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常香玉誕辰百年丨小女兒常如玉:不能打著繼承常派的名義圖名圖利

2024-01-22國風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張晶晶

在豫劇藝術發展史上,常香玉是一個永遠閃閃發光的名字。

今天,是常香玉誕辰百年紀念日,大河報·豫視訊【看見】記者專訪大師小女兒常如玉,聊聊常派豫劇和它百年來的開端與傳承。

常香玉,中國最知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用一生心血創立豫劇「常派」,她的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醇厚。

常香玉的一生,育有三女一子,分別是常小玉、陳小香、陳嘉康和常如玉,再加上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兒子陳金榜,共五個孩子,均由她培養長大。

小女兒常如玉是子女中最為「叛逆」的一個。1985年,30歲的常如玉因不滿母親對自己學戲近乎苛刻的要求標準,獨自一人去了美國。

直到近20年後回國,回到母親身邊,傳承和發揚母親為之奉獻一生的常派藝術。

「常派最應該弘揚和傳播的核心就是‘戲比天大’的工匠精神。」常如玉說,最怕的是,一些人打著傳承常派的名義,追求廉價的掌聲,做著撈金的買賣。「那是完全違背了我母親的心意的。」

常如玉(圖片來自鞏義融媒)

曾被母親近乎苛刻的學戲標準嚇怕

小時候學戲,常如玉總覺得母親的要求太高,「我受不了那種苦。她六七十歲了,還在家裏每天堅持練唱,早晨六點起床練功,我也得跟著練。」

有一次,大風天氣,母親還是堅持去室外練功,全家人都勸她註意身體。「我爸說她,你都七十多了,不要不承認自己身體的衰老,雖然練唱你堅持一輩子的東西,但是老了,就得變一變,她不聽。」

常香玉是黃河邊長大的苦孩子,「戲比天大」是她一生踐行的事業。

大家所公認的是,常香玉所代表的常派唱腔獨樹一幟,真假聲運用自如,激情時如萬馬奔騰,低回時如山泉幽咽。不論是喜劇、悲劇、正劇,常香玉都詮釋得遊刃有余。

她所塑造的角色也幾乎家喻戶曉:乖巧伶俐的紅娘,英姿颯爽的花木蘭,大家閨秀黃桂英,善良慈祥的拴寶娘等。

在豫劇各流派中,常派的唱腔是流傳最廣 、最受歡迎的,常派劇目也是演出最頻繁的。

從當前公眾緬懷的視角來看,常香玉這個名字的後面,也常掛著「精神」二字。

「香玉精神」語境中,她辦「香玉劇社」招收難童;抗美援朝時期帶領「香玉劇社」義演,籌到的款項最後成為一架「香玉劇社號」戰鬥機被她捐獻。

此外,大慶油田、天山南北、大興安嶺火災、上世紀90年代水災,直到捐助下崗工人、抗擊非典,都有她的身影。

在子女眼中,常香玉只是一位愛戲如命的母親,戲是她的全部。她對唱戲也有苛刻的要求。

常如玉從小和她學戲,一段戲練幾十遍。父親聽小如玉唱戲非常喜歡,常香玉卻皺著眉頭,總覺得她唱得不夠好。

那時,過於年輕的常如玉並不能理解母親良苦用心,30歲那年,因抗拒學戲,她和母親關系不睦,離家前往美國定居。

「不能打著常派旗號圖名圖利」

直到近20年後,常如玉回國時,才意識到常派藝術面臨的困局:母親的身體疾病纏身,日益虛弱,又缺乏弟子,「常派在新一代傳承者的演繹中逐漸變味了。」

常香玉認為,要把藝術的精華、靈魂和內核繼承下來。

「常派最重要的特點,聲腔和唱念做打,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現在許多人表演的常派藝術就是大喊大叫,不講究韻味,不註重細膩的美感。」

對於「改動」這個問題,常如玉的觀點是,首先要完完整整地繼承下來,在此基礎上創新,而不是歪曲。「不能把一塊金子改成老黃銅,那是暴殄天物。」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承。常如玉批判一些名利思想特別嚴重的人,「為了追求廉價的掌聲,打著繼承常派的旗號,弄虛作假,只為自己掙名,掙利,掙官。」

她發現,現在的年輕人鮮少有學戲的耐心和堅持,也缺乏對戲曲藝術的執著,能繼承母親藝術風格和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她對此十分失望。

有許多人建議常如玉,在短視訊平台開通帳號,傳播常派藝術,她思考良久,依然沒有下定決心。

「如果想做,就想認真做好。我想傳播一些常派理論上的東西,但現在沒有短視訊制作團隊,於是擱置了。」

常香玉去世時,在遺囑中強調,「我的子女們,都不能打著我的旗號,做損害黨和國家人民利益的事情。」

她一生以義演的方式做慈善,自己的積蓄也都捐助給了正在遭受苦難、需要幫助的人。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劉惠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