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相思?相思對於深情似海的李商隱來說,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相思對於失去摯愛的蘇軾來說,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而對於一眼萬年的秦觀和他最愛的歌女來說,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因為這些經典,我原以為相思是多情才子筆下的感情流露,是那些穿越時空,流傳千年的卿卿我我。
直到看到了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經典,才知道原來金戈鐵馬、一身正氣的鐵血英雄也有兒女情長的一面。
那是80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時間是宋孝宗淳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181年,辛棄疾遭到了投降派的排擠和彈劾,不得不隱居到了江西上饒。
此時的辛棄疾,或許是因為被彈劾罷官、壯誌難酬的緣故,又或許是因為他邂逅了一位內心充滿離愁別緒的女子的緣故。在帶湖閑居的他便寫下了一首【鷓鴣天·代人賦】。
這首【鷓鴣天·代人賦】雖說是代人所作,但是一字一句,一音一韻,辛棄疾都仿佛在寫他自己。其詞如下
鷓鴣天·代人賦
宋 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幹不自由。
在辛棄疾的這首詞中,首句的「 晚日寒鴉一片愁 」描繪了一幅落日余暉下,寒鴉歸巢的淒涼景象。這一景象,傳達了主人翁心中那種深深的憂愁和孤獨感。
其中的「 晚日 」和「 寒鴉 」都帶有一種淒涼、落寞的情感色彩。「 晚日 」暗示著一天的結束,給人一種日暮途窮的感覺。
「 寒鴉 」則象征了詞人孤獨、寂寞的情緒。因此,這兩個詞語的組合,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憂愁氛圍。
其次,從意境上來看,這句詩透過描繪「 晚日 」和「 寒鴉 」的景象,巧妙地營造出一種孤獨、落寞的氛圍。
這種孤獨、落寞的氛圍,與詩中的「 一片愁 」相呼應,使得整句詩充滿了深深的憂愁和孤獨感。
同時,這種氛圍也反映了辛棄疾內心的情感狀態,表達了詞人對離別、孤獨等情感的深深體驗。
而從表達上來看,這句詞借景抒情,即透過描繪「 晚日 」和「 寒鴉 」的景象,來傳達辛棄疾內心的情感。
這種手法既含蓄又深刻,它不僅成功地傳達出辛棄疾內心深深的憂愁和孤獨感,還使得整句詩充滿了無限的詩意和韻味。
同時,這種表達方式也使得整句詞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鳴力,讓讀者能夠深深地感受到詞人的情感世界。
接下來的「 柳塘新綠卻溫柔 」一句描繪了初春時節,池塘邊的柳樹剛發出嫩綠的新芽,展現出一種溫柔而充滿生機的景象,表達出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其中的「 新綠 」一詞則描繪象了春天的到來,而「 溫柔 」二字則賦予了這種景象以情感色彩,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和柔和。
同時,這句話也體現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贊美。
詞人透過細膩入微的筆觸,將春天的美好和生機展現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仿佛置身於這個美麗的場景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溫暖。
此外,這句話還可以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柳樹的新綠代表著生命的不斷更新和成長,而「 溫柔 」則傳達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珍視。
因此,「 柳塘新綠卻溫柔 」一句雖短,卻體現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贊美,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這句詞以其深沈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手法,成為了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它表達了主人公對離別的深深痛苦和對人生無常的深深感慨。如果沒有經歷過離別的痛苦,就無法相信人世間會有因為悲傷而白頭的情況發生。
這裏,辛棄疾透過一種極端的假設,即如果沒有離恨,就不相信會有白頭,來強調離恨之深,人生之痛。
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這句詞運用了反證法,而且其藝術手段使用得非常的獨特。即透過「 無離恨 」的假設方式來反證「 有白頭 」的必然性。
這種手法使得詩句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讓讀者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相思之情的痛苦。
同時,這句詞還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將「 無離恨 」和「 有白頭 」進行對比,進一步強調了離恨對人生的深刻影響。
除此之外,這兩句詞也體現了辛棄疾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他透過這兩句詞告訴我們:
「人生中的離別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經歷也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更加珍惜當下。」
因此,這句詩不僅是對離別痛苦的表達,也是對人生的深刻反思和洞察,所以它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到了詞的下闋,詞人一開始便使用「 腸已斷,淚難收 」這樣直抒胸臆的詞句描繪了主人公的離別之痛。
因為這樣的的離別之痛,主人翁心情悲傷到了極點,淚水也難以止住。但又因為深深的相思之情,使得主人翁再一次登上了小紅樓,翹首企盼心愛的人的歸來。
所以,「 腸已斷,淚難收 」充分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的悲痛和痛苦。其中的「 腸已斷 」三個字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用來形容主人公因為離別之痛,使得內心的痛苦到達了極致,仿佛腸子都要撕裂開來一般。
而「 淚難收 」則直接表達了主人公悲傷到無法控制的程度,這淚水如同決堤的洪水,難以止住。
緊接著,詞人又以「 相思重上小紅樓 」一句展示了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這裏的小紅樓,可能是一個他們曾經共同歡笑、共同度過美好時光的地方。
因此,主人公再次登上小紅樓,希望能夠再次感受曾經的那份溫馨,那份歡樂,也希望能夠看到心愛的人的早日歸來。
這一句詞的描寫,展示了主人公對於愛情的執著和堅守,因為這樣的執著和堅守,使得主人翁即使面臨極大的痛苦和困難,他也要堅守自己的愛情,等待心愛的人的歸來。
到了詞的最後兩句,詞人用「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幹不自由 」兩句詞表達出一種深沈的哀愁與無奈,展現了一種被現實阻隔,但又無法擺脫的思念之情。
「 情知已被山遮斷 」中的「 山 」象征著無法逾越的障礙,可能是現實中的距離、身份的差異、時間的流逝,或者是其他任何形式的隔閡。
其中的「 情知 」二字,表達了主人公對現實的清醒認知,他知道他們的情感已經被這些「 山 」所阻隔,但他們之間的情感紐帶並未因此斷裂。
然後,「 頻倚闌幹不自由 」中的「 頻倚闌幹 」是一種行為,主人公不斷地靠著欄桿,仿佛在試圖穿越那些「 山 」,尋找那個他思念的人。
而「 不自由 」則揭示了他的內心狀態,他知道自己被這些「 山 」所困,但他的心卻無法被束縛,他無法控制自己去思念,去尋找。
此外,這句詩還體現了主人公的堅韌和執著。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滿了困難,但他仍然願意去嘗試,去努力,這種精神讓人感動。
同時,他的無奈和痛苦也讓人感同身受,他的心情像是被困在「 山 」後的飛鳥,雖然想要飛翔,但卻被無情地阻隔。
總的來說,這兩句詩透過生動的形象和深沈的情感,成功地表達了一種被現實阻隔,但又無法擺脫的思念之情。
這樣的詞讓人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堅韌和執著,也讓人對他的無奈和痛苦感到同情。這樣的詩句,不僅具有藝術的美感,也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從總體來說,辛棄疾這首詞表達出了全天下人最深情的相思,也是全天下人最無奈的相思。
而其中的「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兩句,更是成為千古流傳的著名詞句,難怪它能夠為中國文學中的經典。
而事實上,古往今來,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的團聚是一種常態,而離別亦是另外一種常態。因為人間沒有不離別的理想之地。
為什麽要離別呢?事實上沒有人願意離別,和相愛的人在一起相親相愛,白頭到老,誰人不想?
但是為了生活,為了工作,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人們不得不暫時離別,去了我們並不一定想去的遠方,尋找自己的夢想。
每每這時候,天下人無不想起了辛棄疾的這兩句話——「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
而對於辛棄疾這樣心懷天下的人來說,「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則指的是他的一種政治理想,一種天下胸懷。
這即是他至死都心心念念的「揮師北上,統一河山」的理想,然而他至死都沒有看到這樣的理想,所以他發出了天下最無奈的相思——「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
對於辛棄疾此詞,您又有什麽樣的觀點與看法呢?歡迎您的關註留言與交流,方便您我的共同進步!
*圖片來源於網路,不妥處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