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詠鳳凰山石刻
作者:黃淑慶
石馬鳳凰山,位於博山城東南三十裏,石馬鎮中石村正北,東於五陽山相靠,西於五鳳山互連。鳳凰山廟群,黃紅峪景勝較為出名,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燦爛的石刻文化交相輝映,引來無數遊人覽賞。明崇禎十三年進士趙進美曾遊覽於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黃紅峪記並詩】。風凰山石刻藝術豐富多彩。碑刻從古至今多達五十余通,形體規範,鐫刻精細;摩崖亦有十余處,筆力剛勁,風格俊朗;石雕琳瑯滿目一,各處建築的柱礎,門臉,枕石上,花鳥瑞獸,刻工細膩。鳳凰山的石刻文化歷史悠久,現存有文字記載的,當屬黃紅峪仙人洞古佛堂出土的宋碑,可以說是此山的震山之寶,吸引四方文人墨客慕名前來探究。這裏只摘取其幾處有代表性的石刻,予以簡介,新韻湊句,以詠鳳凰山人文之壯美,與讀者共饗。
鳳凰山石刻
高峻鳳凰山,古今石刻傳。
摩崖尋古意,碑記探淵源。
確認村名地,明晰石馬泉。
滄桑風雨歷,過往若雲煙。
黃紅峪仙人洞古佛堂金碑:【續修博山縣誌.山脈】「黃紅峪」條載「在縣東南三十裏之常熟川,有黃紅峪最勝,土人訛呼黃龍山。東麓有花古洞,為鄉人避撚亂之所。西麓為仙人洞,內有古佛堂,有金國時碑尚在。」。金碑立於仙人洞之南側,此碑曾壓於洞口泥土之中,僅露其上部,近年來為村人掘出。碑高1公尺,寬65厘米,厚17厘米,上端左右小抹角,無額,碑名書於正文之前,碑文四周有線刻纏枝梵蓮飾紋,此即誌獻所載之「金碑」。此碑年深剝蝕,鑿跡殘痕斑斑,文字部份漫漶難辨,行楷書,參以魏書筆意,字大2厘米,為古代常熟川石馬泉村人重修仙人洞古佛堂,答賀如來恩念之建立。碑文第一行第二、四、六字及立碑年號第二、七字曾被人鑿損,不易辨認,因此更易於含混。然仔細辨認,則猶可見其原刻痕跡,當是「大宋國淄川縣萬年鄉博山保石馬泉村仙人洞有古佛堂年深破壞」雲雲。將碑文串連閱讀,乃知為重修緣起及捐資贊助人姓名記功碑,姓名中尤以女性為多。文尾署有碑文書寫人姓名,曰「孫玉淑妻朱氏男生仲書」,本為孫仲書丹,而冠以父母名諱,此種署款,實屬罕見。
正文最末一行為建碑年代:「宣囗二年歲次庚子囗囗囗刋」。根據中國歷代年號與幹支紀時,此碑建立年代實為「宣和二年歲次庚子」。北宋徽宗宣和二年正值庚子,即公元1120年。北宋末期與女真人所建金國之早期,在存在時間上有交叉階段。北宋宣和二年,時值金太祖完顏旻天輔十年,此可能是言稱為「金國時碑」之依據。此碑若稱為宋代碑,較為準確。嘉靖十四年摩崖碑記:此碑記位於黃紅峪口東側臨近山頂的崖壁之上,面積高1.2公尺,寬1公尺,正楷書,字徑5厘米。因年久風雨侵蝕,正文字跡已斑駁難辨,內容為修路記事,建立年號為大明嘉靖十四年,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
黃紅峪石刻
佛堂古洞傳,始建不知年。
出土金碑在,雕邊蓮飾懸。
摩崖修路記,風雨浸蝕殘。
追溯時悠久,文留當代鮮。
天仙頂碧霞祠石刻:碧霞元君祠,位於鳳凰山的側峰天仙頂,俗稱「奶奶廟」。據傳天氣晴朗時,站在此處能看到泰岱之巔。碧霞祠建在由圍堰築起的平台之上,平台千余平方米,山門坐北向南,現石拱山門已毀,從現存大門遺留的石料看,石垛寬、厚60厘米,上鐫深浮雕花瓶一對、纏枝蓮花攀升到頂。門兩邊還有石獅分列,形象威武。據【淄博石刻】一書記載:「此山建築較早,舊碑中有句雲:‘此宇古不可考,據傳漢唐時代即有此宇。’現存門砧、石獅一對基本完好,與原山林場玉皇宮石獅酷似,明刻無穎。又存明嘉靖二十二年供桌石及元、明、清碑趺七塊,明朝可能是鼎盛時代。」,因年久失修傾塌,明清碑碣、墻垣盡遭毀壞,為生產隊建豬圈所用。文字記載,現僅存山門東南角圍堰根基處明崇禎元年(1628年)嵌墻界碑一通,碑高約1公尺,寬0.5公尺。碑面文字為漢隸,中間文字內容已模糊難辨。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王靈官廟捐資碑一通,此碑已斷為兩截,上端圓頭。碑高約0.8公尺,寬0.4公尺,碑面文字為正楷,字跡較為清晰。
天仙頂碧霞宮石刻
峰頂碧霞宮,遙接泰岱風。
拱傾門垛在,碑毀圈墻融。
石座纏枝秀,明獅氣勢雄。
無文傳後世,均付亂為中。
三聖殿石刻:三聖殿是鳳凰山廟群的正殿,亦稱「岱宗新鎮」。據說是碧霞元君先知天仙頂兵禍將臨,告示人們將她老人家從「天仙頂」遷至於此。殿西側伏龍洞門眉上端峭壁之上,有一摩崖,陰刻一個「佛」字,行楷書,字高80厘米,寬65厘米,筆勢遒勁,剛健雄渾。此摩崖是民國時期的作品。此摩崖單書一個「佛」字,其意蘊或許是三聖殿內供奉著佛教主神觀世音菩薩的緣故。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她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因此,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摩崖「三台仙境」:位於三聖殿後邊的懸崖之上,行書,豎幅陰刻,字徑30厘米。三台即指東台、五台、天台三個地方,三地均景色優美。摩崖「三台仙境」,意將鳳凰山之景色比之三台。此摩崖是二十世紀九十年初之作品。
三聖殿石刻
伏龍洞上端,峭壁勒佛懸。
筆勢行蒼勁,涵容蘊意綿。
三台仙境地,二教祖師天。
景致清幽處,桃源可比肩。
純陽閣、文昌閣石刻:純陽閣座落於鳳凰山山門龍鳳門上端,閣北側崖壁之上,嵌石數方,橫刻「經始神山」四字,行書,風格端雅,字徑40厘米,落款張桓侯。張桓侯即張飛,張飛確系書家,但此為乩書。乩書自是人書,扶乩,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種占蔔方法,又稱扶箕、扶鸞、降筆、架乩等等。創修鳳山匾額記碑,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立。中天帝君撰文,藏修子書丹,張桓侯題額。石灰石質,高110厘,寬296厘米。正文楷書,字徑4厘米。五碑連體,左側四碑上部題「經始神山」。碑體完整,文字清晰。該碑記載了民國二十九年創修鳳凰山廟宇之事,並附參與其事者題名。文昌閣民國二年地契碑:文昌閣位於鳳凰山藏書洞之上,碑在閣前出廈西側嵌墻,民國二年(1912)立。高40厘米,寬60厘米。正文楷書,字徑4厘米。碑體完整,文字清晰。該碑記載,民國二年於松將姚峪子後坡梭頭彎地段土地九分賣給中石莊以為公地,恐後無憑,立契刻碑存證。文昌閣民國二十七年地契碑:碑在文昌閣前出廈東側嵌墻,民國二十七年(1938)立。高40厘米,寬60厘米。正文楷書,字徑4厘米。碑體完整,文字清晰。該碑記載,謝加桐有鳳凰山地基一處,自願賣於鳳凰山三聖殿以公地,恐後無憑,立契刻碑存證。
純陽閣石刻
碑身五體連,並列嵌崖懸。
乩筆題額妙,龍飛氣勢酣。
行文楷書意,參事姓名丹。
巖壁遮風雨,前人智慧先。
摩崖「鳳舞常熟」、「功垂千秋」:此摩崖位於鳳凰山九姑廟南側崖壁之上。「鳳舞常熟」,豎幅草體榜書,字高1公尺,寬80厘米。鳳,常喻指女性,常熟,即指常熟川,字面之意為「鳳飛舞在常熟川之中」,是為鳳凰山主持謝慶謨女士而題。謝慶謨,生於一九三三年,石馬鎮中石村人。她信仰道、佛二教,在鳳凰山主持廟事二十六年,八方化緣,先後新建鳳凰山關帝廟、月老廟、九姑廟、三清宮、滴水觀音廟、空中老母廟;重建天仙頂碧霞祠、三官廟等,對鳳凰山景區貢獻頗大。摩崖「功垂千秋」,亦為鳳凰山主持謝慶謨女士而題。橫幅隸體,字高70厘米,寬80厘米。「功垂千秋」四個大字之下,贅古風一首「女士謝慶謨,鳳凰山主持。任上廿六年,化緣募金資。廟宇布局新,景色稱人意。發展旅遊業,千秋垂功績。」
九姑廟石刻
鳳舞常熟地,摩崖峭壁懸。
草書右軍勢,隸體乙瑛篇。
跌宕龍蛇舞,雄強雋秀連。
景區呈錦繡,功績永相傳。
民國三十一年創修至公殿記碑:碑在鳳凰山至公廟前出廈東側嵌墻,民國三十一年(1942)立。黃輯五撰文,王華亭書丹。石灰石質,高115厘米,寬43厘米。正文楷書,字徑2厘米。該碑記載了民國三十一年鳳凰山創修至公殿之事。除此之外,另有題名碑一,碑在至公廟內西側靠墻。高171厘米,寬63.5厘米,厚12厘米。題名楷書,字徑2厘米。額題「萬善同歸」,楷書,單行,字徑11厘米。碑體完整,字跡清晰。並附參與其事者以及捐資善信題名。民國三十二年重修鳳凰山廟宇記碑:碑在鳳凰山至公廟前出廈西側嵌墻,民國三十二年(1943)立。黃曰瑞書。石灰石質,高112厘米,寬43厘米。正文楷書,字徑2厘米。額題「永垂不朽」,楷書,單行,字徑8厘米。碑體完整,字跡清晰。該碑記載了民國三十二年重修鳳凰山廟宇之事。並附捐資善信題名以及財務收支情況。
至公廟石刻
石刻記碑呈,鐫雕技法精。
神工形體美,鬼斧玉鑿興。
文載創修事,資捐善信名。
嵌墻藏墨韻,國粹永傳承。
壹點號 西樓空間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套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