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唐太宗說竹子好看,虞世南回「懟」竹子雖美,但同味相吸臭味相投

2024-04-16國風

提及唐太宗李世民,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是歷史上極有作為的皇帝,是他歷史舞台上留下的濃筆重墨。

然而,鮮少人知道這位帝王還是一位詩人。而且還是一位特別自信的詩人。

李世民不僅喜歡作詩,還喜歡找人來唱和。

某日,他和幾個臣子在禦花園閑談,目光所及之處,只見影壁邊的竹子翠綠欲滴,宛如翡翠般熠熠生輝。

他心裏一高興,便寫了一首宮體詩。

宮體詩,源於南北朝時期,辭藻華麗、意境優美而著稱,卻是沒什麽實質內容的詩。

那首詩是這樣寫的:

【賦得臨池竹】

貞條障曲砌,翠葉貫寒霜。

拂牖分龍影,臨池待鳳翔。

這首詩大概是講:

竹子身姿挺拔,如同天然屏障,默默守護著那曲折幽深的庭院。它堅韌不屈,不畏嚴寒,翠綠的葉片經過霜凍的洗禮下愈發顯得生機勃勃。

竹影婆娑,宛若遊龍在舞,枝條輕輕掠過窗欞,仿佛將龍影切割成無數碎片。竹子臨池而立,靜謐而莊重,仿佛在期待著鳳凰的翩然降臨。

這是一首詠物詩,不僅寫出竹子形態美,還挖掘出竹耐寒的品質。末句巧妙運用典故「不是竹林鳳凰不棲」。

整首詩押韻工整,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堪稱佳作。

但,壞在就壞在,唐太宗不該得瑟。

詩成之後,他是越看越歡喜。隨後,便叫隨臣虞世南唱和。

唱和,是一種詩歌創作形式,其中一人作詩,他人則依循原詩的韻腳進行回應,形成互相呼應的效果。

【秋詞】劉禹錫最豪邁的一首詩,豪情萬丈,撫慰了世間無數失意人

虞世南,當時的文學巨匠,唐太宗身邊的大紅人。皇帝有所求,自然不會輕易駁他面子。

但是,虞世南並未盲目迎合唐太宗,而是揮毫潑墨,寫下了:

【賦得臨池竹應制】

唐•虞世南

蔥翠梢雲質,垂彩映清池。

波泛含風影,流搖防露枝。

龍鱗漾嶰谷,鳳翅拂漣漪。

欲識淩冬性,唯有歲寒知。

不愧是文學大家,虞世南的唱和更勝一籌。從主題上虞世南以同樣的臨池竹為描繪物件,對唐太宗作出回應,滿足了唱和要求。

首聯,寫出竹子蔥翠挺拔,富有生機。竹子高而挺拔,梢頭仿佛觸及雲端。竹枝下垂,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水綠竹綠。一個字,美!

頷聯,竹子本身是靜立不動,微風拂過,池水泛起細波,水中竹影,隨風搖曳。而滔滔流水,似乎帶著幾分戲虐,竟然困住那些能夠避開露珠的竹枝。

在頸聯中,水池化身為嶰谷,映照溪流中的「龍影」。鳳凰翩然降臨,輕掠過水面,激起層層漣漪。

尾聯,要想真正了解竹子耐寒的品性,只有經過寒冷的冬天才能知曉。

這首唱和之作,乍看完美無瑕。然而,仔細品味卻不難發現其中的深意。

頷聯中贊美竹影之美,但隨後指出,這美不過是隨波逐流,即便是這方小小的水潭,也能輕易將其牢牢困住。

這似乎在暗示,美好的外表或名聲,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束縛,難以保持其本真。

頸聯則更為巧妙,詩人以嶰谷和良木為喻, 暗示皇帝是吸引賢才的所在。你是嶰谷,自然會引來祥龍的嬉戲;你是良木,自然會有鳳凰來棲息。

這既是對皇帝的贊譽,也是對皇帝身邊人才的肯定。

然而,這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微妙的警示: 皇帝是什麽樣的人,喜好什麽,就會吸引什麽樣的人圍繞在身邊。

最後,詩人以歲月洗禮為喻,好竹只有經歷過寒冬磨礪才知曉。真正的人才,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顯現。

虞世南以詩言誌,李世民又是什麽反應?

唐太宗睿智,豈能不知他用意?心中可能會生氣,但還是虛心接納。

雖然詩中某些言辭,可能讓他心中略有不悅,但作為君主,他深知廣開言路,虛心接納臣子進言的重要性。

試問,若換作其他領導,如乾隆皇帝,下屬這麽說,恐怕換來不是陪伴帝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