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份 資本主義社會時期
第六章 浪漫時期的音樂(1820—1910)
第五節 法國和義大利的浪漫歌劇
向陽光
四、從羅西尼到威爾第
(三)朱塞佩·威爾第
(3)後期作品
六十年代至威爾第去世。這一時期,威爾第老驥伏櫪,創作了精品之作【阿依達】,這是一部純粹的義大利式的作品。後來他又以驚人的精力,創作了他最偉大的抒情悲劇【奧瑟羅】和最偉大的喜歌劇【法爾斯塔夫】。【奧瑟羅】是繼【阿依達】所作的結構突破,而且充分發揮管弦樂隊在歌劇中的作用,沒有通常的曲線直接開始於風暴場景的合唱,樂隊與之配合將大自然的狂暴力量展示的淋漓盡致,並導引出奧瑟羅出場,既簡潔又富於有英雄氣概。而【法爾斯塔夫】則是現代喜歌劇中的一部模範作品。威爾第在1867年為巴黎大歌劇院創作的【唐·卡洛斯】上演後,反映平平。
1868年6月,威爾第拜訪了他心儀已久的83歲的老作家曼佐尼。1870年,聲望卓著的威爾第當選為義大利眾議院議員,但譚寧願呆在自己的莊園裏享清福,很少去羅馬參加他不感興趣的政治活動。在這前後的一段時間裏,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此間,威爾第還創作了【梅菲斯特費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創作的【命運之力】。1871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依達】。同年12月,威爾第以古埃及傳說為背景創作的歌劇【阿依達】在開羅首演。兩個月後,【阿依達】在威尼斯上演,由施托爾茨擔綱。這部卓越的歌劇,再一次掀起了對威爾第的狂熱。觀眾的情緒極其亢奮,年愈60歲的威爾第出台謝幕竟達40次。
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威爾第在家中專心致誌地為死者創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際,【安魂曲】在聖馬爾科大教堂演奏,威爾第親自指揮。這部傑作是威爾第除歌劇之外,唯一一部享有盛譽的作品。之後,除了這首【安魂曲】外,威爾第整整50年未再譜寫歌劇。
垂暮之年的威爾第,除了對【西蒙·波卡涅拉】和【唐·卡洛斯】作了修改外,沒有創作新的作品。然而,威爾第的音樂生命並沒有就此結束。1887年,古稀之年的威爾第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奧瑟羅】,在劇作家波義多的鼓勵與合作下,用了幾年時間,構思創作了【奧瑟羅】,為此他傾註了全部的精力。1887年2月5日,【奧瑟羅】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首演的場面激動人心,一些國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觀眾一起,如癡如醉地沈浸在劇情中,歡呼聲、掌聲震耳欲聾。
74歲的威爾第和主要演員的謝幕花費了15分鐘。散場後,歡騰的人群擡著大師回到住所。威爾第幾次到陽台上與人們揮手告別,直到扮演奧瑟羅的演員塔馬尼奧高聲清唱了一曲【歡騰吧】之後,熱情的觀眾才陸續散去。在以後的幾年,這位高齡的老人又完成了一部傑作——【法爾斯塔夫】。這既是威爾第最後一部喜歌劇,也是他漫長而輝煌的創作生涯中的最後一部作品。1893年2月9日,80歲高齡的威爾第,推出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喜歌劇【法爾斯塔夫】。這部喜歌劇的首演,獲得了與【奧瑟羅】相同的成功。
威爾第在80年代的後期歌劇【奧瑟羅】中,把宣敘調和詠嘆調融合為既有歌唱旋律性又有語言表現力的「獨白」。貫徹著戲劇性發展的「場」的寫法,在這部歌劇中也做得更為徹底;四幕之中,每一幕的音樂都是不間斷地發展,完全不存在獨立的分曲。他的最後的作品【法爾斯塔夫】也有同樣的特點,所不同的,只是用喜劇性的音樂語言作為表現手段而已。表面上看來,【奧瑟羅】和【法爾斯塔夫】的音樂有些像華格納的「無終旋律」;但是,如果細加分析,則誠如威爾第自己所說:「我和華格納毫無共同之處。
恰恰相反,要是你們用心諦聽,努力領悟樂曲的內容,就會發現我有些地方和他完全相反。」(1872年4月17日致契·桑克季斯的信)威爾第和華格納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在華格納的音樂中,管弦樂占有壓倒的優勢,而在威爾第的音樂中,則始終沒有拋棄義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管弦樂的戲劇性發展,是和聲樂的鮮明的旋律性並列不悖的。只要舉出【奧瑟羅】第一幕伊阿古的飲酒歌、第二幕奧瑟羅的「永遠相見,神聖的回憶」,第三幕苔絲狄蒙娜的「我含著眼淚為你向天祈禱」和「看晴朗的太陽放光芒,照亮了天空和海洋」,以及第四幕的「普都歌」和「聖母頌」,都是旋律非常鮮明、非常豐富的音樂,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威爾第的偉大,在於他晚年接受了華格納的影響,雖然不是模仿他,但卻提高了他自己的歌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