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特写|扎根大陆基层的台湾青年

2024-06-19台海

近日,作为第十六届海峡论坛的配套活动——第二十二届海峡青年论坛在厦门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精英、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550人参加论坛。

从2003年创办以来,海峡青年论坛不断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构架起两岸青年交流的新格局,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见证了许多台湾青年在大陆的成长。

22年,无论两岸历经怎样的风云变幻,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其间,许多台湾青年纷纷到大陆,他们在大陆求学、就业和创业,成为大陆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本届海峡青年论坛特意邀请了香港立法会议员、全国青联常委、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梁毓伟,讲述大湾区给香港年轻人带来的改变,最明显的是生活方式上的改变。

「香港兴起了一股到大湾区city walk的新潮流。」梁毓伟称,伴随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的深度发展,港澳青年的生活、学业和创业都已和大湾区产生有效联结。

他认为,大湾区已是香港青年实现梦想之地,大陆之于台湾青年亦是如此。

大陆给台湾青年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和机会。 主办方 供图

来到基层

近年来,福建正努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许多台湾青年把福建作为「首选站」,他们从海滨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积极参与到大陆的社会建设当中,打拼事业,落地生根。

杨于萱来自台北,她曾是台湾联合大学一名教师,现在厦门创业,组建了一支两岸青年团队,致力于乡村建设和社区营造。

她到厦门的工作机会很偶然。此前在大学负责安排学生暑假两岸交流,经常跟学生们说大陆市场很好,希望大家到大陆就业,但有学生也提出反问,「老师你自己都不去,你怎么叫我们去」。

「我想想也对,所以我就跟大陆朋友说我是不是有这个机会可以来大陆发展,一来我就黏在这边了。」 杨于萱回忆称。

她到厦门第一份工作是参与当地社区营造,现在已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以文创设计、产业推广、民宿和营地建设为项目,旨在为福建的乡村振兴赋能,工作范围已遍布福建大大小小的地方。

「我更像是一个挖宝者、寻宝者。」 杨于萱称,她认为最大的成就是能通过团队的努力,为当地村民创收。

杨于萱的丈夫也从台湾来到厦门生活,因当地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有勇气生了「二宝」,现在全家安居乐业,邻里关系相处也很好。

时至今日,杨于萱以己为桥,先后把很多朋友、同学和校友都吸引到厦门一起创业,不少台湾的朋友还把全家都带到了厦门生活。

「我更希望我们从台湾来到了大陆之后,两岸的伙伴们一起从大陆走向全世界。因为两岸的家人朋友是我们的后盾,祖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杨于萱发言称。

此次前来参加论坛的台湾青年中,不少已扎根大陆基层,成为基层社会的建设者。

赖彦君也来自台北,她现在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也是湖北省首位台湾居民律师。15年前,她怀揣着法律梦想到武汉大学,和几十万法学生一起参加法考,成为一名律师。

她也在武汉当地一家法律援助中心担任指导律师,培养法律志愿者。

「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多培训一名志愿者,就多一双为社会服务的手。只要我多办一个法律援助案件,就多一个人得到帮助。因为,每一个案件背后是当事人100%的人生。」 赖彦君发言称。

赖彦君通过努力,成为湖北首位台湾居民律师。 主办方 供图

她也是法律人公益精神的践行者。

「你们知道我办的案件当中金额最小的是多少钱吗?两百元。两百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随手一个微信红包的钱,但是两百元对于一些人而言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连当事人都觉得可能没有律师会接这个案子,但是我接了,因为我想让大家知道再小的正义都值得坚守,而我们也确实成功了。」赖彦君发言称,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台青朋友报考法律系、走上律师道路。

「因为他们想成为和我一样的人,我们逐渐从一个人的爱心发展到一群人的公益。」 赖彦君称。

在法律服务过程中,她也发现了很常见的问题——「两岸用语差异」,即因用语不同而导致合同出现歧义,乃至闹上法庭。

赖彦君称,她在面对台胞法律服务的时候,很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促进有效沟通,她可以准确理解双方的意思,并用另外一方听得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根源上消除误会发生的可能;第二,讲政策、解疑惑,台商、台青、台生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会有不一样的困难和诉求,她可以根据需要为他们讲解中央及地方的相关政策,从情理法上提供最周全的帮助。

「在我之前,有很多台青在两岸交流领域发光发热。如今,这个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中,我将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梦想。」赖彦君发言称。

「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近年来,台湾青年奔赴大陆发展已渐成规模,他们的身影已遍布大陆各个常见岗位:教师、律师、医生、社区工作者、金融工作者、空乘人员……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袁玉菁在金圆统一证券公司工作,她所在企业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首家两岸合资证券公司。公司刚开业时,有位台湾人早晨八点半就到公司准备开户,让她感受到台湾朋友对两岸的金融服务渴望已久,顿时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有一天,她接到一位台湾长者的电话,称开户视频无法录入,原因是机器听不懂。针对上述情况,公司对系统进行了优化,现在台胞只需要简单回答,便可完成开户。

吴若瑀来自台湾新竹,她目前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担任科技特派员,也是在大陆参加拖拉机驾驶员考试的首位台胞。平常,她除了协助台湾企业了解大陆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时也向大陆企业分享台湾的产业经验。

她举例称,自己曾服务一家做有机肥料以及土壤改良的台资企业。在服务中,她结合台湾观光休闲的理念,协助企业申请了研学基地,目前基地的年接待人次已经破万人,成为省级农业融合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点,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也许有些台湾青年对来大陆创业还有一些顾虑,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像我这样长期待在大陆的台湾青年还有很多。所以不用担心,尽管过来就好了。」 吴若瑀称。

台湾青年陈雯靖更是扎根基层,她在福州市桂溪社区担任居委会主任。这个社区是福州首个两岸融合示范社区,主要面向在福州就业、创业的台湾同胞。

「我们的台胞公寓给了台胞一个家,让他们在大陆创业就业没有后顾之忧。」 陈雯靖发言称,以其中45平方米的单人房户型为例,台胞每月只需要缴纳租金900元人民币左右即可入住。

在此基础上,她和团队还积极帮助台胞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近期,有位台胞在创业做一款造型毛巾,她把该创意融入社区活动,帮助该项目宣传推广。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不少入住台胞都说台胞公寓既安居又乐业。

「我们服务台胞人住下来,心安下来,就是我们做两岸社区工作最大的成就感。」 陈雯靖称。

安居乐业的背后是归属感。陈于萱是厦门航空一名来自台湾的空乘人员,在厦航已工作7年。她说自己的归属感源于一次飞往泉州的航班上,有位八十多岁行动不便的老年旅客,这是他首次搭乘飞机,因此略显不安。她便用闽南语跟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这位长者情绪慢慢放松下来。

在厦门航空担任「空姐」的陈于萱说,乡语乡音让她产生归属感。 主办方 供图

「此时此刻,乡语乡音变成了情感连接的纽带,让我觉得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住的是两岸之间的情谊。」陈于萱称,至今厦门航空的台乘团队,已经有19名在大陆成家立业。

几位台湾青年扎根大陆的故事,也引起了现场的共鸣。

「找到人生的自我成就,家是最终的皈依所在。找到属于你的安居乐业,不论从厦门开始或者到其他地方,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台湾世新大学教授、中华两岸科技人文学术交流协会董事江岷钦发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