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道德經】第八章再泄天機,水為天下利器,善用之則可縱橫天下

2024-04-27國風

你有沒有發現,在社會中,越是小角色越盛氣淩人,職位越高反而越平易近人。這是因為登高才能遠眺,居高才能看低。因為他們參透了一件事——水的秘密。這就是【道德經】第八章要講的內容。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近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一章講水,以水喻人。在閱讀時,時刻想著水的模樣、個性,可以幫助快速理解。當然,這一章也極具教育意義。雖然老子講的是在高位者,但每個人都可借鑒,有助磨煉心性、開啟格局。

(一)水的三絕招

老子最厲害的主張就是強與弱的轉換。

越是強的物質,實際用之,反而越弱,比如鋼,這就是「過剛易折」的道理;而越弱的物質,實際用之,反而越強,比如這一章講到的水,誰能斬斷水?大禹父子兩代治水,花了二十一年時間,後世幾千年直到現在,還在防洪治水,足以說明水的厲害。

水到底有多厲害呢?

水有三大絕招。

其一,水至柔。

天下萬物論柔,誰也比不過水。水無形亦有形,放在杯中是圓形,放在硯台中是方形,放之於河流中是長形……可見水變化之多端。天下有任何一物可與之比柔軟乎?

其二,水處卑下。

論天地之間最低之處在哪裏?有人說是海底。那麽海底有多深?只有水可以測量。因為水低至海底。有句老話:「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往往記住前半句,實則厲害的恰恰是後半句。

天下最高之處莫過於天,然而人可以摸到天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水可以低到極致。水因其無形,只要有低處,就可以流過去,即使深不可測的海底又能奈它何?

其三,水潤萬物。

水雖處卑下,卻滋潤萬物。世間萬物,只要有生命的,誰能離開水?就算化石的形成,也需要水的千年沖洗。但水的付出卻從不求報酬,或者說在使用時沒有先付費這回事。

有人要矯情,我們喝的自來水要收費,但山中泉水並不收費,我們支付的是享受的費用,而不是水本身的費用。還有人矯情,農田灌溉不是也收水費,但水也滋潤山間的花草樹木,也是無償付出,我們支付的是管理費用,而並非水本身的費用啊!

所以,水滋潤萬物卻不求報酬,而萬物生長、天地迴圈又恰恰豐富了水資源,這不就是給水最大的報酬嗎?

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最高級的善,是像水一樣,滋潤萬物卻不講條件。「處眾人之所惡」,待在人們最厭惡的地方,比如下水道,默默地為人們服務。雖然人們不把水的好掛在嘴邊上,但誰能忘了它,誰能不念它的好呢?

比如某東老板與投遞員一起投包,考察投遞流程;有人找某豐老板談事,辦公室裏卻找不到人,結果員工指著蹲墻角吃盒飯的人說,這就是我們老板;再比如某為創始人,自己開車去出差,結果車壞半路上,當時他已經是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了……

這一章是老子寫給處上位者的,學會水這三個絕招,自然能人人愛戴。這樣的人,才接近「道」,才能事事通達,成大功,立大業。

(二)智者七事

學會水的絕招還遠遠不夠,在現實中應該如何運用它們呢?這時,老子又給出了具體的招數——智者七事。

第一件事——居善地。

這三個字要好好講一講。「居」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指居所,智者居住的地方;第二層比較厲害,是指所處的位置,也就是社會地位。

「善」最好理解,就是善於選擇之意。

重要是「地」,這裏可以理解為「低」。

為什麽是「低」呢?一來,古人迷信水可生財,所以大都逐水而居,即使在內陸,富戶修池塘,普通人家置水缸,家中也必有水;二來,古代對地貌的稱謂很多,從高到低有「山」「崗」「丘」「陵」「原」「隰」「洲」「渚」等等,「原」以上,都在海平面以上;同理,「原」以下,都在海平面以下,這些地方多稱為「地」,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土中含水,或是土上有水。

也就是說,水通常選擇地勢比較低的地方;智者亦如此,要放低自己的位置,放得越低,姿態越端正,越謙遜,越沒有殺傷力,既有助於掩藏實力、自我保護,又不容易鋒芒畢露、遭人妒忌。

第二件事——心善淵。

「淵」字指的是深不見底的潭。為什麽要用「淵」來比作智者的心呢?

因為它「近於道」。潭,一般比湖小,比池深,其水多為墨綠色。潭的水面並不高,上部留有一定的空間;但由於潭比較深,光折射不到潭底,所以給人一種一眼望不到底的感覺。本來是空的,卻顯得幽深玄妙,這不是與「道」很像嗎?

這裏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說智者要懂得放空自己,就像潭上面總是留有空間,這樣當下雨時才能積蓄新的雨水;第二層是說智者要像潭水一樣深邃,不能輕易被人看出想法,要懂得斂藏。當別人以為你山窮水盡了,你還有最後一招,這時候的你,豈能不令人信服?

第三件事——與善仁。

帛書乙本中記為「予善天」,這個版本與上下文的聯系更為緊密。

「予」字比較好理解,就是給予之意。

「天」字主要是指天的品性,老子在後面的章節中給出了詳細的解釋,這裏咱們借用一下。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

這一句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損有余」,余是多余之意,而「損」就是損失的意思,這一句是說天道對多余的地方就不會再給予了,比如一個人的錢財已經富裕了,天道就不會再給予多余的錢財;第二層是「益不足」,也就是天道會補益不足之處,如果一個人缺錢,天道會給予他生財之道。另外,天道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不予報酬。這三點是人應向天學習的。

所以這一句是說,智者默默助人而不求報酬。實際上,不求報酬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報酬。比如公司裏有困難員工家中有人病重,領導組織大家捐款,還特意敲鑼打鼓地送去,又組織媒體報道,非得讓員工感恩戴德似的,反而傷了員工的自尊心。這個時候,如果你悄悄塞給這名員工一些額外捐款,雖然沒人知道,但這位員工一定會對你感恩。當你需要時,這份人情會給你意外的幫助。這恰恰應了上一章咱們讀到的「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四件事——言善信。

這一句很好理解,就是說話要講誠信。古人講究一諾千金,是有道理的。

歷史上,但凡朝令夕改的朝代都離土崩瓦解不遠。今天,如果一位老板朝令夕改,這家公司的信譽一定不好,員工們也大都有樣學樣,一個個謊話連篇,而這樣的公司業績也大都不好,甚至走在了破產的邊緣。

這是因為公司已經失去了管理的準繩——制度。制度靠誠信來實施,管理者一旦失去誠信,就很難再取信於員工。你會發現,失信就像瘟疫一樣迅速傳遍整個公司,挽救已是亡羊補牢,老板只能望洋興嘆了。

第五件事——政善治。

這一句不是說一個人為政要善於治理,而是說,要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方法去管理政務,或者說是管理他擅長的事情。

為政也好,管理公司也好,要以長補短,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因為「治「這個字有管理、統治、治療等約束之意,實施者對被實施者要有一定的震懾力,要使對方信服、臣服,這需要實施者的能力高於被實施者,所以要施展自己最強的一面,也就是擅長的事。

第六件事——事善能。

「能」在這裏也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自然是指能力,是說做事要參照自己的能力而定,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不適合長跑,可以改為散步,同樣起到健身的效果。對於公司來說也是一樣。如果流動資金不充裕,可以選擇做短效計畫,沒必要隨行就市。

第七件事——動善時。

這裏的「動」可以理解為行動。關於「時」的理解,可以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來看。古代打仗就極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草船借箭雖然是藝術創作,但也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再比如我們健身時要選擇身體狀態較好的時候,生病時切忌運動。還有比較講究時機的是農耕漁獵。總之,時機對了,成功機率就高。

這七件事無不說明,聰明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水到渠成,不必事事爭先。

(三)不爭故無尤

做到以上這七件事,人的內心會自然平靜,平靜了就不會事事爭先,為利益疲於奔命,也就不會犯錯了。

所以老子說:「不爭,故無尤。」

身處職場的我們會發現,大到一家公司,小到一個部門,如果領導在管理過程中,一心想著為自己爭取利益,那麽

大家的利益就要受損;因為領導要管理的是集體的事,要考慮的也是集體利益。從某種程度來說,集體利益就是領導的個人利益。倘若你的領導遇事以自己的利益為先,比如給自己的傭金要高出員工好幾倍,即使領導再操心於管理,作為員工在心理上也是不舒服的,總感覺領導是侵占了自己的利益。

倘若領導放棄私心,不為自己爭取利益,事事以集體利益為先,那整個集體的凝聚力會空間高漲,員工們也會覺得領導在為自己爭取利益,反而對領導感懷備至,也就不會有怨懟。我們算一算,這位領導得到的利益是不是更多呢?

譯文

上善之人,好似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身處大家所厭惡之地,所以最為接近「道」。

姿態要放低,心胸要幽深寬廣,對人要默默付出不求報酬,說話要言而有信,為政要以己之長治其之短,處事要適自身能力而定,行動要善於把握時機。

總之,因為不爭的美德,所以才沒有怨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