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管明銳:談鄧稼先先祖—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意義和影響(下)

2024-03-08國風

三、創新立異,推動變革

(一)書法

鄧石如精四體書,其中,篆書和隸書的藝術成就最為突出。其篆書代表作有【荀子宥坐篇軸】【般若菠蘿蜜多心經】【白氏草堂記】等;隸書代表作有【少學琴書冊】【崔子玉座右銘】【世慮全消隸書四幅屏】【易經謙卦六條屏】等。

鄧石如早期臨習秦代李斯和唐代李陽冰的篆書,以「二李」為宗,但對「二李」的作品並沒有一味地進行循規蹈矩的臨摹,而是在研習他們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消化、分析、思考和破解。除了臨習「二李」作品,鄧石如還大量臨習和研究【石鼓文】、漢碑篆額、漢代瓦當、六朝銘鏡、彜器款識、嘉量銘等資料的形質和體勢。他臨習而不囿於其規範,極具革新精神,而這恰恰在藝術學習和創作上是非常關鍵的。需要提及的一點是,鄧石如一生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這就意味著他免於僵化刻板的館閣體,使得他的書法實踐可以得到更自由的發揮和長足的發展,這也是他後來得以成功改造篆書面貌的客觀因素。

以隸入篆的筆法是鄧石如篆書的典型特征,這種筆法,使得他的篆書線條呈現出方圓結合的意味。關於鄧石如篆書的筆法,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談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為宗,而縱橫闔辟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型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完白山人之得處,在以隸筆為篆,或者疑其破壞古法,不知商周用刀簡,故籀法多尖,後用漆書,故頭尾皆圓,漢後用毫,便成方筆,多方矯揉,佐以燒毫,而為瘦健之少溫書,何若從容自在,以隸筆為漢篆乎?」由此可見,二者都一致認同鄧石如的篆書內含隸意。

從外部環境來講,鄧石如所處的是學風鼎盛和碑學研究興盛的乾嘉時期。在碑學理論思想的影響下,鄧石如大膽創新,勇破固法,打破以往篆書極富勻稱、溫和、規矩、強化裝飾性等程式,以矛盾替代均衡,使篆字的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整體風格上,他以雄渾蒼勁代替了平胡嫵媚,最終形成樸厚沈雄、凝重蒼勁的特點,讓篆書的氣象為之一新,並開創了一代篆書的風格。

關於鄧石如的篆書,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將其列為神品。康有為評價道:「吾嘗謂篆法之有鄧石如,猶儒家之有孟子,禪家之有大鑒禪師。」作為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書法家,鄧石如以隸入篆使其篆書顛覆了以往的程式,以此打破了中國千年以來玉箸篆的局限,賦予篆書新的生命力和意趣,為篆書開啟了亙古未有的新局面,使篆書迎來了一片新天地。康有為道:「完白既出以後,三尺豎童,僅解操筆,皆能為篆。」鄧石如對於清代篆書的發展和推廣,有著非常積極的貢獻。

同樣,在寫隸書的時候,鄧石如又以篆入隸,他的隸書富含明顯的篆意。趙之謙曾評價其隸書道:「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書,以隸為第一。」鄧石如廣泛臨習漢代名碑等,融會貫通。其字形上緊下松,氣勢縱逸,富於動勢,最終形成蒼勁厚重、大氣豪放、氣象雄渾的風格。

而在楷書方面,鄧石如將隸書的意味滲入其中。他直接取法北朝碑刻,而未曾從章法森嚴的唐楷入手,用筆果斷,點畫飽滿;同時,也因其未曾受館閣體的局限,整體風格上自有一番清新、勁健的風範。在行草書方面,鄧石如亦有其個人的明確風格。他學習王羲之、王獻之、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書家的字法、筆法等,吸收並進行創新,比如融入篆意或者隸意,時而還會滲入魏碑或金石韻味,如作品【贈肯園四體書冊】(行草)、【峻爽樓晚眺詩】等。其行草書,雖也取「二王」帖學一脈,但是鄧石如又將碑學筆法融入其中,如作品【贈畢蘭泉行書軸】。他使行草書的技法和審美領域被大大拓寬打破了千年以來「二王」帖學筆法一統天下的狀態,開辟了將碑學筆法和精神引入行草書的新篇章。

當然,盡管鄧石如被人評價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但是他的楷書和行草,相較於其篆書和隸書的成就,風光還是稍顯黯淡。

另外,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鄧石如身體力行地打破了學書法必須從楷書入手的傳統和觀念,也可以從篆隸來入手。對他而言,這有意或無意都在走一條不同於傳統的路子,使他的作品最終體現出具有革新性的價值。清代中後期,篆書的普及、魏碑書風的盛行等書學現象,鄧石如均功不可沒。

(二)篆刻

「鄧石如在清代嘉乾印壇絕對是重量級人物。他以鮮明的個人風格立足於印壇,並與浙派大師丁敬等人分庭抗禮。」從鄧石如十幾歲開始以篆刻為生到後期終成大家,他在不同時期的篆刻風格各有不同,且面貌差別很大。隨著他中後期大量遊歷和結交朋友而得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之後,他的篆刻技藝和風格開始不斷發生變化。尤其是在四十歲之後,透過梁巘和在梅家的幾年「鍍金」,加上他廣泛結交了大量碩學名流和當朝官員,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他的篆刻水平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和提升。後期,鄧石如形成了端正而沈穩、遒勁而流利的篆刻風格。

與當時大多數篆刻家不同的是,他將自己內含隸意的篆書融匯到篆刻中,摸索、創造出依據自己的書法進行篆刻的新路徑。可以說,鄧石如的篆刻成就是建立在他深厚的書法功底基礎上的。他積極嘗試采用方圓結合的方式來營造篆刻美學韻味;同時,他還廣泛吸收漢封泥印等形式的意味,拓寬了當時固有的篆刻美學邊界,例如作品【宣城梅氏】【完白山人】等。王家新在其文章中曾論述:「鄧石如篆刻最大的突破在於實作了書法與印刻的統一,這種統一不僅僅是使筆法和刀法的意趣相通,而且是從印章的整體來體現書法的意味。鄧石如為清代篆刻藝術的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對後世影響深遠。」此言甚是。

鄧石如在篆刻領域一生的實踐中,雖未專門著書立說闡述其篆刻藝術的理論思想,但他的「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觀點(清代魏錫曾評價),卻深刻影響著後世篆刻家。他開創性地打破了清代當時只取法秦漢璽印的固有模式,從而使篆刻的風貌為之一新,開創了「鄧派」(亦稱「皖派」)。其影響了後世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黃牧甫、吳昌碩等大批篆刻名家。

四、一身傲骨,不慕榮華

鄧石如的一生都未曾入過仕途,以藤杖芒鞋雲遊四方,終生都以一介草民自居。

關於鄧石如的性格,李兆洛在【鄧君墓誌銘】中記載:「性傲兀,不諧於世,婁空晏如。」值得一提的是,梁巘在任官時因其為人耿介,不趨炎附勢,仕途受阻,後辭職。從中可以看出,在為人和性格上,梁巘和鄧石如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這一點很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並建立起信任;加之鄧石如個人努力所造就的藝術功底,讓梁巘大為贊賞,因此,很自然成了鄧石如的伯樂。

其實,客觀來講,很難確定鄧石如熱衷交遊、熱衷結交朋友,更多的可能是,他個人的書藝和篆刻成就吸引到了所遇到的同道中人。大多數情況下,鄧石如本身並非主動去結交,以他的出身、性格和為人處世,也基本做不出來。

乾隆皇帝八十大壽的時候,曹文埴邀請鄧石如一起北上祝壽,當時鄧石如推辭其給予的車馬隨從等優厚裝備,而是堅持在曹文埴大部隊人馬出發幾日之後才動身——而且是穿著芒鞋,戴著草帽,自己騎著毛驢趕路。北京一行,其作品震撼京城,鄧石如即使被「聚光燈」籠罩,也「從不因人熱」。同時,也因其耿直的性格,在有機會進入仕途的時候他依然毅然決然地回到老家,一心於書法和篆刻的專研和實踐,終生不輟。他曾刻「一肚皮不合時宜」等作品以自嘲;他的很多篆刻作品也體現著他的胸懷,如「胸有方心,身無媚骨」等。

鄧石如對朋友真心實意,相互談詩論藝,常以書法、篆刻或詩文作品互贈對方。其一身傲骨,不慕權貴,不事諂媚;也因其高潔的品格被當時大量文化圈名流和當朝官員青睞和推崇。在藝術上,他無所畏懼,敢於創新,立異改革,終成一代大師。

五、一代宗師,澤被後世

鄧石如一生並未留下太多的書學理論著作,但他的「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當黑」等觀點,對後世書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康有為評價鄧石如為「千年來之集大成者」。作為清代第一位全面實踐和體現碑學主張的書法家,鄧石如開宗立派地確立和完善了碑學書法的技法和審美趨勢。他的書法,尤其是篆書和隸書,以及篆刻的主張和探索,在清代開創了書刻藝術的全新景象,具有引領書學藝術風向的積極作用,對當時及後世均影響深遠。

無論是康有為,還是包世臣,他們都以鄧石如為標桿來推崇碑學。無論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還是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對中國書法理論,對碑學的形成、發展和研究等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又促進了鄧石如的名聲推廣。李兆洛、吳大澂、趙之謙、何紹基、楊守敬、程荃、沈曾植、吳熙載、徐三庚、黃牧甫、吳昌碩等一大批的書刻名家和文人騷客都承其衣缽。

而在日本、北韓,以及東南亞等地,鄧石如依然名聲遠揚。日本漢學家藤塚鄰,是專門研究清代金石學和經學的學者,曾給予鄧石如很高的評價,撰有相關文章(其著有【清代文化東傳研究——嘉慶、道光學壇與北韓金阮堂】【日鮮清的文化交流】等)。清代道光年間,北韓的金阮堂父子主動與鄧石如之子鄧傳密結交,並對鄧石如表達出了由衷的崇敬與欽佩。其實,從清代至今,對鄧石如的研究一直都有。到了二十世紀,尤其是出現書法熱潮之後,對鄧石如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大批次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相繼面世,研究熱度波及到歐美等海外地區。

鄧石如對於中國書法和篆刻的文化影響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書法和篆刻領域,澤被後世。

作為中國古代一個出身底層的個體,鄧石如在藝術上竟取得巨大成就,甚至開宗立派成為一代宗師,其勵誌價值亦不言自明。即使放在當下,依然具有積極勵誌的精神力量。

此外,鄧石如的後代亦人才輩出,可見其良好的家風。

鄧傳密,書法家,鄧石如之子,曾任職於曾國藩府上,與書法家何紹基交往密切。鄧藝孫,為鄧石如的曾孫,教育家,曾任安徽省教育司司長。鄧以蟄,鄧石如的五世孫,中國著名美學家,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國現代美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同時期的宗白華並稱為「南宗北鄧」。鄧以蟄先後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鄧以蟄將家中所藏先祖鄧石如的書刻作品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鄧稼先,鄧石如的六世孫,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其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組織領導和參與了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與試驗工作。他被譽為中國的「兩彈元勛」,1999年獲得被追授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本文原載【青少年書法】(少年)2023年第6期,轉載時略有調整,特此聲明。

作者簡介:管明銳,現任河南美術出版社副編審,畢業於山東大學,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