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李苦禪:妻子與徒弟私奔,兒子被情敵害死,他的一生和名字一樣苦

2024-03-08國風

他是一代中國畫大師,因為生活窮困拉過黃包車,被同學戲稱為「苦禪」。沒想到這個名字卻映照著他淒苦的一生。

妻子與徒弟私奔,兒子被情敵害死,自己遭到日本人的折磨。

他在84年的人生苦旅之中卻並未向命運低頭,最終留給後人一副傲骨。

拉黃包車的畫家

1899年1月11日,李苦禪出生於山東高唐縣一個小村莊裏,原名李英傑。

父母雖然是生活貧困的農民,卻不遺余力地支持兒子讀書。

李苦禪自己也很爭氣,他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而且還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因為家境貧寒,找不起專業的畫師學習,他就經常跑到寺廟裏臨摹破爛的壁畫。

1916年,李苦禪就讀於山東聊城省立二中,拜師國畫家孫占群,總算走上了學畫之路。

此時,父母擔心他以後娶不到老婆,就給他包辦了一樁婚姻。

女方姓肖,外號「肖美人」,比他大了6歲。

兩人雖然育有一女,卻因為沒有感情基礎,加上思想觀念不合而走向陌路。

1919年夏天,李苦禪高中畢業後辭別了父母妻子,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求學。

作為第一批北漂青年,他的日子並不好過。

因為在北京舉目無親,身無分文,他最初連一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慈音寺,靠從舍粥棚裏取粥度日。

不久後,李苦禪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勤工儉學,還得以參加徐悲鴻主持的業余畫法研究會。

盡管如此,但是在生活上他依舊過得十分艱苦,平時賺到的錢最多能讓他不被餓死。

他還學習範仲淹,每天熬上半鍋雜面粥,等面粥冷了後用筷子把面餅切成三塊,每頓飯吃一塊。

1922年,李苦禪從北大轉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

那時候,學校上炭畫課,總是會給每個學生都發一個饅頭,用來粘畫壞了的炭畫。

李苦禪為了省下這個饅頭來吃,總是畫得小心翼翼,爭取不出一個差錯。

即便如此,要維持日常生活依然十分困難。

他只能白天上課,到了晚上在北京城裏拉黃包車賺錢。

有一次,李苦禪在拉車時碰巧遇上了學校的繪畫老師齊白石。

他特意拉低了帽沿,朝著另一個方向跑去,生怕被認出是藝術專業的學生。

誰知齊白石卻叫住了他,還很快上了他的車。

李苦禪無奈之下只好甕聲甕氣地問道:「先生,您要去哪裏?」

齊白石笑著說出地址後便不再說話,李苦禪更是把頭埋得很低不敢說一個字。

等到下車付錢的時候,齊白石卻突然說道:「你是我們學校的學生吧,你在課上畫得不錯。」

李苦禪見自己被認了出來,擡頭看了一眼後便又羞愧地低下了頭。

齊白石見狀,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靠勞動吃飯,不丟人。」

從此,李苦禪也不再對自己貧苦的生活感到羞愧,反而如同顏回一樣安貧樂道。

同學林一廬見到他的日子十分清苦,便開玩笑地說他是「苦禪」。

而李苦禪卻覺得這名字太適合自己了,於是正式將李英傑的本名改為李苦禪。

1923年,齊白石看中了李苦禪的繪畫天賦,更欣賞他安貧樂道的性格,於是不僅正式將他收為了自己的第一個入室弟子,還特意讓出一個房間給他住。

拜師以後的李苦禪迎來了事業的上升期,他在齊白石繪畫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對西畫的理解,探索著「中西合璧」改革中國畫的道路。

齊白石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而他對於李苦禪的評價卻是「學我而不似我」,足見這位弟子的藝術造詣之高。

此時,李苦禪已是名副其實的畫壇新星,臨摹的齊白石化作也頗具老師的神韻。

許多人為此向他求購畫作,但李苦禪卻寧願繼續拉人力車,也不想借著老師的名氣賺錢。

妻子與徒弟私奔

1926年,李苦禪回老家辦理父親的喪事,借機向7年未見面的妻子肖氏提出離婚。

兩人並未達成一致意見,肖氏就此帶著女兒回到娘家生活,並於1927年初的冬季中風身亡。

巧合的是,這一年剛剛喪妻的李苦禪卻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戀愛。

從國立美術學院畢業的淩嵋琳,突然拜入了齊白石門下,並且對這位大師兄心生愛慕。

淩嵋琳出身書香門第,家境十分殷實,從小生活富足,備受寵愛。

不知人間疾苦的她素來仰慕文人風骨,在大學時就以清高孤傲而聞名。

然而,這位大小姐的清高從未經受過世俗的考驗。

她仰慕李苦禪,無非是圖對方的名氣,幻想著浪漫的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已。

拜入師門以後,淩嵋琳常常以探討畫技為由,主動請教李苦禪,還常常幫他整理畫案。

沒談過戀愛的李苦禪卻橡根木頭似的,完全沒有察覺到這位小師妹的心思。

無奈之下,淩嵋琳只好主動出擊。

有一天,她來到畫社對李苦禪說:「師兄,你能不能幫我畫一只鴛鴦?」

「師妹要辦喜事了?」李苦禪聞言笑著說。

「師兄凈瞎說,師妹整天和你在一處畫畫,心中只愛慕你的文才,眼裏何曾有過他人?」

這番告白讓李苦禪十分動容,第一次嘗到了愛情的甜蜜滋味。

1928年,師兄妹正式結婚,因為李苦禪在北京沒有自己的房子,遂搬到了淩家居住。

然而,一心沈醉於藝術的他卻學不會人情練達,毫不顧忌自己外人的身份,總是將好友邀請到家裏來作客,從而冷落了妻子,也讓淩家對他十分失望。

後來,成了學校的教授以後,李苦禪也總是將自己的薪資拿來接濟窮困的學生。

一心期待著浪漫愛情的淩嵋琳願望落空,對於木訥的丈夫心生怨恨,夫妻倆的關系也日漸疏遠。

1930年,李苦禪離開北京,任職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

而在這之前,他收了一個名叫張若谷的徒弟。

張若谷比李苦禪小6歲,出身書香世家,不僅學識淵博,還經常接觸歐洲藝術,精通西方音樂和戲劇文化,常常被邀請到淩家交流藝術。

淩嵋琳看到這樣一個俊朗浪漫的才子,不自覺地想要與之親近,時常向他哭訴丈夫的呆板。

在李苦禪異地工作期間,兩人常常串門聊天,最終互生私情,並且準備結婚。

1934年,李苦禪收到妻子寄來的信封,裏面只有兩張新聞簡報。

一張刊登的是離婚啟事,上面寫著:「淩嵋琳與李苦禪因誌趣不合,夫妻感情實難維系,特此登報離婚。」

另一張則是結婚啟事:「張若谷與淩嵋琳已於上周正式結婚,組建家庭。至親好友不及一一通知,特此敬告。」

李苦禪初聽這兩則訊息後呆若木雞,隨即動身前往北京討要說法,卻聽淩家人說女兒已與新婚丈夫搬去濟南生活,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他們帶走了。

此時的李苦禪早已想通了,既然自己這段婚姻本就是失敗的,不如就此做個了結,不必再牽扯不清,但是他決定要把兒子接回來自己撫養。

誰知,到兩人家裏的時候,小兒子的下體已被李若谷紮了個洞,還沒等送到醫院就已經夭折。

李苦禪心灰意冷,帶著大兒子回到了北京。

至於淩嵋琳和張若谷的結局,各種說法不一。

有人說淩嵋琳對於張若谷的禽獸行徑並不知情,看到兒子慘死以後隨即跳樓身亡了。

還有的說法是,她很快又離了婚,自此一直呆在娘家再未結婚。

而張若谷則回到了上海家中,繼續當起了他的報紙編輯。

早年間,他曾經與魯迅互相在報紙上發文諷刺對方。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他還在報紙上發過抗日文章,團結上海文人。

結果,在報紙被日本人封禁以後,他就投靠日本人成了漢奸,不僅擔任著日軍軍部機關報的編輯,還鼓吹過日本人宣揚的所謂大東亞共榮。

也正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在建國以後人人喊打,在1955年被送往東北農場進行勞改,最終在1965年病逝。

投身抗日

與張若谷經不起考驗的愛國情懷不同,李苦禪自始至終都麽有向日本人低過頭,即使面對嚴刑拷打,也從未動搖自己的愛國信念。

1937年7月29日,日本人攻占北平後,急欲拉攏中國的文人來洗白自己的戰爭罪行。

李苦禪作為當時最傑出的青年畫家之一,受到了日本人的重視。

但是他不僅不把自己的畫賣給日本人,還辭掉了所有職務。

後來,聽說地下黨和進步人士缺乏活動經費,他卻不惜自毀名聲將畫賣給日本人換錢。

日本人只當是他受不了苦日子,誰知一查才知道,他的生活並沒有多少改善,所有賣畫的錢幾乎都被他捐給了愛國人士。

有一次,地下黨的同誌要護送一批人前往延安,缺少2000元的經費。

剛剛辦完畫展的李苦禪,就將還沒捂熱乎的賣畫錢都捐了出去。

同時,他還開辦了雜誌社,以此來掩護地下黨的同誌,為他們傳遞情報提供便利。

1939年5月14日,李苦禪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作為被日本人查明,憲兵隊將他逮捕入獄。

在連續嚴刑拷打了28天後,他卻沒有交代出任何情報,甚至還大罵日本人。

他罵審問他的日軍少佐上村喜賴,在偷了中國字以後才有了名字,連祖宗是誰都不知道,卻在吹噓什麽大東亞共榮。

對於酷刑他也輕蔑地嘲諷道:「你們殺人也就四個法子,狗吃,槍斃,活埋,砍頭。我不怕這個,盡管來吧!」

日本人氣得跺腳掄拳,最終也只能使出最後一招,將他關入死牢,嚇唬嚇唬他。

果然如李苦禪所說,日本人的伎倆對他完全不起作用,最終只能將其釋放。

當朋友將他接出來的時候,只看到他全身都是燙傷的烙印和鞭打的傷痕,但臉上卻洋溢著對日本人的輕蔑與嘲笑。

盡管走過了一次鬼門關,但是李苦禪的抗日愛國鬥爭卻並未就此止步。

他繼續在北平辦畫展,更加小心地參與地下抗日活動。

他還教育自己的兒子和徒弟說:「人必先有人格,然後才有畫格。」

1942年是李苦禪苦難人生中難得的一個幸福時刻,他經人介紹認識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李慧文。

李慧文是濟南畫家李省三的養女,雖然出身貧寒卻知書達理,性葛文柔,人也長得漂亮。

當時年僅24歲的她剛從護士學校畢業,卻並未嫌棄李苦禪比自己大了19歲,反而因為欽慕他的民族氣節嫁給了對方。

婚後,李慧文一直堅決支持丈夫的藝術事業。

期間夫妻倆經歷過41年的起起落落,有抗戰勝利後重新成為教授的喜悅,也有從教授淪為看大門老大爺時的不忿,還有下放幹校勞改時多次累倒的苦難。

然而,在這些大起大落中,夫妻倆卻始終同舟共濟,從未分離。

1976年以後,李苦禪被恢復了名譽和教授職務。

次年,他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並為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作畫兩百余幅。

多年來,李苦禪一直致力於教育事業和發揚中國畫,直到1983年病逝。

回顧李苦禪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筆描繪著那段苦難的歲月和歷史。

他淒苦的一生令人不忍猝讀,但他留下的民族氣節和對生活的傲骨,卻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