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博豐文創】漢代老藝術家「說唱俑」

2024-04-01國風

說唱俑是中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任何一種藝術,都是人類活動的產物,都是社會意識和人類願望的反映。說唱俑的創作者截取說唱藝人最具代表性的瞬間,利用形體誇張以及人物面部表情變化來突出藝術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將「以形似求神似」的創作理念,表現得淋漓盡致。

「說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形式,它究竟起源於何時,已經無從稽考。不過,由侏儒演出的「倡優戲」,最早記載見於墨子【耕柱篇】「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國語·楚語】說「史不失書,朦不失誦」,意思是說古代的史官用文字寫史,而「瞽矇」雙目失明,善於記誦,以傳誦說史或持鼓說唱史詩,所以「瞽矇」又稱「瞽史」,他們以聰敏機智的口才,演唱史詩和民間傳說。在漢代,說唱藝人被稱為「俳優」。按照當時的解釋,「俳」是指詼諧滑稽的表演,「優」即表演者,所謂「俳優」,就是專門從事逗樂搞笑職業的人。俳優演出,深受各階層歡迎,不但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皇室貴族更是養一幫俳優隨侍身邊,以供隨時取樂。

在古代樸素的生死觀影響下,古代的統治者渴望將生前的統治帶到地下,因此統治者多實行厚葬,攜帶大量陪葬品進入地下世界,並使用動物和活人來殉葬。秦漢以後,木俑和陶俑逐漸代替了活人殉與活物殉,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便是這種葬俗的體現。這些陶俑也分為動物俑與人俑,被譽為文物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說唱俑則是人俑之中的精品。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中的漢代立式說唱俑,不同於傳統的擊鼓說唱俑,兩只手一上一下,更像一個跳舞的舞者,他看起來有點「嘻哈」,於1974年在銀雀山8號墓中出土,說唱俑高25厘米,用手捏塑造型,再由紅陶燒結而成。他的上身偏長、腿偏短,頭部很大,頭上有一尖角,還有著大眼睛、大鼻子、大嘴巴。

說唱俑紀念章

此款紀念章,整體采用鍍銀描金雙色工藝,將說唱俑細節完美呈現,生動展現了一位說唱藝人張口吐舌、上身袒露、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動人瞬間,更將漢代說唱和制陶雕塑藝術之美向觀眾完美呈現,背面為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的建築。

「博豐文創」

說唱俑紀念章

工藝:鍍銀描金 材質:銅 尺寸規格4.5CM

亞克力外殼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