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高五幸:書畫展覽、古跡保護的打卡地——洪慶堡

2024-04-25國風

高五幸:書畫展覽、古跡保護的打卡地——洪慶堡

西安市臨潼區斜口街洪慶堡因了王季慶、高建強倆位雅士的堅持,成為書畫展覽、古跡保護的打卡地。

書畫藝術館在村子東口,是王季慶先生利用老宅修建的。展覽館集先生前半生的部份書畫作品成果之大成,是洪慶文化藝術協會的體驗基地。

季慶書畫藝術館的西邊不遠,還有一個展覽館,是「秦坑儒谷遺址保護人」高建強先生在家裏設辦的,陳列了遺址發現、保護的整個過程。

去年的農歷3月15日,洪慶堡舉辦第30屆興文文化藝術節,我因在單位上班,未能親往,但從相關的資訊報導獲悉,雖然天下著雨,但紀念活動場面沒有因雨而受到影響,進行得順利,產生了轟動效應。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熱愛文化、敬重知識的社會走向。

「春風又度玉門關」。今年的農歷3月15日,洪慶堡沒了去年活動的鑼鼓喧天,歌誦舞蹈,而是室外靜悄悄,在展覽館室內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如何保護遺址,促進利用和開發」的座談會。

受王季慶、高建強先生的委托,洪慶文化藝術協會會長路桄暢主持了今天的座談會。「今天的座談會只談秦坑儒谷遺址如何保護利用和開發,在如何弘揚民族文化、興文尊教、振興鄉村方面建言獻策」。

臨潼區原文體旅遊局副局長(分管文物遺址保護工作)的董虎力向大家講了秦朝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等歷史和文化後,向大家披露文物部門將對秦東陵進行保護性開發,如果獲得國家的正式批準,其規模將大於現在的兵馬俑,必將帶動臨潼旅遊業的大發展。

洪慶文化協會首任會長劉炳南年近八旬,卻思維清晰,向同誌們講了秦朝的文化以及「儒者」和「術士」的概念和知識,讓我聽後耳目一新,很受啟發。

對秦坑儒谷遺址保護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是需要利用和開發,將資源轉化為資產。參加座談會的二十余位仁人誌士,達成此共識。分別提出了遺址與休閑娛樂文化廣場相融合,擴大影響力和幅射面;爭取政府支持的同時,吸納民間資本開發等合理化建議。同時對王季慶先生獻身文化事業、對高建強先生義務保護遺址三十年的堅持精神給予了高度肯定和贊揚。

恰逢讀書日,拾起愛國情。參加座談會還有張智鋒,孫正敏,蘇西民,高五幸,路桄勛,瑪麗娜,張麗英,姜仁禮,藺安興,騰功道,鹿拴喜,張仙麗,郭金海,王建西,王占文,趙愛玲等同誌,以史為鑒,以史為鏡,暢敘讀書和文化之快樂。。

中國作協會員、陜西秦腔研究會長韓懷仁教授,一板「老百姓心裏有桿秤」的桄桄亂彈,慷慨激昂,神彩飛揚,將座談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王季慶、高建強先生做為洪慶堡興文活動的「東道主」,對前來參加的八方賓客表示感謝,「感謝大家對文化、對知識的尊重。感謝大家對洪慶堡興文事業的支持和鼓勵。人的壽命有限,而文化的生命無限。做為有文化底蘊洪慶堡的後裔,有責任、有義務把文化的接力棒接過來,傳承下去」!

作者介紹

高五幸,西安市灞橋區人。20歲創作的劇本「席筒相親」(與王韶之合著)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經是中共灞橋區委中心通訊組成員,西安晚報通訊員。陜西省農民詩歌學會理事,頭條達人,榮耀西安網「大學士」,【美篇】文學領域優質作者,灞橋區作協小說委員、灞橋區詩詞楹聯學會常務理事。著有【灞上煙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