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過年了,大街小巷裏的年味似乎越來越濃。其實,到底什麽是年味,我活了大幾十年,似乎也還沒怎麽弄明白。
小時候,好像覺得一到過年就會有肉吃,因為平常日子裏難得吃到,所以好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六十年代的那個年,我們家吃了一頓「排隊的肉」。
長大後,聽到了老農說的「小孩子望過年,大人望栽田」,此時已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了。那個年代的「年」是什麽?大抵就是小孩子覺得有好吃的東西,而大人則不同,在那「年」字後面還有個「成」字,叫做「年成」。也就是說,當年農作物的收成怎麽樣,日子能不能更好一點。
曾記得,兒時過年,都得穿新衣,戴新帽,這在物質生活還不怎麽豐富的時候,是人們特別是小孩子盼望的日子。現在好了,什麽時候都能做到。
因此有人就說現在的年,沒什麽「年味」了。這話似乎也有那麽點道理,因為我們的日子過得天天像在過年一樣。
記得在鄉下的那些年代裏,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年前做粑粑(糍粑)的那些日子。收割完畢,糧食進了倉,農閑了,又快過年了,於是,人們開始做粑粑。
想起做粑粑,覺得那就是那個年代裏的「年味」。因為那時人們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只有在做粑粑的時候,才有那麽點喜氣。試想一下,一個生產隊(現在叫村民小組)的人聚在一起,有的將揚叉倒拿著,咯吱窩夾著,幾個人圍著個臼,使勁地杵著臼裏蒸熟了的糯米,一邊杵著,一邊還「哼哧哼哧」地唱著,這功夫,哪怕外面是冰天雪地,六尺漢子也都會渾身冒汗,氣喘籲籲。當然,還有的婦女只是將粑粑放在用木頭刻好的模子裏頭,壓緊,再點上紅色的「喜氣」,那就是滿滿的「年味」了。
如果這時候有人將那粑粑拿一個放在炭火上烘烤一下,待粑粑烤熟鼓起來,那香氣飄出十裏地,豈不是滿滿溢位的「年味」?
女兒昨天來微信說,已經動身返家了,倆外孫女早就想吃外婆做的年夜飯了,待她們一回家,不又是滿滿的「年味」?
「年味」是什麽?不就是歡歡喜喜團團圓圓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