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直击引领区丨「空中出租车」正一步步「飞」进现实生活

2024-03-16辟谣

打上「飞的」,以往2到3小时车程的距离,只用3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已经变成现实。2024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其中的「低空经济」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通过对低空空域这一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转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成为我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

在浦东张江科学城的一层研发区域内,自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正式受理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M1B型(即M1货运型)电动垂直起降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申请后,御风未来的工程师们正在抓紧研发升级版机型,「加注」公司的低空飞行器产品「蓄水池」,抢占低空经济的腾飞风口。

让「打飞的」成为现实

2024年2月27日下午,全球首条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线完成首次演示飞行。该飞行器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降平台垂直起飞,上升到100米高度,飞行模式转换为固定翼飞行,按照既定航线向珠海方向高速飞行,最后在珠海九州港码头平稳着陆。该趟飞行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两座核心城市,往返飞行超过100公里,将单程2.5小时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

这一全球首飞让御风未来的团队也倍感振奋,而他们自主研发的M1B型(即M1货运型)电动垂直起降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在今年1月也获得了申请受理,「空中出租车」时代的到来可能比业界预想得更快。

自2016年创办御风未来以来,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一直带领着团队希望完成一个梦想:让「打飞的」成为现实,创造出全新的交通工具。他曾这样为公众描绘城市空中交通的未来场景:「晚上6点从御风未来上海张江研发中心下班,乘坐M1起飞,7点抵达阳澄湖边吃大闸蟹。」

创业8年以来,从自主研发的「可收放旋翼式垂直起降固定翼构型」起步,御风未来团队做出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E6、E40等,凭借安全性高、航时航程长、抗风能力强、挂载灵活等优势,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

去年10月,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M1成功首飞。这是一架瞄准载人的eVTOL,有5个座位,与一辆小汽车的座位数相当,设计航程为250千米,巡航速度为200千米/小时,能够满足城市内及短距离城市间1小时内的通勤需求。

一切离梦想更近、一切也都在蓄势待发。今年以来,伴随着「低空经济」的热潮,御风未来团队受到了各界更多的关注,政府、投资者、创新团队纷纷赶来,或「取经」,或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让谢陵对未来的干劲更足。

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

低空经济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等各产业。同时,应用场景丰富,既包括传统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其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无人机到无人驾驶eVTOL,谢陵表示飞控技术都是实现稳定、安全飞行的关键,这也是御风未来在无人驾驶eVTOL领域的核心优势。

对于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机会,谢陵强调,自主可控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值得关注的是,御风未来研发的M1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复合材料、电动系统、飞控系统三个核心环节全部实现国产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机体结构,也就是飞机的「骨架」和「皮肤」,采用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国产工艺进行制造,实现了100%的全国产化。第二部分是飞机的心脏,即动力系统,倡导使用国内最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来打造电动航空的动力系统,并成功首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则是御风未来的核心优势领域——飞行器最核心的「大脑」飞控系统上,御风未来团队坚持自主研发符合适航标准的国产飞行控制系统,一方面确保eVTOL安全性,另外一方面牢牢把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未来有望弥补国内高安全性eVTOL飞控系统的空白。

在中国民航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征求意见稿)】后,2022年9月底【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中再次提到,在浦东、杨浦、闵行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包括空天利用,具体而言即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

业界认为,低空经济不仅仅是航空产业的发展,它还与农林、电力、公安、医疗、体育等多个行业融合,形成「组合式」经济形态,这种跨行业的融合能够促进产业升级。赋能千行百业,低空经济产业有望在未来形成万亿级别的市场,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