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爱吃水果爱唱歌,它是冰川时代的昔日遗民,如今却只剩下几十只..

2024-08-18辟谣

今年夏天,贵州遵义发现了一具来自更新世的冰河世纪的化石。化石头骨部分长达60厘米,且保留了明显的牙齿。

它就是曾经遍布中国不少地区

如今却仅生活在

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岛和苏门答腊岛的

苏门犀 ( )

国宝犀尊苏门犀 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它是国家博物馆里珍贵的青铜文物

也是出现在屈原诗歌、墨子记忆中的动物

它们在冰河世纪曾度过风风雨雨

却在新的世纪只剩下数十个成员

苏门犀的故事该从何讲起 ?

苏门犀 图源:维基百科

冰河往事

在家谱上,苏门犀属于奇蹄目的角形类的真犀科,真犀亚科(当然现存所有犀牛都是这个分支)。如果细说的话,犀牛家族中苏门犀最近的两位亲戚其实是冰河世纪的两位「大兄弟」— 披毛犀()以及史蒂芬犀()

苏门犀的体重只有半吨到一吨左右,披毛犀以及史蒂芬犀体重能达到苏门犀的两倍及以上。

上图为苏门犀体形大小和人的对比

下图为史蒂芬犀体形大小和人对比

冰河世纪时,披毛犀起源于青藏高原,之后扩张到东北、华北以及欧洲等靠北的区域,而史蒂芬犀则主要分布在相对温暖的区域。

苏门犀则是躲在了 南方清幽的森林水乡之中 ,和爱吃树叶的东方剑齿象,以及巴氏大熊猫、步氏巨猿等在一起。此时,中国的南方也有老虎化石—万县虎(Pantheratigrisacutidens)。

有时候年幼的苏门犀也会被这些凶悍的捕食者威胁 ,要知道,一些万县虎有着不逊于东北虎的体型!不过,苏门犀几厘米厚的皮肤也有一定的物防功能。

东方剑齿象臼齿化石,它们和现代大象亲缘关系略远

拍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步氏巨猿复原图 拍摄于中国古动物馆

注解:万县虎是已灭绝的老虎亚种,和现在的老虎是同一物种。此外犀牛因为皮肤的角质层厚,称之为pachyderm厚皮动物。

苏门犀的美食 图源:维基百科

披毛犀爱吃地上粗粝的草料,史蒂芬犀会吃一些树叶灌木和草。 而苏门犀的菜单则是有百余种植物的嫩叶嫩芽,还有山竹和榴莲,野生芒果等等。 饭后,独来独往的苏门犀还时不时会用能传到10公里左右的歌声去和同类通讯。

历史回忆

进入冰河世纪之后的全新世,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很多大型冰期动物绝迹。但是苏门犀则幸运地活了下来,且在中国商周时期,长江黄河流域都较为暖和的时候,一路北上。

商朝人在驯养亚洲象的同时,也有猎捕犀牛的记载。春秋战国时候,长江中下游里面都是它们的地盘。屈原写下「操吴戈兮披犀甲」,「犀兕麋鹿满之」的楚国军士经常穿着犀牛皮制成的硬铠甲来防御自己。

印尼的苏门犀 图源:维基百科

麋鹿群 拍摄于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

注解:在中国有历史分布区域的犀牛也有爪哇犀和印度犀。

到了东汉三国,犀牛分布北界进一步南退。唐朝以后,长江流域好多地方也难找(四川云南等地还有分布)。以至于当犀牛从东南亚其他国家被送到长安的时候,都有人写下诗文来记录犀牛。

汉朝的鎏金铜犀牛 图源:flgj.cupl.edu.cn

苏门犀在中华大地的绝迹,背后有气候变迁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夏商时期的黄河流域曾有不少草木,但在战国时则出现了不少地方植被破坏, 「无林泽之饶」「宋无长木」 等方面的问题。

到了宋朝,除了一些地方「万山童秃」「有山无木」的环境问题, 经济中心南移以及宋代人口增多,也让犀牛等大型野生动物和人存在了不少冲突。

在宋代以后,犀牛在中国境内的分布逐渐偏向西南区域。清代更是只有云南省部分有区域分布。 宋代以后不少文物里面犀牛的性状,也和真正的犀牛相比差距很大。

和真正犀牛不一样的明代犀牛文物

图源:https://www.zsbeike.com/

数量不到百只的爪哇犀,和苏门犀一样濒危

图源:WWF

人类对于主要成分类似指甲头发的犀角的药用追求,也导致其数目大为减少。 犀牛的角本质上成分类似人的头发 ,如果把犀牛角横截面切开,就会发现里面全是一束一束的、压在一起的微小角蛋白管,没有什么明显的药用特殊成分,而且已经有不少新药物和现代医学手段去治疗顽疾了, 犀角并非良药。

注解:东南亚其他一些地方的居民甚至认为犀牛粪便可以制作成为茶、犀牛的皮肤可以拿来治疗蛇伤、犀牛血液包治百病。

犀角内部结构

图源:Creatingartificial Rhino Horns from Horse Hair

到了1793年,西方有人对苏门答腊犀进行了科学命名,在采集标本的同时给它绘制了一份肖像画。

之后苏门答腊犀也被发现有亚洲大陆的北部亚种(D.s.lasiotis,也就是中国古代记录的),婆罗洲亚种(D.s.harrissoni)和马来亚种(D.s.sumatrensis)。

20世纪,中国的所有犀牛都没有了。 在中国丧失苏门犀前后,中南半岛等地的苏门犀也走向了绝迹(缅甸境内有说法认为有,但是未确认)。2018年,马来西亚的苏门犀也绝迹了。 马来群岛上的印度尼西亚,成了确认拥有苏门犀最后的土地。

苏门犀的博物画 图源:维基百科

19世纪末伦敦动物园展览的苏门犀 图源:维基百科

保护现状

亚洲大陆的苏门犀走向绝境的时候,马来群岛的苏门犀成了这种犀牛最后的希望。

然而,对于它们种群的估测一直是一笔糊涂账,之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之初的调查认为有三百只,目前则认为不到百只。

其中,对于东部婆罗洲的种群个体数目尚无清晰的调查,婆罗洲岛上从野外找来用于繁殖下一代的犀牛,出现有精子活性不够或者是产后负伤的现象,无法繁殖。2017年初,也有用于配种的苏门犀患癌症不幸去世的消息。

林中苏门犀 图源:junglesumatra.com

辛辛那提动物园繁育的苏门犀 图源:维基百科

幸好,美国的辛辛那提动物园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犀庇护中心实现了这个物种的人工繁殖。

2022年春天的印尼保育中心有苏门犀的添丁增口,根据苏门犀基因组的相关研究,种群很小且栖息地片段化的它们, 遗传多样性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而且也没有受到来自近亲繁殖的伤害。

2022春天诞生的苏门犀宝贝和母亲

图源:Indonesian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ry

筚路蓝缕,命途多舛的苏门犀会有光明的未来吗? 关键在于人类能否将保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对它们栖息地的全方面监测, 让它们在地球上继续书写不屈不挠的生存篇章。

作者:大清神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董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