹熙四年春,辛棄疾在福州擔任福建提點刑獄,此後被召還京。詩人在途中順便拜訪大儒朱熹,並與其同遊武夷山,歸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棹歌 ,指劃船時唱的歌; 朱熹 號晦庵,人稱晦翁。
詩的大意是 :武夷山上有很多高聳入雲的巨石,其中一些已經缺損殘破,可想而知,估計千年之後,它們將會消失殆盡。人世間正需要這樣的擎天之柱,可惜這些巨石在此經常遭到風吹雨打,實在是無奈之事。
首句中的「 亭亭 」表達高聳的模樣,「 嚙 」指侵蝕的意思。次句裏的「 懸知 」,指預料的意思。詩人由巨石被風雨侵蝕,想到很多有誌之士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會無端遭受陷害,從而為下文打下鋪墊。
後兩句抒發感慨,擎天柱象征著國家的人才、民族的脊梁,危急關頭可以頂天立地,不讓天塌地陷。亂世中正需要大量文武兼備的人才,而辛棄疾本來就是這樣一位英才,可惜他經常被安排到後方,根本沒有沙場點兵的機會。
詩人萬般無奈,只能嘆息自己命運多舛,就像遭受風雨侵蝕的巨石。這首詩托物寓意,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不能任人唯賢的愁情,詩人更悲嘆余生再無重整山河的機會。
送劍與傅巖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
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傅為棟 ,字巖叟,江西鉛山人,曾為鄂州州學講書,與辛棄疾有交往。這首吟詠寶劍的詩作,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報國無路的悲憤之情。 莫邪 ,古代寶劍名。 樓蘭 ,漢代西域的鄯善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一般泛指西北邊境的敵軍。
作者在開篇介紹了自己贈送給對方的寶劍,它就像古代的莫邪劍,三尺之長,寒光閃閃,如果攜帶其上陣殺敵,一定顯得威風凜凜,令人膽寒。如果在夜深人靜時挑燈細看,甚至更能感受到一份神奇。
稼軒對這把劍如此了解,說明它一定陪伴詩人很久了。可是問題來了,詩人為何要將其送出去,而且對方還是一位不能上陣殺敵的文人?讀者有此疑惑,也讓人遐想。
後兩句說出了贈送的原因,稼軒說這把寶劍原本是殺敵利器,可是因為遠離前線,它對自己不僅沒有什麽用途,而且每次看見它還會感到傷心,不如送給朋友,掛在他的書房裏與古琴作伴,不必帶著它前往邊境殺敵。
其實詩人心裏必然非常不舍,對方也一定懂得稼軒這番話的深意 ,估計傅巖叟不僅不會笑納,而且還會耐心地勸說和安慰辛棄疾,畢竟來日方長,或許以後這把寶劍還會出現在硝煙彌漫的沙場。全文措辭委婉,彰顯出詩人不凡的文采,也抒寫出作者難以言表的悲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