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从「蛮夷」走向文明:从楚国人的饮食文化看春秋战国的历史一隅

2024-03-19图片

文|法老

编辑|法老

楚国乃一历史悠久的先秦古国,楚民族乃一艰苦创业的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叱咤风云,威震四方;光辉灿烂、高度发达、举世瞩目的楚文化逐渐成长壮大。

丰富多彩的楚人饮食,也就成为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当时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饮食文化到底怎样,他们的食物和其他诸侯国的饮食有何异同呢?

一、楚人饮食的主要内容

(一)以稻米为主的各种农作物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有很大发展,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繁多。据文献记载,就有稻、粟、稷、麦、豆、麻、梁、黍、获米等。

这些都是楚人主要饮食的原料,而其中稻、粟、获米更具有特色。

楚国有悠久地耕种水稻的历史。江南种植水稻,起源可上溯到六七千年前。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骨耜。经鉴定,稻谷已是人工栽培的籼稻。在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的一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稻谷。

至春秋战国,楚国已普遍种植水稻,稻米成为楚人日常生活主食就不必怀疑了。

同时从文献材料和考古资料上,我们还可找到佐证。如【周礼】载:「正南日荆州……其谷宜稻」。

屈原【招魂】称:「稻染麟麦」,司马迁曰「楚越之地,……饭稻羹鱼」。

班固亦云:江南「民食鱼稻」。

明朝董悦说:「归州有玉米田,屈原耕于此,产白米如玉,楚人遂名其田曰‘玉米’」。

1975年在江陵纪南城陈家台战国时期的铸造作坊遗址中,发现五处被火烧过的稻米遗迹。

这些碳化大米大多成堆出现,其中最大的一处东西长约3.8米,南北宽约1.5米,厚度为5—8厘米。

它们应是当时该作坊手工业工匠的食粮。一个作坊五处存放稻米,一则说明楚稻米产量较高,同时也说明稻米确已成为楚人的日常主食了。

粟:主要产于北方。但春秋战国时期,楚地亦种植栗,主要用「火耕」之法种于高地山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罐、庞、长沙,楚之粟也」。

这表明,洞庭湖以南长沙至衡阳的广大地区,都是楚国产粟之地。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魑粟五万石,爵执硅。」又据【淮南子·泰族训】称:「阔闾伐楚,五战及郢,烧高府之粟。

」苏秦说楚,曾曰:「楚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以上所称之粟,当然也可能是粮食之通称,但其中必定包括数量可观的粟在内。因此,我们认为粟也是楚人饮食的主要食料之一。

楚地农作物食物还有一种叫做抗米的。

抗本作基,一名蒋,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生浅水中,春天生新芽,如荀,名菱白、茭瓜、茭笋等,是甜美的菜蔬。秋季便抽穗结实,叫做雕胡、荪米或菱米等。

米白而滑腻,做饭芳香可口。

古代把玉米列入六谷或九谷之内,如【周礼天官】郑司农注六谷有狱,郑玄注九谷有获。

据何光岳同志考证,商代的蒋国,正是因采集获实为食而作为图腾崇拜,并作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后来又发展成为国家的。

春秋时,楚穆王灭了蒋国,蒋以后一直为楚地,而栽培蒋草则是其特长,故楚国之荪米闻名于世。

【楚辞·大招】云:「五谷六仞,设获梁只」,即其证。

由于楚人农作物食料种类繁多,所以司马迁说:楚越之地,「无饥饿之患」。

班固亦谓:江南「食物常足」。

(二)以鱼类为主要副食的水产食物

楚地鱼类水产,见载记者颇多,其中突出的名产就有:

繁:又名甲鱼、团鱼、脚鱼、水鱼等。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战国策·宋卫】云:「江汉鱼繁鼋鼍为天下饶」,【逸周书·王会解】所列贡品中就有「长沙繁」,【左传】宣公四年记:「楚人献鼋于郑庄公」。

鼋,【说文】:「大繁也」。此外,在屈赋【招魂】中有名菜「腼繁炮羔」。

烹饪即清煮甲鱼。今荆州「聚珍园」餐馆制作的「冬瓜繁裙羹」,是湖北名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根据【江陵县志】记载,北宋时,宋仁宗召见「撮理真州事」的张景(湖北公安人)时问:江陵「所食何物?

」张景答称:「新粟米炊鱼子饭,嫩冬瓜煮繁裙羹」。这必是从清煮法发展而来。可见,繁实为楚地最常见的名菜之一。

龟:【史记·夏本纪】说,荆州上贡的特产中就有「大龟」。【竹书纪年】载,周厉王元年,「楚人来献龟贝」。

龟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玳瑁、鲷、龟、金龟、水龟、象龟等。【楚辞·招魂】有「露鸡臛螂」之句,这「螂」是一种大龟。至今洞庭湖产的金龟,仍是食用和药用之珍品。

鲫鱼:亦称鲏、鲋。【吕氏春秋·本味】言及「鱼之美者」,首列「洞庭之鳟」。据松阜圆【毕校补正】云「缚即鲋」,且【御览】937引正亦作「鲋」。

屈原赋【大招】有「煎鲏罹雀」的名菜,王逸注:「鲅,鲋」。鲋即鲫鱼。这说明头小味美的鲫鱼,早为楚人所赏识。

鳊鱼:亦称鲂,即今日人们乐道的「武昌鱼」。

鲂鱼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据【本草纲目】:「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这可能自古则然。

试看,楚平王时的司马子鱼,其名就曰鲂,名和字相互联系。【三国志】【齐民要术】中都记载了这种鲂鱼及其烹调法。所以,「武昌鱼」至今名闻天下,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据古籍记载,楚地有名的鱼尚有「东海之鲫,醴水之鱼,」「湘波之鱼」等。

楚国的渔产丰富既属事实,那么楚地的平民百姓是否可以享用鲜鱼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根据是:

楚康王时令尹屈建(子木)曾明确列述了楚国的祭典,其文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

庶人祭奠既然可以用「鱼炙之荐」,那么他们平时也必能食用。

而司马迁记载楚地特产有「鲍鱼」。

据【周礼·筑人】注云:「鲍者,于熵室中燠乾之,出于江淮也」。因为鱼类产量丰富,且为日常饮食所需、才能把鲜鱼熄干,便于储存和随时食用。

迄今,两湖仍有喜食熏鱼、烤鱼之习惯。

再者,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一个「孔子之楚受鱼」的故事。

他说:「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买之不售,思欲弃之,不如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

(三)以家畜为主包括鸟兽的肉类食物

家畜也是楚人重要的饮食来源之一。文献和考古材料都表明,楚人饲养的家畜,马、羊、牛、鸡、犬、豕皆备。

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铜鼎里,就有牛、羊、猪、鸡等遗骸。望山二号楚墓中也发现了不少动物遗骸,其中就有家畜。

见于屈赋中的食物家禽就有鸡、犬、羊、牛、鹜(鸭)等。楚人的家畜业是相当发达的,家畜丰富了楚人的饮食。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楚国很多地方成为鸟兽出没的天然乐园,因而捕捉鸟兽,获取野味也成了楚人肉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

班固明言,楚人「以渔猎山伐为业」。当时,楚地最常见的禽兽有雉、野兔、兕、犀、象、囊、鹿等。

在屈原笔下,还有醋烹的天鹅,清炖的野鸭(「酸鹄鹏凫」),熬煎的大雁和鹤(「煎鸿鹄」)等佳肴。【左传】作者也留下了楚成王「请食熊踏而死」之载。

楚人好野味,还可以从楚善射者多得到佐证。

贵族士大夫之列,以养由基为最,值得注意的是,楚平民中颇不乏善射者。【史记·楚世家】记,楚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为徼加归雁之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

对曰:小人之好射其雁,罗载,小矢之发也,何足为大王道也……。」

既称「楚人」「小人」,当为平民下层之属,其射术高超,是从捕射野兽中练就出来的,他们非国家战斗之士,射术主要用来捕获鸟兽,丰富自己的饮食生活。

楚地有富饶的鸟兽资源,有众多的善射者,鸟兽自然成为楚人桌上常见品。

(四)蔬菜和果品之类食料

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还要求吃好,以吸收丰富的营养。

故蔬菜果品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楚地蔬菜果品之多、之美,在当时列国中首屈一指。

古籍中记载,「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四(【说文】亦作「云梦之墓」)和「云梦之荤菜(蒜)」。

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其他见于史记和出土的实物则更是品种繁多。

有苴尊、瓜、芹菜子、藕、笋干、瓜苴(瓜干)、冬葵子、果类棘、梨子、白菜、石榴、梅子、杨梅、柿子、橘子、枣、甜瓜、板栗、樱桃、生姜、柑桔、小茴香等。

下面我们只简单说一说芰、荷和橘柚。屈赋【离骚】有名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美蓉以为裳」。

芰,菠也,即菱角。

这种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生吃,又能烹饪后成为鲜美的菜肴或制成淀粉,故深受楚人喜爱。大夫屈到临终时还嘱宗人「祭我必以芰」。

荷,亦称芙蓉、芙藁、莲、菡苗等。

它生浅水中,一身是宝,下有根茎,即藕,上面开花结果实,即莲子。

藕和莲子清香甘美,在餐桌上受人们欢迎。特别是湘连和莲羹,今天仍是为人喜食的滋补品和佳肴。

橘柚是楚地果品中之名产,橘小而味甜,柚大而味酸甜。【战国策·赵策三】:「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史记·货殖列传】称:「江陵千树橘」,可富埒封君。楚淮河以南、

是产橘之地,故晏子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五)酒

文献记载,楚人特喜饮酒,举凡庆功行赏,宴友请宾,奠祖祭宗,婚丧嫁娶,皆有备酒设宴之风。

二、烹调之法和盛食之器

楚人注意讲究饮食,故其烹调之法,不仅门类齐全,而且技艺高超。

蒸煮是楚人最常见的烹调法,主要用于日常主食。蒸饭用甑、釜、锅等,这样蒸熟的饭,颗粒不粘,味甘适口。

煮粥用鬲,将米和水同放锅中加火慢煮,米熟则得。饭之质料,或稻粱,或豆麦或黍稷粟米,但以稻米为主。

至于鱼肉等副食,其烹调之法更是多种多样,这在屈赋中有详细反映。【大招】云:「煎馈雕雀。

」煎就是放食物于釜锅中,下面生火,使干,至熟即得。臃,【说文】:「肉羹也」,王逸注:「有菜曰羹,无菜曰臃」。

列入祭品的干煎鲫鱼和麻雀肉羹,是难得的佳肴。又云:「炙鸪蒸凫」。【说文】「鸪,麋鸪也,」是一种似雁而黑的鸟;炙,烤也。还称:「黏鹑歔只」。

茹,【说文】:火行也 。洪兴祖补注: 沉肉于汤也」。还有「醯豚苦狗。」醯,就是肉酱,先把肉剁碎,拌以佐料制成,今天的肉丸子很可能来源于此。

【招魂】云:「腼繁炮羔」。煎,炖煮也;炮,煨也。又云:「膈若苦些」。

将肉炖煮得烂熟。还说:「鹄酸鹏凫」。烹,焖也,即用少量的水烹熟。还有「露鸡臛螨」。臛,撩煎也。

诸如此类记载还有一些。后世的蒸、煮、烧、烤、熬、炒、炖、烹、烩、煨、撩、焖、拌等各种菜肴的烹调法,楚人基本上掌握了。

在烹调过程中,楚人还喜欢加入各种调味品,如盐、糖、蜜、姜、桂皮、椒、小茴香、曲酪等等,这样,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多样化了。

饭粥蒸煮、菜肴烹调之后,须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

当时楚人的盛食之器,不仅品种齐全,而且精致雅观。就质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等。

就品种而论,大体上可分为:盛肉之器有镬、鼎、枇、俎;实羹之器有删、镫、豆;盛饭之器有簋、

敦、篮;盛酒之器有尊、勺、爵、相、卮;盛水之器有塾、斗、洗等等。这些食器,虽然殷商以来就出现了,但在楚国,其造型具有自己的特色。现仅就楚国漆器食具略述一二。

漆器业是一门新兴的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漆器最负盛名。它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花纹流畅,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堪称列国之冠。

在湖北江陵、云梦,湖南长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数千件漆器,包括乐器,兵器、丧葬用具和各种生活用品。

其中盛食之器,有盛放食物的鼎、盒,有盛酒的圆壶和方壶,有用于喝

酒或饮酒的卮杯、耳杯,有用于盥洗的盆、炉和沐盆,还有供其他食用的勺、豆、几、案等等。

既供人们日常饮食之用、又是艺术珍品,为世人所瞩目。

三、从楚人饮食中所见若干问题

通过上述考察,下列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楚人既注意饮食内容丰富多彩,又讲究高超的烹调技艺,因而口味多样,品种齐备,颇具特色

关于楚人的饮食口味,屈赋中有具体反映,郭仁成同志归纳了五大特色,即甜、冷、

楚人特别喜欢一种叫「羹」的饮食。

太史公谓:楚越之地「饭稻羹鱼」,屈赋中也屡次提到「羹」。羹,是一种用肉和蔬菜制成的汤菜。楚人制羹,有其特色。

【招魂】载:「如酸若苦,陈吴羹些」。在马王堆竹简【遗册饮食】中,羹菜记载不少,如有:牛苦羹一鼎,狗苦羹一鼎,牛首酶羹一鼎,羊豕、豚、狗、雉、鸡醇羹各一鼎。

酵羹是一道带酸味的汤菜。还有鹿肉鲍鱼笋白羹一鼎,鹿肉芋白羹一鼎等。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楚人喜欢吃羹,所以不论是家禽、鸟兽、鱼类均能够制作成羹,且喜苦、酸味。

楚人还喜制作、食用糕点。【招魂】就有:「柜枚蜜饵,有仓皇些。」瓶敝,一说是「馓子」,一说是「甜糕」,一说是「角黍」。

「饿惶」古作张皇,一说是饬(糖)干饴,一说是饼饵,一说是栅子。无论何说,柜救和饿惶均属粮食制作的甜糕。

此外,在【遗册】中还有糖、密(蜜)频、考糊、篌粒、卯精等记载,据专家们考证,这些都是由米麦加工而成的糕点,味主甜。

楚人好酒,酒的饮法也颇具有特色,即好饮冷冻酒。

【招魂】称「挫糟冻饮,酎清淳些」。要使酒变得清凉可口,必须有冷冻器。而于一九五五年在安徽寿县蔡候墓出土的「蔡侯方鉴」,「吴王方鉴」均如冰鉴。

一九七八年在随县雷鼓墩曾侯乙墓内,又出土一对方壶和方鉴内外套合而成的青铜礼器,亦是冰酒器。看来说楚人喜冷饮,是有根据的。

饮食特色,是与地理环境和物质基础密切相关的。

楚国地处江南,暑日较长,各种物产又丰富,制作工艺又较高,所以楚人特别注意五味调和,尤喜甜、酸、苦味及冷饮。

(二)、楚人讲究饮食对楚国社会生产的影响

考察楚人的饮食,不难发现,楚人消费水平是较高的。无疑,楚人讲究饮食,对楚国的社会生产是起了推动作用的。

楚人讲究饮食,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多样化。

喜甜食,需种植甘蔗,养殖蛮蜂;喜苦味,需种植豆类,制作豆豉;爱食糕点,需发展糯米、麦类的生产;肉类的大量消费,需要多种饲料供应等等,这样,饮食和农副业生产必然会同舟共济。

不仅如此,他们还促进了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稻谷、粟须去壳后才能蒸煮成饭,麦类须磨成粉末才能制成面食糕点。

随着楚人食物要求的精细、多样,必然促进粮食加工方法和加工工具的改进。出土的实物,也证实了这一点。

就连酿酒行业也受他们的影响。上文已述,楚人有好酒之风,又盛产大米,使楚国酿酒业发展很快。

他们创造了先进的沥酒(缩酒)之法,即以楚地特产香茅沥酒,使得酒味清香,含渣极少。此法后传中原,周天子责楚人每年进贡此茅。

齐桓公伐楚,理由之一是「尔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

不仅如此,饮食爱好甚至促进了漆器业的发展。漆器作为盛食之具,既轻巧便用,又精致美观,必然得到楚贵族的青睐。

大量的精美食器的需要,势必促进漆器工业的发展。我们说,楚国漆器业发展快,工艺水平高,与楚人对饮食的讲究关系甚大。

矛盾的法则又告诉我们,讲究消费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但消费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也会对生产产生反作用。战国时候,楚与秦为两大强国,从当时各方面条件来考察,楚完全有可能一统天下。

但事实恰恰相反。

楚最后灭亡的原因,当然必须从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列国形势的变化等诸方面来探寻。

但考察楚人饮食,就会发现,生产和消费比例失调,互相排斥,造成生产跟不上消费,也是导致楚国亡于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