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中储粮粮油混装事件可谓在网络炒的沸沸扬扬。
5月24日,一位新京报记者曝光,一辆刚刚卸货完煤油的罐车在未清洗罐体的情况下,便驶入了中储粮油脂(天津)公司装载了整整35吨的大豆油。
粮油作为国民食品安全的底线,竟然能与煤油混装运输,整个过程令人触目惊心。
事件曝光后,顿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万千民众对中储粮展开了口诛笔伐,一时间铺天盖地的指责质疑如潮水般袭来。 中储粮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粮油储备国企,形象和信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可当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分析整个事件,会发现 中储粮作为供应方只是整个粮油产业链的上游一环,并非此次事件的主导者。
可眼下诸多媒体都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储粮,明里暗里一直引导广大国民的观点转向批判 国产油和国有制 ,已经完全背离了粮食安全的初衷。这背后是否有内外势力配合勾结?又是否是恶意布置的一个陷阱?
中储粮事件
食用混装油对人体危害大吗?根据 【法医学杂志】 此前发表的学术论文, 煤油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燃料,含有烷烃、芳烃、不饱和烃、环烃等大量石油分馏物 。此外还含有硫化物(硫醇)胶质,这个物质的成人致死量仅为 30毫升 。
如果直接口服煤油,咽喉和胃部会感受到强烈灼烧感,24小时后会出现发热尿少,如果剂量过多,会进一步导致肺炎、肺水肿,甚至是中枢系统衰竭,昏迷直至死亡。目前全球还没有慢性煤油中毒的案例,但长期摄入会 诱发致癌、致畸、致突变风险 。
目前被卷入舆论风波的主要有三家企业,分别是 中储粮、汇福粮油和金龙鱼 。其中 中储粮和汇福被指认为煤粮油混装,金龙鱼则是旗下公司与涉事煤油车的行车轨迹完全重合 。但目前社会焦点几乎完全聚焦在了中储粮之上。
中储粮成立于2000年5月18日,总部设于北京,是由中央直接批准控制的大型骨干企业,主要负责 中央储备粮油经管以及执行国家粮棉油调控 , 机构业务覆盖全国31省市,截止2018年公司总资产1.4万亿,员工4.2万人。 而本次旗下涉事公司天津油脂,则主要负责油脂油料的收购、储存、加工。
事发后的7月6日,中储粮官方针对此事做出了回应,表示会 立刻要求下属公司展开排查,并即日起在集团上下展开一次全系统深入专项大排查。严格检验出入车辆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运输单位和承运车辆,将立即列入公司采购黑名单,从严处理今后永不合作。
然而在媒体的详细报道和公众的激烈反响下,中储粮的发文回应却不足以平息众怒。此事严重触碰了广大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挑战了长期以来国民建立起来的食品安全原则底线。
知名评论家胡锡进发文抨击:
中储粮作为一家中字头国企,下属公司煤油混装性质可谓十分恶劣,已经是属于玩忽职守。公司内部处理远不能解决问题,监管部门应该直接介入调查,给民众一个完整交待。
毕竟这件事势必会引发民众联想,这种问题存在多久了?在媒体公众监督视野之外,又是否有其他粮油公司也在这般行事?
胡锡进义正言辞的说法,自然是收获了广大民众的一片好评,毕竟完全站在民众视野发声,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
但若是我们深入观察最近网络上群魔乱舞的舆论现象,就不得不深入思考这其中是否另有一些隐情了。
另一位更是在媒体上单刀直入发表了自身犀利的看法,他表示:
油罐车的确出现了问题,可油罐车又是谁家的呢?买家又是谁,为何至今连个最简单的名字都没有?中储粮作为供货方,他们的粮油究竟有没有问题,还是问题只出现在运输方式上?整个环节至少有买家、卖家、运家,为何如今只有中储粮这个卖家被反复点名?
谁该背黑锅?
四大问题发人深省,疑虑也并非空穴来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整个产业链,产业链又分为三大环节, 中储粮作为上游只负责生产提供食用油,承运方负责将粮油运输至目的地,分装企业负责把食用油送到零售点。
整个产业链的三方,从理论而言最应该对此次混装事件负主导责任的自然是 承运方 ,其次是收货验证的 分装企业 ,最后才应该是 生产方中储粮 。
中国 【食品安全法】 明确规定,储存运输食品的容器工具,要保证安全无害,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将食品和有害物质一同储存运输。 因运输方疏忽导致的食品污染,运输方应负直接责任 。
而因为运输单位是由收货方委托,所以粮油收货方也有义务对收到粮油进行仔细检查,这在【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25条有着详细说明。
最后才是生产企业,这也难怪天津有限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回应称, 食用油销售合同约定了买家自提,罐车也由买家负责提供,食用油装车出厂后他们就概不负责。
但不可否认,中粮油作为粮油国企,应该去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认真审查每一个细微环节,在民众口粮问题上做到滴水不漏。 生产企业对于运输交付环节也理应肩负起一定责任,但绝非要承担主导责任,更不应该背负起整个混装事件的黑锅,成为众矢之的。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相信很快就会水落石出,因为近日国务院已经决定让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六大部门联合组建调查组,开赴中储粮展开一次彻底调查。
调查方向分为两点, 第一是深究中储粮究竟是否存在刻意隐瞒、拒绝配合调查以及其他违法问题。第二就是追溯煤油混装车流向,彻查污染食用油是否已经流入市场,确定其具体影响范围和数量。 如果已经流入市场,就要及时进行销毁,并向消费者给予损失赔偿。
意愿是好的,但现实层面是这些污染食用油其实很难被检测出来。主因是食用油量大,而附着煤制油仅在少数,从技术层面很难监控检查出来。如果这些污染食用油被分装销售,想要检测出来更是难如登天。
所以一位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表态: 如果污染食用油只是作为少量配料的情况下,其实个人是无法察觉的,除非嗅觉异于常人。
所以这一批的污染油,大概率是查不出来了,普通消费者想要借此举证索要损失,也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心态良好的话,可以将此视为粮油市场的转折点,今后购买粮油基本可以高枕无忧了。
再来讨论此次中储粮被群起围攻的现象,我们不得不考虑这其中是否有外资的参与和煽动。毕竟采购的大豆油是可以工用也可以食用的,具体用途还要视收货方而定。而本次中储粮事件的收货方是 河北某金属材料公司 , 当被问及大豆油具体用途时,该公司人员竟然回应不知情。至于事件的运输方至今还未揭露是哪家企业, 这其中实在是存在太多疑点未能解答了。
要知道2008年四大粮商围攻中国主粮一战中,是中储粮挺身而出誓死守卫国家主粮底线,不断抛售主粮才成功捍卫了14亿国民的粮食安全。对于这样一家居功至伟的国企,我们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就受到网络风向的煽动,而将问题的矛头完全指向一家国企,是否又不太合适呢?
信息来源:
光明网:煤制油罐车装运食用油!中储粮回应
大河网:河声丨从中储粮事件看全链条监管的紧迫性
大众日报:九年前就存在?带你回顾中储粮「罐车运输油罐混用」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