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三足憑幾道尊坐具北朝:老趙閑聊僧伽藝術影像要素之三足憑幾2

2024-03-06國風

三足憑幾道尊神靈坐具舉凡

北朝部份

註:北朝偏好使用三足憑幾的神靈,大致就是道家的老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老子造像,不再是以歷史人物,而是以道教教主太上老君的形象現身。在北朝道教造像碑中,主尊多為太上老君(老子),而老君與三足憑幾的結合呈現的時間點,從目前搜羅的文物資料看,大致在西魏時期。

1、西魏大統十四年(548)蔡氏道教造像碑局部 老君 三足憑幾

來源【紫禁城】19年3月【日本收藏的中國石佛名品,大倉集古館藏桓氏一族如來立像】

2、西魏 蔡洪造太上老君像碑拓片 三足憑幾

博古齋 201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3、北周天和二年(567年) 杜世敬造老君石坐像 三足憑幾

砂巖 高35厘米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藏

發願文:

(正面)□別將杜世敬豐王鎮徐州東金紫光祿安撫將軍母隴西李要貴供養。

(側面)道民杜崇□,亡父為國落難,屍靈不覩,亡母歸首空曠。良師占ト,宜為亡父造 老君 一區。願使亡父母魂雙相遂,安居家宅,永侍大道,仰荷大道,天極之恩。天和二年三月丙申二十四日庚子造訖。

見羅氏【海外貞瑉錄】

4、北周保定年間 藥王山 劉男俗造像碑 老君 三足憑幾

5、北周 建德元年(572)李元海等造天尊像 三足憑幾

碑具兩面,陽面為元始天尊,陰面為太上老君,兩面主尊皆具三足憑幾。

陽面

陰面

6、(附)北齊武平三年(572)佛時寺造像碑 維摩詰三足憑幾

河南省博物院 北齊武平三年 劉海龍拍攝

通高232厘米、寬55厘米、厚51厘米

原存河南浚縣東6公裏酸棗廟村東北佛時寺

維摩詰與文殊菩薩對坐說法

7、北齊 馬黃頭造像碑 兩天尊分別三足憑幾

洛陽博物館 碑首中央圭型碑額,題「道界大都宮主馬寄「

蘇台棲烏圖片

8、北齊河清元年年(562年)張定榮造像碑 老君主尊 三足憑幾

偃師商城博物館

南山供秀圖

Adam.z朋友圈圖

9、北齊天統元年(565年)姜纂造像碑 老君主尊 三足憑幾

偃師商城博物館

南山供秀圖

Adam.z朋友圈圖

10、北齊武平七年(576年) 孟阿妃造像碑 老君主尊 三足憑幾

偃師商城博物館

Adam.z朋友圈圖

南山供秀圖

11、南朝梁(502-557) 老君石造像 三足憑幾

砂巖 高60公分 成都博物院藏

此造像一般多稱為少見的單尊維摩詰,這類命名也可以在拍賣拍品的指稱中看到。既然大家都認為單尊維摩詰很孤立,那麽我們反過來也可以去探索,也許這並非一定是維摩詰 。之所以大家研判是維摩詰,大致原因是手持便面,三足憑幾,以及造像組合中的雙獅香爐等佛教要素,但是,在北朝造像碑中,多存道教主題,佛道雙教主題,借道而佛與借佛而道,都是存在的。所以,似乎不便僅僅因為造像中類似佛教組合的視覺要素,以及手持便面就完全裁決為維摩詰, 從主尊的背光神格,以及單尊主尊格式來看,放諸南北朝時期的時代藝術特征中考量,因為彼時維摩主要與文殊對稱呈現。所以個人覺得此尊也許更可能是老君。至於造像碑中的類似佛教視覺要素,我們從上述多尊西魏至北周老君造像中,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所以並非是一個道教主尊判斷的阻礙。

在此,也有一個神助攻, 陜西彬縣出土了一座造像石,與上述造像十分神似,中有「開皇三年」、「白顯景造道像」銘文,可見明確為道像,主尊可見是手持便面,帶有頭光、座下雙獅寶爐要素的老君。 開皇為隋初,與南朝毗近,彼此風格非常接近,有比照作用。一點猜測,供大家批判研究。

開皇三年 白顯景造道像 陜西彬縣出土

大致說來,從目前所見南北朝造像碑中的三足憑幾主尊來看,主要存在於道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佛道雙教造像碑中,使用三足憑幾的主尊,主要就是道教的太上老君。(本時期三足憑幾使用神靈,也存在有維摩詰,出現時,多與文殊對稱論道)。

北朝道教造像碑發願文中頻頻提到太上、太上老君、大聖字樣。而道眾去修建道教老君造像碑的目的,就是為了 拜謁老君,以求長生 。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猜測,魏晉時期墓葬中墓主人頻頻右手持便面、左手扶三足憑幾的樣子,或許是在模仿太上老君。因為北朝道家造像碑發願文中,多有祝願亡故之親人常伴老君,脫離八難( 此處為道教五苦三塗之八難,非佛教觀音救八難之人生八難 )進入神仙世界的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再行大膽猜測,也許魏晉時期凡世之人,喜歡在自己的空間中,在牛車上,設定三足憑幾,是不是也存在模擬老君進入神仙世界的一種觀想呢,因為「 但諦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現。」(【抱樸子內篇】)。 同理,漢代人們將席鎮鑄為博山形態,博山要素,也正是將席上的自己,去模擬為博山上的神仙角色。情態是相同的。

思考題:

在漢魏之世,牛車固然是豐貴之具,同時,牛也是老君出關之坐騎,已經成為老君典型之成道坐具,不過在北朝佛教造像碑中,也有學者提出其中牛車佇列的影像要素,乃是表現亡者被接引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呈現,假設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麽魏晉墓葬中多次出現的尤其是帶有三足憑幾之陶質牛車行列,是否也不僅是視死如生的借用,而是不是也可能同樣蘊含著死後去道家的神仙世界的可能呢?假設存在如此的可能,那麽我們也可以延伸出去理解,在墓葬中牛車上為什麽要放著三足憑幾的一種可能,因為他跟墓主人的持便面憑三足憑幾一樣,都是在模擬老君,以便在神仙世界中常伴老君,脫離八難。拱大家拓展思考。

北魏曹望憘造像石座墨拓 韓天衡美術館【蘭室長物—歷代文房具特展】

南京象山瑯琊王氏7號墓出土的牛車中置一憑幾,該墓年代應為東晉初年。

那麽,北朝造像碑中的太上老君,又為什麽要選擇三足憑幾這樣的坐具,去作為自己的供奉要素,並沿襲不替呢?

在北朝道教造像碑中,有「真容難遷,像化彌振」一句,張澤珣先生由此敏銳地推導,頻頻在造像碑文字中出現的老子真容,或許就是指老子在函谷關終南山樓觀時體現的一種標準儀像。 那麽,由於老子在函谷關出關時,曾經授五千言留世,這對於老子來說,是標準的傳道行為,所以,北朝頻頻出現的老君三足憑幾坐姿,其實就可能就是老子的傳道標準像。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北朝的 道教 造像碑中,手持便面,三足憑幾的老君,正是在傳道,而北朝的 佛教 造像碑中,手持便面,三足憑幾的維摩詰,同樣也是正在與文殊論道。而在上引宋代白蓮會圖中,高座而踞的高僧大德之所以憑三足憑幾,也正是在傳道。所以,從三足憑幾在神明中的發端來看,它大致乃是一種論道神靈的坐具要素。 維摩詰的三足憑幾道具,直到宋代都一直延續著。可見本坐具對於該神靈定性的核心關聯作用。(下文中會有維摩詰坐具專述部份)。

大體來說,南北朝時期,太上老君多為一尊,隋唐時期,老子與元始天尊稱呼並存,到了宋代以降,則三清組合,兼三教組合為呈現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元始天尊逐步取代太上老君,逐漸成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備註:南北朝資料中附加了維摩居士三足憑幾資料,只是給同時代老君造像的坐具提供一種觀察維度,並非是維摩居士造像的專題搜集,至於維摩居士造像的主題,我們會在後文中專題闡述。這種做法,在以下不同年段中也有同樣的表達。特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