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獨家訪談|中國美協主席範狄恩解讀:對集中亮相白鵝潭的美術主題創作怎麽看?

2024-04-29國風

作為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份,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推出系列開館展覽。

其中大展【新時代賦】匯集展出了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近年來組織創作的多個主題性美術創作工程優秀作品,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藝術種類和表現媒介,呈現新時代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禮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成就。

新的時代語境,賦予了美術創作以新的審美要求與題材選擇。圍繞主題創作的藝術現場、藝術現象、藝術問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狄恩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狄恩

應時代而生的藝術現象

羊城晚報: 新時代以來,主題創作和現實題材創作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熱潮。如何看待這股熱潮?

範狄恩: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術與過去歷史時期的重要不同之一,就是主題性美術創作和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的增多。

新中國成立之後,湧現了如【開國大典】【狼牙山五壯士】【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等一大批表現革命歷史主題、具有時代標桿的重大題材作品。改革開放之後,藝術視野更加開闊,藝術表達與藝術形式語言多樣化成為比較突出的時代特征。

【騰飛新時代】 範狄恩 2024 年 油畫

進入新時代以來,時代向美術提出了新的課題,要求我們在追求藝術形式探索創新的同時,更多地立足中國大地,立足中國新時代的歷史性變革和社會發展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也立足於藝術家對於自己所處時代的總體精神、時代氣象的感受,進行提煉和表達。

因此,新時代以來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表征是在主題創作和現實題材創作上聚焦聚力,這是應時代而生的現象。這些年來,廣東省組織了反映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廣東重大主題專項創作,其中優選了一批作品在廣東美術館白鵝潭館區開館之際展出,這批作品主題鮮明,尺幅宏闊,風格多樣,制作精良,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篇章留下了丹青銘印。

近年來,廣東美術工作者積極投身重大主題創作,以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感受時代變遷,構思新穎,描繪了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整體氣象,既表現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建設的恢宏景象,也聚焦富有特色的嶺南城鄉生活,形成了表現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廣東全面發展的新的視覺史詩。

羊城晚報: 這股熱潮有怎樣的特點?

範狄恩: 十多年來,主題創作和現實題材創作成為中國美術界的熱潮,突出體現了兩個特點。

一是參加的美術家數量眾多,老中青幾代美術家都投身到重大主題美術創作中,形成了一種埋頭苦幹、潛心研究、集體創研的學術氛圍和學術風氣。

許多年長的美術家很有創作經驗,不但熱情地投入創作,同時也指導中青年美術家不斷地深化、最佳化自己的作品。廣大中青年美術家更是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的中堅力量,從原來的「要我畫」變為「我要畫」。

展覽現場

另一個是題材上豐富多彩,也提出了更高的品質要求。

大家都認識到今天的時代需要優秀的美術作品,面對「影像世界」帶來的挑戰,努力展現中國氣派,彰顯中國精神。

由此湧現出一大批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程的重大歷史主題作品和表現新時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題材作品,謳歌了時代英雄和勞模,描繪了人民群眾的嶄新精神面貌,濃墨重彩地繪就了壯闊而豐富的時代畫卷。

羊城晚報: 在您看來,這股熱潮還將持續嗎?

範狄恩:進入新時代,大型主題性美術創作成為擺在中國美術界面前新的任務,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歷史給予我們的創作機遇。這樣的時代命題,並不因為某一個具體的創作工程的完結而止步。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作,美術創作需要從歷史走向當代,從當代走向未來。

對於歷史篇章來說,還有許多重要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值得用形象的丹青畫面進行塑造和表達。面向當下和未來,更需要我們美術工作者隨著時代的步伐,表現我們中國式現代化不斷開闊的場景,生動豐富火熱的實踐成果。

立足廣東實踐,刻畫藝術形象

羊城晚報: 這股熱潮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創作造成影響,比如令題材受到限制?

範狄恩:堅持守正創新是新時代美術創作的追求。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上,這次開館大展【新時代賦】展出的作品就比較鮮明地體現了這個時代融合創新的特點。

作者們從中國油畫、版畫、雕塑等具體的藝術領域出發,註重形式語言的探索創新,尤其把不同畫種的優點特點,進行了跨界打通、綜合使用。比如在中國畫作品裏融合油畫的色彩肌理,在油畫中體現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及寫意意蘊,在中國畫油畫中還可以看到對版畫技巧的吸收,等等。

這樣的創新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美術工作者普遍註重在創作上繼承優良文化傳統,吸收國際藝術優長,以創新作為精神追求,表現出藝術上的中國氣派、中國特色。

這些年,美術界也經常討論,當我們考慮到題材主題的時候,是不是會忽視了藝術形式語言的探索,甚至有一點疑慮,會不會局限甚至限制我們在藝術形式語言上的創新。這是我們要認真面對和學習的課題。

古往今來,優秀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總是因為美術家、創作者與自身所處的時代相融合,在創作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重要文化氣象、人民的精神追求。

【基建勇士】何紅舟 2024年 油畫

另一方面,時代的發展為美術形式語言的探索提供了條件和機遇,比如科技發展,已經對藝術產生了新的啟發和刺激,讓藝術家采用非具象語言表現時代生活,讓我們今天的視覺景觀具備了既有具象、也有抽象的各種形式美感。藝術創作不能僅僅從藝術史中來,從別人從事過的抽象結構、非具象表達的方式中來,也完全可以從現實感懷中來。

羊城晚報: 人工智慧、影像爆炸的時代,藝術創作應該如何應對「影像世界」帶來的挑戰?

範狄恩:藝術追求永無止境,我們美術創作在今天一方面迎來了極好的時代機遇,另一方面也面對嚴峻的視覺挑戰。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對美術的造型提出了很嚴峻的挑戰。

影像時代為視覺藝術創作提供支持,但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要擺脫照片化,需進行造型語言轉換,註重藝術構思和形象編排,讓影像素材為己所用,使作品更具時代視覺特征,帶來視覺共鳴和情感共振。

【國家的脊梁】 董卓 2019年 油畫

當然,我們大可不必擔心所謂的AI智慧繪畫。我認為,AI技術對於美術的靜態影像、動態影像生產只是開啟了人們對影像世界審美、認識、理解和使用的新空間,但遠不能取代藝術家個體、群體的藝術感受和藝術實踐。

這就反過來需要我們更多堅守好自己的藝術初心,更多回到藝術語言的自身來進行創新探索,由此能夠為今天整個視覺影像的世界提供美術造型,在文化程度、文藝形式上形成不可取代性。

羊城晚報: 廣東美術接下來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範狄恩: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整個文藝創作都要更加突出時代意識,用文藝作品表達時代開發中最重要的精神內容、時代氣息。社會生活的整體變化發展已經比我們藝術家的個體想象和體驗更加豐富。

現實生活中已經有豐富、新穎的「畫面」,值得我們美術工作者投身感受、敏銳捕捉並轉化為藝術語言。

王紹強 【赤壤三千】2023年 中國畫

希望作為美術大省、美術強省的廣東,能夠更多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用更多視角進行藝術調研,搜集素材、提煉主題、刻畫形象。美術創作需要更多地呈現人民,讓人民群眾感同身受,進而產生更多讓群眾有會心之感的作品。

策劃:陳橋生 林潔

統籌:鄧瓊 侯恕望 黃建雋

執行統籌:朱紹傑 麥宇恒 尹鋒峰

文 | 記者 朱紹傑

責編 | 吳小攀

圖 | 場館方提供

編輯:梁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