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清明時節,雨紛紛。9首古詩詞:傷感的季節,緬懷哀思正當時

2024-04-06國風

【西遊記】裏的唐僧有一句口頭禪:「貧僧唐三藏,從東土大唐而來,去往西天拜佛取經。」

每個人都應該清楚自己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清明節不是形式,更不是迷信,是後人緬懷先人的同時,明白人生來去有歸路。

我們泱泱華夏民族,從前的帝王將相,他們祭天、祭祖這個是大型的祭祀活動,有專門的機構,人員參加。

如果你覺得掃墓就是希望祖宗保佑你升官發財,走好運的話,那就免了吧。

掃墓是敬畏,是思念,是傳承。

人家說,人真正的死亡是從被遺忘開始。

清明節,雨紛紛的天氣,特別容易使人傷感,每每想起觸動心弦的事總是不禁淚流滿面。

【01】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是一十四節氣之一,是踏青和掃墓的日子。

詩歌描寫一個客居在外奔走於途的遊子,遇上春雨霏霏,更感覺旅魂欲斷,希望借酒消愁。

那天的雨,細細密密,如同遊子的愁緒,紛紛揚揚,無法斷絕。

這雨,不僅僅是清明時節的天氣,更是遊子心中那份難以言說的哀思和惆悵。

他走在泥濘的路上,望著前方漫漫的路途,心中的「斷魂」之情難以言表。

他渴望找到一處可以暫避風雨的地方,更渴望找到一片可以寄托心事的凈土。

於是,他向路人詢問,希望能找到那家傳說中的酒家。而路人沒有回答,只是遠遠地指向了那片杏花盛開的地方。

牧童的動作無聲勝有聲,他的手指輕輕一揮,便引來了遊子無盡的遐想。那杏花村,仿佛就在眼前,又仿佛遙不可及。那酒家的燈火,似乎就在杏花深處閃爍,溫暖而誘人。

杜牧用他那獨特的筆觸,將這份溫情和哀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遊子內心的波瀾起伏,也能夠體會到那份在旅途中尋找慰藉的渴望。

【02】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這是王禹偁貶居商州時,一個清貧而特殊的清明節。

王禹偁以直白的筆觸,傾訴了他在佳節之際無花無酒的淒涼。「無花無酒過清明」,這句詩像是一把銳利的刀,深深刺痛了讀者的心。

但詩人並未沈溺於這份悲涼,他選擇了以另一種方式面對生活的艱辛,那就是讀書。

「興味蕭然似野僧」,詩人在這裏將自己比作荒山上的僧人,雖生活清苦,但內心卻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

這種渴望,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詩的後半部份,更是將這種精神昇華到了極致。詩人向鄰家乞得新火,不是為了滿足生活的日常所需,而是為了「曉窗分與讀書燈」。這盞燈,不僅僅是一束光,更是詩人精神的寄托,是他與困境抗爭、與自我對話的見證。

在這盞燈下,詩人忘卻了生活的困苦,忘卻了世人的冷眼,他沈浸在書海中,與古人對話,與知識為伴。這份執著與堅韌,讓人深感敬佩。

整首詩讀下來,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波瀾起伏,他雖身處逆境,但從未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堅韌與高尚。

【03】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北宋末年的「元祐黨爭」背景下,詩人黃庭堅,因與蘇軾等摯友的交往,深受政爭的波及,內心充滿無奈與感慨。這首詩,便是他情感的傾瀉,對人生無常、社會不公的深深嘆息。

清明之日,桃李笑靨如花,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然而,那荒蕪的田野中,座座荒冢卻如沈默的詩人,訴說著人間的哀愁與淒涼。

桃李與荒冢,一喜一愁,一盛一衰,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感嘆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春雷乍響,龍蛇從冬眠中驚醒,躍動在春的氣息中;春雨綿綿,草木得以滋潤,原野一片嫩綠。

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也算是對人間哀愁的撫慰。然而,在這勃勃生機的背後,卻是詩人內心無盡的悲傷與虛無。

頸聯中的齊人與介子推,更是詩人情感的投射。齊人撿拾殘食,向妻妾炫耀,其卑鄙無恥令人發指;而介子推堅守氣節,寧死不受封侯之榮,其高尚品質令人敬仰。

詩人借此對比,批判社會的浮華與虛偽,頌揚堅守氣節的精神,也流露出自己對生活的無奈與對社會的不滿。

尾聯中的「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是詩人情感的集中爆發。

詩人深知,無論賢愚貴賤,最終都將歸於黃土,化為荒冢。然而,他依然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哪怕這種美好只是短暫的、虛幻的。

這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對命運的無奈,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深沈而復雜的情感。

黃庭堅以清明為題材,透過對自然界與人間社會的對比描繪,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社會、命運的深刻思考與感慨。

他的情感,如同那清明時節的春雨,綿綿不絕,又如同那荒冢中的哀愁,深沈而持久。

【04】

【清明日對酒】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節掃墓時,人們面對生死、哀樂的復雜情感,以及詩人對生命意義的深深思考。

高翥描繪山頭遍布墓田的景象,是生命消逝的見證。那些前來祭掃的人們,各自忙碌著,但他們的臉上卻都寫著同樣的哀傷與無奈。

他們之間的冷漠,並不是因為缺乏關心,而是因為內心的痛苦已經達到了極致,無法再用言語來表達。

紙錢化為白蝴蝶,翩翩起舞;淚水與血交織成紅杜鵑,啼血般淒美,那是對逝去親人的無盡思念與哀痛。

當夜幕降臨,人群散去,狐貍在墓上棲息,這一幕更是令人感慨萬千。

人類短暫的哀悼與狐貍對同伴的忠誠形成鮮明對比,讓人不禁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懂得珍惜生命、尊重死亡?

詩人最後以「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結,這看似是一種及時行樂的人生觀,但其中卻透露出詩人對生命的深深眷戀與對死亡的恐懼。

他擔心死後無法再享受人間美酒,這種對物質欲望的依賴,實際上是對生命的留戀與不舍。

【05】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宋之問,這位曾經的宮廷詩人,如今卻在貶謫的路上,逢上了這淒涼的寒食時節。

他騎著馬,心事重重,一路行來,恰逢暮春分時。那飄落的花瓣,那淒迷的煙雨,都仿佛是在訴說著他的悲傷。

寒食節,本應是家人團聚,祭祖掃墓的日子,而他,卻只能獨自漂泊在異鄉,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憂愁。

他望向遠方,那江浦的盡頭,是他日夜思念的洛陽城。那裏有他的親人,他的朋友,有他曾經的榮耀與夢想。

然而,此刻,他卻只能遠遠地眺望,無法觸及那熟悉的身影。這種無法言說的孤獨與哀憐,讓人深感心痛。

他擡起頭,望向那遙遠的北極,那裏是他曾經效忠的朝廷。他懷念著明主的恩寵,懷念著曾經的輝煌。

然而,南溟的逐臣身份,卻讓他無法再回到那個曾經屬於他的地方。這種無奈與失落,如同寒食的煙火,在他心中悄然熄滅。

他想象著故園中的景象,那日夜吐露新綠的柳條,那是他對親人的思念與期盼。

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思鄉之情,那種對家人的眷戀與思念,如同江水般滔滔不絕。

他用樸素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我們仿佛能夠感受到他在貶謫途中的孤寂與哀愁,內心的波瀾與掙紮,感受到他對親情、友情的深深眷戀。

這是一首讓人心碎的詩,也是一首讓人感動的詩。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而深情的宋之問,一個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一顆真摯的心的文人。

【06】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韋莊的【長安清明】一詩,深情地勾畫出唐末長安城的風貌,令我們也能感受到詩人在歷經戰亂後的那份滄桑與感慨。

詩篇開篇,詩人以傷春之情引領我們進入那春雨綿綿、芳草萋萋的清明時節。

細雨如絲,輕撫著長安的每一寸土地,芳草青青,映襯著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愁苦。

他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表的淒楚,那「蚤是」、「可堪」兩詞,如同沈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讓他倍感壓抑。

然而,當詩人的視線轉向朝廷內外,那歡度清明的熱鬧場景卻讓他眼前一亮。朝廷恢復了賜予近臣清明火的舊制,那火光在細雨中跳躍,仿佛為這淒迷的清明時節增添了一抹生機。

宰相們閑適地玩賞著蹴鞠,看似輕松自在,卻透露出一種對國家大事的漠然與無奈。

市井之中,更是熱鬧非凡。紅馬嘶鳴,遊人如織,他們或駐足觀賞,或歡聲笑語,仿佛忘記了戰亂的創痛。

綠楊掩映下,女子們蕩著秋千,那歡快的笑聲在空氣中回蕩,構成了一幅生動而富有活力的清明畫卷。

然而,在這表面的繁華背後,詩人卻敏銳地洞察到了國運的岌岌可危。他看著那沈浸在歡樂中的遊人,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憂慮與哀痛。

他們似乎忘記了過去的傷痛,只顧眼前的享樂,卻不知這虛假的繁榮之下,隱藏著深深的危機。

韋莊的【長安清明】不僅描繪了清明時節的繁華景象,更表達了他對盛世不再、朝政昏聵的深深憂慮。

【07】

【清明日園林寄友人】

中唐 · 賈島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這是一首即興之作,詩人與友人在清明節當日於園林中聚會,詩篇細膩描繪了春日景致,同時也微妙傳達出詩人對友人境遇的關切與無奈之情。

清明佳節,陽光明媚,春風溫柔地拂過園林,柳絮漫天飛舞,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畫卷。

詩人與友人在此良辰共聚,恰逢民間新火祈取之後,家家戶戶廚房升起裊裊炊煙,生活氣息濃郁,一派安寧祥和的節日氣氛。

杜若花開正盛,觸發詩人對兩位賢人的追思,他們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深刻銘印。

盡管此刻園林聚會歡愉,但詩人敏銳察覺到友人所面臨的困頓處境,於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其未來命運的關切與無奈。

詩人期盼友人能早日擺脫困境,如同期待在落花紛飛之際,舉杯共飲,共享人生美好時光。

整首詩在歡樂的聚會場景中,巧妙融入對友人境遇的同情與期許,使得歡愉的表象之下,潛藏著淡淡的憂慮與無盡的關懷。

【08】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七言絕句,以其精煉的語言、生動的畫面和深邃的意蘊描繪了寒食節時皇城春色與皇家禮俗。

全詩以白描手法勾勒,結構嚴謹,情感含蓄,既展現出寒食節的濃郁節令氛圍,又寓含對時政的微妙諷喻。

詩作以「春城無處不飛花」開篇,形象描繪長安城在寒食節期間繁花滿天、春意盎然的景象。

詩人以「春城」二字賦予長安以生機勃勃的氣息,音韻和諧,引人遐想。接著以「寒食東風禦柳斜」聚焦皇城,點明時令,同時提及寒食節特有的折柳習俗與賜新火之禮。

這兩句從整體到局部,由普遍到特殊,自然過渡,巧妙展示了長安乃至皇宮在寒食節中的獨特風貌。

詩的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則轉向夜晚,描繪了皇家特許權貴之家在寒食禁火期間燃燭的場景。

透過「日暮」與「傳蠟燭」的描繪,時間從白晝過渡到夜晚,畫面也從公共的皇城轉移到私人的權貴府邸。

這一細節不僅揭示了皇恩的特賜,暗示了等級制度的森嚴,還透過「輕煙散入」營造出五侯家燭火閃爍、輕煙彌漫的靜謐畫面,引人聯想其富貴奢華的內部景象。

對於詩的主題,學術界存在不同見解。一方面,有人視其為諷喻之作,認為詩人借寒食節中漢宮傳燭的特權現象,隱晦批評了楊貴妃得寵、宦官專權或權臣跋扈等社會現象。

另一方面,有學者解讀此詩為純粹的春日感興之作,旨在贊美皇城春色,歌頌盛世太平。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詩人透過對比富貴之家的受寵與貧寒之家的孤苦,抒發了文人士大夫的失落與不滿。

韓翃的【寒食】是一首描繪寒食節景致、揭示皇家禮俗、蘊含社會諷喻的佳作。

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捕捉春日長安的動人瞬間,以精巧的結構展現時間與空間的流轉,以含蓄的詩意觸動讀者對時代現象的深刻反思,成就了一首意境優美、內涵豐富的經典之作。

【09】

【清明日貍渡道中】

宋·範大成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

花燃山色裏,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

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南宋詩人範成大於赴任徽州司戶參軍途中,適逢清明時節,面對沿途所見,內心湧動思鄉之情,創作了五言律詩【清明日貍渡道中】。

全詩以清明日山行道中的所見所聞為線索,描繪出一幅淒清而又富有生機的清明畫卷,流露出詩人離鄉背井的失落與對生死的沈思。

綿綿細雨如絲般灑落,微風輕輕拂過,詩人以「林宗巾」、「側帽」典故自況,形象地勾勒出自己在細雨微風中前行的身影,清新的筆觸透出淡淡的哀愁。

隨後,「花燃山色裏,柳臥水聲中」兩句,詩人以「花燃」生動描繪山花紅艷如火,猶如燃燒在山色之間,以「柳臥」細膩刻畫普都依依、隨風輕舞的柔美姿態,展現出暮春山野明麗而濃烈的景色,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頸聯「石馬立當道,紙鳶鳴半空」轉至墓地景象。石馬靜默矗立道路一側,象征著墓地的莊嚴肅穆;紙鳶翺翔半空,其鳴叫聲回蕩在空氣中,寓示著人們憑吊先人的熱鬧情景。

然而,隨著「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掃墓人群漸散,墳塋歸於寧靜,唯有烏鴉在墓地四周飛翔,尋找食物,渲染出一片陰沈、冷落的氛圍。

烏鴉的出現,不僅暗示了長眠者的孤寂,也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對人生無常、生死輪回的感慨。

詩人以清明日山行道中的所見作為情感載體,透過對山風細雨、花燃柳臥、石馬紙鳶以及人散烏鳴等意象的細膩刻畫,營造出清明節特有的淒清與生機交織的氛圍。

詩人置身其間,內心湧動著因離鄉赴任而無法祭奠親人的哀傷,以及對生命無常、人生孤獨的深深慨嘆。

整首詩語言清新,句法靈動,畫面生動,情感深沈,成功地傳達了詩人復雜的心緒,喚起讀者對清明時節獨特情感體驗的共鳴,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