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韓非子·顯學】治國就是得民之心?

2024-05-08國風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傑出的思想家、散文家。韓非子在他的著作【顯學】提出了對得民之心的看法。

◉得民之心

【原文】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將聽民而已矣。

【釋義】當今不懂治理國家的人就會說:「得民之心」;如果僅僅得民之心就可以治理好國家,那麽伊尹、管仲那些人還有什麽用呢?只要聽從民眾的就可以了。

◉缺乏遠見

【原文】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寖益。剔首、揊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呼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

【釋義】民眾的認知就如嬰兒的心智一樣。嬰兒如果不進行剔首、揊痤治療,病情就會加重,而即使有一個人抱著嬰兒,由慈母給予治療,嬰兒仍然會因為治療中的痛苦而哭泣,因為他們不理解當下的痛苦是為了今後的健康。

◉政策民心

【原文】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產也,而以上為酷;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嚴;征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教也,而以上為貪;境內必知介而無私解,並力疾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

【釋義】君主鼓勵民眾緊急耕作和開墾荒地以增加民眾的財產,但民眾卻認為這是苛刻的政策;君主制定嚴格的刑法和重罰來禁止邪惡行為,但民眾卻覺得這是過於嚴厲的做法;君主征收稅款和糧食來充實國家的倉庫,既可以用於救濟饑荒也可以用來備戰,但民眾卻將此視為貪婪的行為;君主要求國內的人民必須遵守法律,不容許私下解決爭端,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但民眾卻認為這是暴政。這四項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秩序,而民眾因不理解而感到不悅。

◉引出結論

【原文】夫求聖通之士者,為民知之不足師用。昔禹決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產開畝樹桑鄭人謗訾。禹利天下,子產存鄭,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未可與為治也。

【釋義】君主所以要尋求聖明通達的人,就是因為民眾的認識是不能作為治理國家的標準。大禹透過治理江河而受到民眾的誤解,而子產在鄭國推行改革,鼓勵開墾土地和種植桑樹,卻遭到了鄭人的誹謗。盡管大禹和子產的政策遭到了民眾的反對和誹謗,但他們的政策最終對整個天下和鄭國的帶來了利益。民眾認知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治理國家只是透過選拔賢能或者一味迎合民眾的喜好,這實際上是國家混亂的開始。

◉寫在最後

最後以【天道】裏丁元英對芮小丹說的一句話來結束整篇文章:「你的前途在哪兒?就在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