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天若有情天亦老,若遇小人命難逃!

2024-04-01國風

他,被譽為詩鬼,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與李白並肩,他的詩歌才華令人嘆為觀止,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想象力比李白還要豐富,更要天馬行空。

他的那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猶如一道閃電,劃破了寂靜的夜空,被司馬光盛贊為奇絕無比。

然而,命運卻對他並不寬容。他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但父親的政治失誤卻讓他背負了沈重的家族包袱。

在那個時代,他無法擺脫這個陰影,無法像其他詩人那樣自由自在地創作。

他的詩歌中充滿了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和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但卻鮮少被世人所理解。

更令人遺憾的是,他的詩歌作品竟然沒有一首被收進【唐詩三百首】這部經典選集中。

這無疑是對他詩歌才華的極大不公。

有人調侃說,讀他的詩三不宜:女子不宜、病中不宜、愁中不宜。

因為他的詩歌太過深沈、太過淒美,容易讓人陷入情感的深淵。

李賀為什麽會被稱為「詩鬼」呢?

這一稱號既源於他詩歌中那種超脫世俗、幽冥詭異的風格,又與其坎坷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

他自幼聰穎過人,卻因家境變故,早早體驗到了人生的艱辛。

成年後,他雖才華橫溢,卻屢屢碰壁於仕途,無法施展抱負。

這種懷才不遇的境遇,使得他的詩歌中充滿了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渴望。

同時,李賀的性格也頗為怪異,他喜歡獨來獨往,常常沈浸在自己的詩歌世界中。

這種獨特的個性和創作風格,使得他在當時文壇上獨樹一幟,但也讓他遭受了許多非議和誤解。

英年早逝的李賀,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他的詩歌中既有對人生苦難的深刻描繪,又有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向往。

這種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得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後人傳頌的「詩鬼」。

然而,在璀璨奪目的大唐時期,文人墨客如繁星般點綴著這片繁榮的天空。

其中,王勃以其卓越的賦詞章才華獨步天下,七歲便能賦詩的駱賓王同樣名震文壇,而後世的詩仙李白更是在十歲時便通讀五經,展現出了非凡的學識。

這些才子的光芒如此耀眼,以至於後來者似乎難以望其項背。

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仍有一位名叫李賀的神童,以其獨特的詩歌才華嶄露頭角。

李賀,字長吉,出生於公元790年的河南洛陽宜陽縣,一個充滿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地方。他的名字「長吉」寓意著健康平安、永遠吉祥,寄托了家人對他一生幸福安康的美好祝願。

據史書記載,李賀自幼便體弱多病,這使得他的成長歷程充滿了艱辛。

然而,正是這樣的身體狀況,塑造了他獨特的個性和詩歌風格。他的相貌也極為特征,通眉長爪,給人一種神秘而深邃的感覺。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與眾不同的外貌和體弱多病的體質,人們給他起了「李鬼」的別稱。

李賀深知,外貌雖然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真正能夠彰顯一個人身份和價值的,是他的血統和才華。

身為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的後裔,他擁有純正的皇室血統,這是他一生中最為自豪的事情。

他常常在詩中提及自己的皇室身份,以此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和對家族榮譽的珍視。

他的好友杜牧也深知李賀的身世背景,因此經常在詩中稱他為「王孫宗孫」,以彰顯他的高貴身份。

而李賀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呼,並在自己的詩中一再地提到「唐諸王孫李長吉」,以此彰顯自己的皇室血統和詩歌才華。

對於李賀來說,他的外貌並不重要,因為他相信,真正能夠讓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銘印的,是他的詩歌才華和皇室血統。

他用自己的詩歌詮釋了生命的真諦,也用自己的身份證明了家族的榮耀。

「宗孫不調為誰憐」,這句詩是李賀為了彰顯自己是皇室宗孫的榮耀而作,然而事實上,他這支皇家血脈早已式微沒落。

到了父親李晉肅這一輩,他們家族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奉祿微薄,難以養家糊口。

這樣的家庭狀況,讓李賀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他曾經在詩中記敘道:「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夜雨叫租吏,春聲暗交關。」

這首詩描繪了他居住在山間破舊茅屋中的情景,僅有一畝貧瘠的土地可以耕種,生活十分清苦。

每到夜晚,催租的官吏便會來到他的家中,讓他倍感壓力和無奈。而春天的到來,也意味著新一輪的勞作和奔波開始了。

李賀雖然出生在皇室後裔,身份顯赫,但全家的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

對於他來說,想要重振家族的門楣,只有透過刻苦讀書考取功名這一條路可走。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在那個時代,作為寒門貴子唯一能夠改變命運的途徑,那就是勤奮讀書考取功名。

他日夜苦讀,不斷鉆研經書和詩詞歌賦,以期能夠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他的勤奮和毅力讓人敬佩,也讓他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

除了日常的讀書寫字,李賀還經常騎著一頭瘦驢出去采風,尋找創作的靈感。

他相信,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社會,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作品。

每當他有了靈感,就會立刻記錄下來,然後把這些記錄投到背上背的小背簍裏。

回家後,他會認真篩選整理這些詩詞,不斷完善自己的創作。

母親看著李賀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埋頭苦讀,廢寢忘食,心中不禁泛起層層漣漪。

她輕輕走到兒子身旁,眼中滿是心疼與不舍。她輕聲說道:「我的兒子,這是要嘔心瀝血也不肯罷休啊!」

母親的話語中透露出對兒子的深深擔憂與無比驕傲。她知道,李賀為了重振家族的門楣,付出了太多太多。

然而,她也深知,兒子的努力與堅持終將換來輝煌的明天。於是,她默默地支持著李賀,期待著他能夠早日實作自己的夢想。

李賀,這位被母親形容為「嘔心瀝血」的孩子,不僅有著堅定的意誌,更有著過人的才華。

據【新唐書】記載,他七歲時便已能揮灑自如地撰寫辭章,這讓當時的文壇大咖皇甫湜和韓愈都感到難以置信。

為了驗證這一傳聞,兩位文壇巨匠決定親自前往李賀家一探究竟。

他們邀請李賀即景賦詩,想要透過這種方式來考驗他的才華。

面對韓愈這樣的文壇泰鬥,李賀初生牛犢不怕虎,並沒有絲毫的畏懼和緊張,反而展現出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

他提筆沈思片刻,隨後便流暢地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高軒過】一詩。

高軒過

唐代 · 李賀

華裾織翠青如蔥,金環壓轡搖玲瓏。

馬蹄隱耳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

雲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羅心胸,九精照耀貫當中;

殿前作賦聲摩空,筆補造化天無功。

龐眉書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

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這首詩後面四句是用來表達李賀迫切希望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求,希望能得到面前這二位大佬的提攜。

因為唐代科舉還不是很完善,如果李賀想要考取功名,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就必須要有至少一位大佬引薦,然後才有成功的可能。說白了,就是利用貴人幫忙,光明正大的走後門。

韓愈親眼見證了李賀的才華,內心深受震撼。他為李賀的詩作贊不絕口,認為這位年輕的才子必將在未來的文學道路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韓愈的稱贊如同春風拂面,讓李賀的名聲迅速傳遍了整個文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詩人,期待著他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在李賀的人生旅途中,韓愈始終是他最堅實的後盾。無論是提供文學上的指導,還是在生活中給予關懷與鼓勵,韓愈都無微不至。

有了韓愈的幫助,讓李賀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從容,也讓他在遭遇挫折時能夠重新振作,繼續前行。

公元804年,京城的文化氛圍異常濃厚,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層出不窮。

在這群璀璨的星辰中,15歲的李賀以其獨特的詩歌才華脫穎而出,名滿京城。

他的詩作意境深遠,語言犀利,字裏行間透露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

與此同時,另一位詩人李益也以其婉約動人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詩篇,一起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兩位才子同朝並世,一時瑜亮,被譽為詩壇雙星!

幾年後,李賀已成長為一位風華正茂的18歲青年。

在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苦思冥想和筆耕不輟後,他感覺時機已然成熟,準備踏上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的征程。

在出發前,他懷揣著自己精心挑選的詩作,前往拜訪當時文壇領袖韓愈,希望得到這位前輩的指點和認可。

然而,當李賀抵達韓愈的府邸時,卻得知韓愈正在午睡。

他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正當他猶豫不決之時,突然瞥見韓愈書房的桌上堆滿了各式詩文。

李賀的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沖動,他忍不住想要展示自己的才華。

於是,李賀輕輕地走到書桌前,將自己的詩作放在顯眼的位置。這時,韓愈恰好醒來,看見桌上的詩文,不禁有些不耐煩。

然而,出於禮貌和好奇,他還是隨手拿起一本讀了起來。

隨著閱讀的深入,韓愈的神情逐漸變得凝重起來。

李賀的詩作以其磅礴的氣勢和生動的意象深深吸引了他。

特別是那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更是讓他感受到了李賀詩歌中蘊含的無窮魅力。

韓愈不禁感嘆:「此子天才也!」

讀完李賀的詩作後,韓愈頓時精神百倍。他的一個「摧」字直接壓死了開篇,讓整首詩的氣勢如虹。

韓愈不禁對李賀的才華刮目相看,他深知這位年輕才子必將在未來的文學道路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李賀就憑著這首【雁門太守行】得到了韓愈的薦引,他的前途本可以是一片光明。

但是李賀這個人實在是太倒黴了,正當李賀滿懷信心地準備迎接科考的挑戰時,突如其來的噩耗打破了他的所有計劃——他的父親李晉肅去世了。

在古代,孝道為重,李賀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桿,守孝三年。直到公元810年,20歲的李賀才得以重返考場。

他一路過關斬將,表現出色,順利進入了最後的殿試環節。

然而,就在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再次席卷了他的人生。有人舉報稱,李賀的父親名字中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按照避諱的規矩,李賀應該避父諱,不得參加進士考試。

這一荒謬的理由讓李賀倍感無奈和沮喪,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了世間的冷暖與人情的復雜。

當韓愈得知李賀因荒謬的避諱之規被拒之門外,他憤怒至極。

作為文壇泰鬥,韓愈深知李賀的才華與潛力,怎能容忍這種不公?

於是,他揮毫潑墨,寫下了【諱辯】一文,為李賀據理力爭,痛斥那些強詞奪理、阻撓人才的小人。

韓愈的文字如利劍般鋒利,直擊要害,令人拍案叫絕。

然而,盡管韓愈的反駁振聾發聵,但當時的權力者仍然固執己見,李賀最終未能踏入進士考試的殿堂,更被終身禁考。

這一結果令人扼腕嘆息,也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大遺憾。

那麽,到底是被誰陷害的呢?

據說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元稹懷揣文學之夢,親自登門向李賀請教詩文。

然而,李賀瞥見名帖,竟冷然回應:「我從來不見名經及弟者。」

這輕蔑的態度如同一記重錘,狠狠砸在元稹的心上。

自此,元稹對李賀心生芥蒂,伺機報復。

終於,在李賀應試之際,元稹利用職權之便,設下圈套,斷送了李賀的仕途。

這段傳聞雖未在史冊中留痕,卻道出了人心的微妙與復雜:我們渴望他人安好,卻難以忍受他們超越自己。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悲哀所在。

科舉之路被堵,李賀心如死灰,決定回到故鄉昌谷。

盡管他盡力平復內心的波瀾,但滿腹的怨言仍如暗流湧動,悄然融入他的詩篇之中。

「人生有窮拙,日暮聊飲酒。」

他借酒消愁,試圖忘卻世間的紛爭與不公。

然而,當現實的殘酷與理想的遙遠交織在一起,他不禁發出無奈的嘆息:「前進的道路已經堵塞,又何必存在幻想到白了頭?」

後來在韓愈的幫助下,李賀利用自己皇族的身份還是得到了一個奉禮郎的九品芝麻小官。這個官其實就是在皇帝祭祀前喊口號。

在長安的三年孤獨歲月中,他雖然也有幾個朋友相伴,但終究難以找到真正的知己。

他深感人心的冷漠,世人皆以成敗論英雄,誰又會在乎一個落第士子的內心世界呢?

在這段時間裏,李賀的抑郁之情愈發嚴重,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最後終於受不了如此煎熬,毅然辭官回到老家。

在回老家途中,心情郁悶,有感而發,寫下了那首【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詩一出,就成了當時文壇文人墨客鬥法的一句上聯,然而當時整個大唐都沒有一個文人能對出一個服眾的下聯。

回到家鄉後,李賀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他不再寄希望於科舉考試,而是決心棄筆從戎,為國家盡忠職守。

他曾在召義軍節度使的府中擔任幕僚和參謀,為國家的安定繁榮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運的捉弄並未就此結束。由於朝廷的軟弱和藩鎮的跋扈,他所在的部隊一直遭受擠壓,最終導致了行伍的解體。

再次失業的李賀生活陷入了絕境。此時的他,心中充滿了無盡的絕望和憤懣。

他的詩歌也逐漸變得陰郁、冷漠,充滿了傷感和悲觀的情緒。

公元821年,年僅27歲的李賀在病痛和絕望中離開了人世。

他的離世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惋惜和遺憾。

李賀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詩歌卻永遠閃耀著光芒,激勵著後人不斷追求真理和美好。

他的才華和精神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