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蘇軾寫給知己的留別之作,飽含鄉愁,寄寓深沈的身世之感

2024-02-08國風

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故鄉遠在西南眉山,卻經常要向東南道別,羈旅漂泊,什麽時候才能停下奔波的腳步?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冬,蘇軾杭州通判三年期滿,轉任密州太守,離開京口的時候做【醉落魄 離京口作】,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因為與王安石變法理念不同,又不肯站隊司馬光反對王安石,故蘇軾在朝中飽受排擠和打擊,遂於熙寧四年(1071年)自求外放杭州通判。

三年期滿,蘇軾沒有收到回朝的詔令,彼時,蘇轍在濟南任職,兄弟情深,為離弟弟近些,蘇軾向朝廷請求到密州任職,遂改任密州知州。

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數年來,往來於鎮江、丹陽、常州一帶,而今又前往密州,仕宦奔波,天涯淪落,難免心生倦怠,思鄉之情愈甚。

此次前往密州,蘇軾百感交集,寫下多首抒發宦海沈浮的佳作,除【醉落魄 離京口作】外,還有作別蘇州時的【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

彼時,蘇軾途經蘇州,有官府歌女在閶門為其餞行,同是天涯淪落人,蘇軾將其視為知己,寫下此詞相贈,飽含鄉愁,寄寓深沈的身世之感。

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舊交新貴音書絕,惟有佳人,猶作殷勤別。

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淚珠不用羅巾浥,彈在羅衫,圖得見時說。 ——宋 蘇軾【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

簡譯

容顏蒼老,華發盈巔,回家的計劃不知道什麽時候才會實作。

故友新交都已經斷了聯系,此時,只有你殷勤為我設宴踐行。

就要告別離去,未開口,已先凝咽,細雨和涼風吹打著面頰。

任離別的淚水灑滿衣衫,不須擦拭,就將其作為相知的憑證。

賞析

醉落魄 」是詞牌名,又名「 一斛珠 」,源自唐玄宗與江采蘋的愛情故事,楊玉環進宮後,江采蘋受到冷落,為表歉意,唐玄宗密封一斛珍珠 賜與 她。

可是,高傲的江采蘋拒不接受,並寫下「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的詩句,玄宗閱後不喜,遂令樂府以新聲唱之,並為其取名【一斛珠】。

蘇軾用這個詞牌名,暗含才不得用之意,「 欲仕不能,欲隱不忍 」,與初入仕時的躊躇滿誌相比,彼時的蘇軾,內心深處更多的則是郁郁不得誌之情。

蘇軾這首【醉落魄·蘇州閶門留別】,上片直抒胸臆,表達殷切的思鄉之情,感慨深沈,雖然自己已是「 蒼顏華發 」,但「 故山歸計 」卻還沒有下文。

正如其紅顏知己王朝雲所言,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因為他的剛介耿直,新黨容不下他,舊黨排擠他,所以外放後,不論是新朋還是故舊都鮮有聯絡。

故其心生「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 」之恨,更生「 天涯流落思無窮 」之感,而那歸隱故居之心也就常常湧上心頭。

調任密州知州時,蘇軾38歲,正值人生壯年,卻因仕途坎坷,人生失意,歸隱無期,而鬢生華發心有蒼桑之感。

彼時父母離去多年,摯愛王弗故去近十載,仕宦飄零,與弟弟亦是聚少離多,兄弟「 風雨對床 」之願遙遙無期。

宋時不論是官員調任離職,還是前往赴任,官府都有迎來送往的儀式,蘇軾只提歌女,只為抒發人情冷暖之意。

下片寫與佳人依依不舍的送別場景,離亭晚,歌聲咽,淒雨冷風,讓那離別之情更顯淒涼,但願此別後會有期。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正如懷才不遇的羅隱那般,蘇軾亦稱送別的歌女為天涯淪落的知己。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武媚娘感業寺出家為道姑,為表達對唐中宗的深情,作【如意娘】。

蘇軾此詞最後三句寓情深長,既是勸慰前來送別的佳人,也是自我寬解: 此時灑淚相別,但願此生後會有期。

上片抒思鄉之情,下片寫離別之意,同是天涯淪落人,自己宦海沈浮,歌女身不由己,相同的命運怎不唏噓?

後記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蘇軾雖然胸懷大誌,有滿腹經綸,可奈何有心報國,無路請纓。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好在,蘇軾亦胸懷坦蕩,最能隨緣自適,故雖一生失意也不失昂揚鬥誌。

紅欄舊井猶堪汲,丹荔重栽第幾株 ?」,千年後汪曾祺拜訪三蘇祠,想到至死未能重歸故園的蘇軾,不由感慨萬千。

而這,也是蘇軾畢生的遺憾,「 一紙鄉書來萬裏。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 」,君問歸期未有期,宦遊之人身不由己。

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彼時王弗之弟王緘從眉州到錢塘探望蘇軾,令其有賦歸無日宦跡飄零、天涯孤旅之感。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自從眉州安葬王弗及為父守孝期滿回京後,漫漫余生,蘇軾再未回過家鄉……

參考文獻

【宋史 蘇軾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