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傳統今朝復正道——讀【李可染作品賞析】所感

2024-03-19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廖少華

【李可染作品賞析——畫跋與畫解】 李珠/編著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研讀大師的作品,是每一位讀者都希望的審美享受。李可染先生已經逝去35年了,對他的藝術研究之熱絲毫未減。張仃先生當年曾說:「研究李可染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李可染之女李珠,多年細心搜集查證其父生前所創作的作品,精心編著【李可染作品賞析——畫跋與畫解】,是繼中國畫研究院編輯出版多本【李可染藝術研究叢書】之後,又一部難得的力作。承蒙李珠女士惠贈此書,筆者將讀後感想簡述於後。

此書兼有圖片與文字並重之美。設計簡潔大方,分類一目了然。根據表現內容分為山水作品、牛作品與人物作品三個部份,共計錄入李可染不同時期的重要作品169幅。書中除了對李可染作品創作時間的準確度擁有權威性外,不同於以往作品集的特點還在於依據作品創作年代、創作目的及其環境,搜集了李可染的弟子孫美蘭、萬青力與郎紹君和評論家王魯湘等四位學者,不同時期發表在各種媒體上的評論,加上李可染自己作品的題跋,李珠再將作品加以編輯,這三個方面的文字與圖片的展現,形成了讀者視覺上李可染作品賞析的立體形態,因而對加大和加深對李可染作品的理解大有裨益。可以欣喜地看到書中這些作者和編著者的一片誠心!

李可染 黃山煙嵐圖

筆者在認識此書的豐富性之際,也深感李可染的藝術就像高聳的大山,我們欲登其山必須有路才行。此書後面附有部份印章,其中「傳統今朝」一印讓我看到了登山之徑。李可染在自註中言:「復古者流,乃傳統之啟。」對這四個字的寓意,有讀者曾在別的媒體上解釋為:重視藝術的傳統,才能發展今天的藝術。如此理解也不無道理。筆者拙見應該還有更深的寓意。李珠女士認為:「李可染親筆寫的十六方印章寓意,……整理出來讓讀者更加了解李可染的藝術思想。……他用畢生的經歷投入中國畫的改革和發展,晚年達到了透網之鱗的藝術高峰,實作了他的誌向。」「傳統今朝」就是十六方加了註釋的印章之一。如果我們大膽地從另一個角度設想一下:在現代大量的西方藝術思潮湧入之時,倘若許多有誌之士以所謂「復古」意識對待和尊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我們就可以看到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光束將再度啟亮。不言而喻,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末,一股否定中國畫的邪氣曾經泛濫。當李可染先生了解到黃秋園畢生致力於傳統山水的深研而形成獨立風格時,曾用「國有顏回而不知」自疚,這句話正好應證了他期望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發揚光大的心聲。這一心聲與「傳統今朝」的希冀非常吻合!

李可染的藝術不僅僅展現了他對傳統的尊重,而且展現了他對創立現代中國藝術高峰的堅實步伐。「畫李家山」一印的自註是:吾自畫吾畫。這枚印章與「傳統今朝」恰如一枚金幣的兩面,它們熠熠生輝照亮我們後輩學人。在此略舉數例。

【松下觀瀑圖】,1945年作,1979年補題。跋文曰:「余研習國畫之初,曾作二語自勵,或曰:用最大功力打進去,二曰:用最大勇氣打出來。此圖為我三十余歲時在蜀中所作,……當時潛心傳統,雖用筆恣肆,但處處未落前人窠臼。」字裏行間揭示了他既潛心傳統,又不願為傳統所囿的誌向,年輕時就有心在傳統繪畫基礎上開發今朝國之新畫。此圖前景樹法頗有「打進去」的傳統技法特征,而山石結構與崖石墨色之黑與瀑布之白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大膽出新,頗有「打出來」之魅力。

李可染 樹杪百重泉

【陽朔木山村渡頭】,系李可染1962年根據桂林寫生創作於北戴河。此圖距1959年他的漓江寫生僅3年之隔,但表現形式已大不相同。畫面的濃厚、山的輪廓的逆光,及山體黝黑中的層次,房屋的白墻黑瓦等等,都已經朝「李家山水」風格大進一步。這件作品向我們啟發了寫生之實寫與創作時的意寫,亦初顯李可染山水樣式的雛型,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

【萬山紅遍】是李可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紅色山水」的藝術特色影響許多後學。據資料所述,他先後共創作了七幅【萬山紅遍】。1962所作的第一幅僅69×45cm;1964年所作兩幅規格逐漸加大。【萬山紅遍】是李可染對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詩意創作,圖中的樹木、巖石、流水、瀑布、山色蒼潤與典型的湖南民居,都做了極致的刻畫。從中可以欣賞到「李家山水」藝術主要造型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李可染山水「工寫互合」的代表作——【陽朔勝境圖】。1964年他曾經創作【漓江勝境圖】,但畫未畫完就被冠以「黑畫」之罪。1972年【陽朔勝境圖】之所以能問世,是應周恩來總理調令,為外事賓館需要而創作,帶有主題創作的使命。此圖將傳統繪畫的山石、樹木、房屋與船只施以工筆及青綠設色,中景及遠山皆以水墨作寫意形式處理,是不可多得的李可染山水「工寫互合」的傑作。孫美蘭先生稱此作「精心,‘正楷’達於極致」。

李可染畫牛堪稱一絕。為何他鐘情於畫牛?他在1979年創作的【渡牛圖】中題曰:「牛也,……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身勞瘁,事農而安不居功,性情溫馴,……穩步向前,足不踏空,……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他的畫室冠以「師牛堂」,寫牛亦寓意做人,由此可見一斑。此圖的題跋占了片幅一半多,萬青力先生認為這件作品,是李可染「真正地實作向金石派繪畫的轉變,不僅形成獨特的山水畫風格,也同時形成了他獨特的書法風格」,這一評價恰如其分。

大師之大,自有大的品格。李可染成為中國畫一代大師,究其原因主要具有一個思想和兩大特征。李松先生在【李家山水】著作中如此說:「摯愛祖國的熱忱,是李可染山水畫創作的一個重要思想基因。李可染的藝術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發展上鮮明的階段性。……二是開放性。無論對待中國的繪畫傳統,還是對待外來的藝術經驗,他都不偏執,不輕易否定」(李松【李家山水】第2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概而論之,李可染先生在踐行與實作這個思想基因、兩大藝術特征時,走的是藝術創作與發展的正道。如今中國藝術發展正時逢良機,有誌於振興民族文化與藝術者應該復興這種正道,奮力疾進,不負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