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丈夫出差一趟,竟34年未归,晚年周炼霞收到陌生书信:请你嫁给我

2024-07-16台海

1927年,上海滩名媛周炼霞与富家公子徐晚苹喜结连理,二人琴瑟和鸣,堪称模范夫妻。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1947年的一天,徐晚苹告诉妻子要去台湾出差,周炼霞以为丈夫最多一个月就会回来。谁曾想,这一别竟是34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周炼霞独自抚养五个孩子,靠着画画和教学维持生计。她始终坚信丈夫会回来,每天都期盼着他的消息。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希望渐渐变成了绝望。

直到1981年,已经68岁的周炼霞收到一封来自台湾的陌生书信。信中写道:"请你嫁给我。"这封信究竟是谁寄来的?为什么会在34年后突然出现?这封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周炼霞的早年生活

在20世纪初的上海,周炼霞的名字如同一股清风,吹拂过这座繁华都市的每个角落。她出生于1913年,家境殷实,父亲周慕桥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画家,母亲则是个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

周炼霞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父亲常常带她去画室,教她用毛笔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年幼的周炼霞总是安静地坐在一旁,专注地看着父亲创作,那些色彩斑斓的画作仿佛在向她诉说着无声的故事。

除了绘画,周家还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周炼霞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中西结合的教育,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能流利地说英语和法语。她就读于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圣玛利亚女校,在那里,她不仅学习了现代知识,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炼霞的才华逐渐显露。她的画作开始在上海的艺术圈引起关注,特别是她所创作的仕女图,将传统的工笔画技法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1930年,年仅17岁的周炼霞就举办了个人画展,引来众多文人雅士的赞叹。

然而,周炼霞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画家。她活跃于上海的社交圈,经常出入各种沙龙和聚会。她的才智和魅力很快就让她成为了上海滩的名媛。在那个年代,"名媛"并不仅仅意味着美貌和富有,更代表着才华横溢和见识广博。

周炼霞就是这样一位名媛。她能与人谈论文学、艺术、时事见解常常让人耳目一新。她的衣着打扮也总是引领潮流,无论是传统旗袍还是西式礼服,在她身上都显得优雅得体。她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上海滩众多女性模仿的对象。

然而,周炼霞并非沉溺于浮华。她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常常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她曾多次举办画展,将所得款项悉数捐给贫困学生。在战争时期,她还积极参与救助难民的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周炼霞的才华和魅力自然吸引了众多追求者。其中不乏富商、政要和文人墨客。然而,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她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找的不是一个能给我荣华富贵的人,而是一个能与我携手共创未来的伴侣。"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27年,周炼霞遇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徐晚苹。这位富家公子不同于其他追求者,他不仅欣赏周炼霞的才华,更尊重她的独立人格。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陷入了热恋。

与徐晚苹的相遇与婚姻

1927年的上海,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周炼霞与徐晚苹的相遇仿佛一场精心安排的戏剧。那天,周炼霞应邀参加一场文人雅士的聚会,徐晚苹作为主人的朋友也在场。当周炼霞踏入会场时,她那优雅从容的气质立即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徐晚苹。

徐晚苹,这位出身富贵的公子哥,平日里见惯了各色美人,却在看到周炼霞的那一刻惊为天人。他主动上前搭讪,谈吐不凡,很快就与周炼霞聊得火热。两人从诗词歌赋谈到天文地理,又从时事政治聊到艺术创作,宾主尽欢。

这次相遇之后,徐晚苹频繁出现在周炼霞的生活中。他时常邀请周炼霞参加各种文化沙龙,有时则是单独相约品茶听戏。在这个过程中,周炼霞逐渐发现,徐晚苹并非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见解。

半年后的一个月夜,徐晚苹在苏州河畔向周炼霞求婚。他没有大张旗鼓,只是静静地拿出一枚镶嵌着绿宝石的戒指,说道:"炼霞,我想与你共度余生。"周炼霞欣然应允,两人随即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的生活如同蜜糖般甜蜜。徐晚苹尊重周炼霞的才华和追求,不仅支持她继续创作,还为她开设了一间专门的画室。周炼霞则成为了徐家的贤内助,协助丈夫打理家族生意,同时也不忘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

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1929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取名徐谷。随后几年,又迎来了四个孩子。周炼霞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依然坚持创作和社交活动,成为了上海滩传颂的贤妻良母典范。

徐晚苹也是个有远见的商人。他看准了上海的发展前景,在外滩附近购置了几处房产。这些投资很快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使得徐家的财富不断增加。但徐晚苹并没有因此变得骄奢淫逸,反而更加勤勉工作,他常说:"我要为炼霞和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晚苹和周炼霞决定留在上海,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抗战。他们将自己的一处房产改造成难民收容所,为那些失去家园的人提供庇护。周炼霞还组织了一个妇女团体,为前线将士缝制衣物。徐晚苹则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地下抗日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战争结束后,徐晚苹和周炼霞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们常常携手出游,或是在家中相对弹琴作画。徐晚苹虽然工作繁忙,但总是会抽出时间陪伴家人。每个周末,他都会带着全家人去郊游或是看电影,享受天伦之乐。

1947年初,徐晚苹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开始考虑将生意扩展到台湾。在一个春日的早晨,徐晚苹告诉周炼霞,他需要去台湾出差一趟,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周炼霞虽然不舍,但也理解丈夫的事业需求。她为丈夫准备了一些日用品,并嘱咐他注意身体。

临行前的那个晚上,徐晚苹拉着周炼霞的手,说道:"等我回来,我们就去欧洲旅游吧,我知道你一直想去巴黎看看。"周炼霞笑着点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徐晚苹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轮船,从此杳无音信。周炼霞起初以为丈夫只是暂时没有联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她四处打听,派人去台湾寻找,却始终没有徐晚苹的消息。

就这样,周炼霞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每天都守在电话旁,期待着那个熟悉的声音。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徐晚苹始终没有出现。周炼霞的生活,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34年的等待与坚持

1947年春天,徐晚苹离开上海前往台湾,本应是一次短暂的商务旅行,却意外成为了一场长达34年的分离。周炼霞从未想过,她将独自面对如此漫长的岁月。

最初的几个月,周炼霞每天都守在电话旁,期待着丈夫的来电。她派人四处打听徐晚苹的下落,甚至想亲自前往台湾寻找,但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复杂,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炼霞开始意识到,丈夫的失踪可能与日益紧张的两岸关系有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上海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资本家家属,周炼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她不得不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开始独自抚养五个孩子。然而,周炼霞并没有被困难击倒。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毅力,重新开始了生活。

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周炼霞重拾画笔,开始接受各种绘画委托。她的画作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功底,很快在上海艺术界赢得了赞誉。同时,她还在一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将自己的艺术才能传授给年轻一代。

尽管生活艰难,周炼霞始终没有放弃对丈夫的等待。每逢徐晚苹的生日或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她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仿佛丈夫随时可能推门而入。她还坚持为丈夫保留着一间书房,定期打扫,更换新鲜的花束,希望有朝一日徐晚苹能够回来。

1956年,周炼霞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声称在台湾见到了徐晚苹,说他已经在那里组建了新的家庭。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周炼霞陷入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她并没有轻易相信这个传言。她坚信,自己了解的徐晚苹绝不会背叛家庭。于是,她继续等待,继续坚持。

随着岁月的流逝,周炼霞的孩子们逐渐长大。大儿子徐谷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天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画家。其他几个孩子也各有所成,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成就。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周炼霞感到欣慰,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份遗憾——徐晚苹错过了孩子们成长的美好时光。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周炼霞带来了新的希望。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她再次尝试寻找徐晚苹的下落。她通过各种渠道向台湾发出询问,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

就这样,周炼霞在等待中度过了34个春秋。她的黑发已经变成了银丝,曾经光滑的脸庞也布满了皱纹。然而,她对丈夫的爱和思念却从未减少。每当有人劝她放弃等待时,她总是微笑着说:"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就会一直等下去。"

1981年,已经68岁的周炼霞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一天,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陌生信件。当她颤抖着手拆开信封时,看到的是一句简单而又震撼的话:"请你嫁给我。"这封信,将周炼霞34年的等待推向了高潮,也为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揭开了新的篇章。

重逢与晚年生活

1981年的那封信,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周炼霞的生命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信中那句简单的"请你嫁给我",仿佛是对过去34年等待的回应。周炼霞立即回信,询问更多细节。很快,她收到了徐晚苹的详细解释。

原来,1947年徐晚苹到达台湾后不久,就因为政治原因被扣留。在长达十几年的监禁中,他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一切机会。释放后,他努力寻找回到大陆的方法,但两岸关系的紧张使得这个愿望难以实现。直到1979年两岸关系开始缓和,他才终于找到机会联系上了周炼霞。

得知真相的周炼霞决定前往台湾与丈夫团聚。然而,由于当时的政策限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她不得不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申请和等待。在这期间,她与徐晚苹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互相诉说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思念。

1982年春天,68岁的周炼霞终于踏上了前往台湾的旅程。在台北机场,她一眼就认出了那个等候在人群中的熟悉身影。尽管岁月在徐晚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如当年般炯炯有神。两人相拥而泣,35年的分离在这一刻终于画上了句号。

重逢后,周炼霞和徐晚苹补办了婚礼。这场迟到35年的婚礼虽然简单,但充满了温馨和感动。许多台湾的文化界人士都来祝贺,这对跨越时空的恋人成为了海峡两岸友好交流的象征。

婚后,周炼霞和徐晚苹开始了他们的晚年生活。他们在台北郊外买了一栋带花园的小洋房,周炼霞将其布置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温馨家园。她在花园里种植了各种花草,徐晚苹则负责打理一小片菜地。每天清晨,两人都会在花园里散步,享受宁静美好的时光。

1984年,周炼霞和徐晚苹应邀回到上海探亲。这次回归让他们备受关注,成为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典范。在上海期间,他们走访了昔日的故居,重温往日记忆。周炼霞还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展出了她这些年来的创作,引起了巨大反响。

回到台湾后,周炼霞和徐晚苹开始积极参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他们接待来自大陆的文化界人士,也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艺术活动。通过自身经历,他们为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7年,周炼霞迎来了她的艺术生涯的巅峰。她在台北举办了一场大型回顾展,展出了她近60年的艺术创作。这次展览吸引了两岸众多艺术爱好者,成为当年台湾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徐晚苹全程陪伴在妻子身边,为她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

1990年,已经77岁的周炼霞开始感到身体不适。经检查发现,她患上了肺癌。面对病魔,周炼霞表现得异常坚强。她继续创作,仿佛要用画笔留住生命中的每一刻。徐晚苹寸步不离地照顾着妻子,两人共同面对着生命的考验。

周炼霞的病情牵动了两岸众多人士的心。许多老友和学生纷纷前来探望,表达关切之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周炼霞完成了她的自传【跨越时空的爱】,记录了她传奇的一生。这本书后来在两岸出版,成为了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

1991年冬,周炼霞在台北的家中安详离世,享年78岁。临终前,她握着徐晚苹的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忠诚,留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故事。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周炼霞的一生,不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传奇,更是一段艺术家不懈追求的历程。她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在她离世后愈发彰显其重要性。

1940年代,周炼霞的作品开始在上海艺术界崭露头角。她的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常常以江南水乡为主题,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运用完美结合。这种独特的风格为她赢得了"新海派"画家的美誉。

在与徐晚苹分离的34年里,周炼霞的艺术创作并未停滞。相反,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艰辛转化为创作的动力。这段时期,她创作了大量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如【春耕】、【江南雨巷】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她精湛的技艺,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现实。

1960年代,尽管面临政治风波,周炼霃仍然坚持创作。她开始尝试新的题材和技法,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工业发展的作品,如【钢铁长城】、【新城崛起】等。这些作品虽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她独特的艺术语言仍然得以保留,展现了艺术家在特殊时期的坚守与创新。

1980年代,周炼霞与徐晚苹重聚后,她的艺术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她的作品开始融入更多台湾元素,如【日月潭晨曦】、【阿里山云海】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台湾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艺术家对新生活的热爱。同时,她创作了一系列回忆往事的作品,如【三十五年】、【重逢】等,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她的人生经历。

周炼霞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还体现在她对艺术教育的贡献。在上海期间,她曾在多所学校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画家。到台湾后,她继续发挥自己的教学热情,经常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传授给台湾的年轻艺术家。

1987年在台北举办的大型回顾展,是对周炼霞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总结。展览共展出了她近200幅作品,涵盖了她60年的艺术生涯。这次展览不仅获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评论家认为,周炼霞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用画笔书写的中国近现代史。

在晚年,周炼霞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她多次捐出自己的作品义卖,所得款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她还设立了"炼霞艺术基金",专门资助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这些举动不仅体现了她的社会责任感,也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周炼霞去世后,她的影响力并未减弱。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成为收藏家争相追逐的对象。多个美术馆和博物馆举办了她的作品展,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她的艺术创造。她的生平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和话剧,在两岸广为传播,感动了无数观众。

2001年,为纪念周炼霞诞辰90周年,上海和台北同时举办了大型纪念展。展览不仅展出了她的经典作品,还首次公开了她的部分手稿和书信,让公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杰出艺术家的人生历程。

2011年,在周炼霞百年诞辰之际,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大型回顾展。这次展览全面梳理了周炼霞的艺术成就,展出了她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与她相关的历史文献。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再次引发了社会对这位艺术家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