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我们的春节之「白节」

2024-02-16图片

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热闹,以及富有特色的节日。每到春节之时,各族人民会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农历正月初一,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壮族、赫哲族、白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其中,蒙古族的春节又叫做「白节」「白月」,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具有十分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白节」有着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图自图虫网)

盛大隆重的草原节日

古时,蒙古族以草木纪年,即草木的黄绿周期为一年。每年的八月是最为草丰乳旺的时期,因此被视作是一年中的第一月,称「查干萨日」。

在蒙语中,「查干萨日」意为「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所以,蒙古族最初的新年是在夏秋之际,并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农历正月。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接受中原传统历法,改为在农历正月过「查干萨日」。自此,蒙古族的新年与汉族的春节日期趋于一致,带有草原文化特色的习俗一并流传至今。

从元朝开始,蒙古族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对「白节」作了非常详细的描绘。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

蒙古族十分崇尚白色(图自图虫网)

可见,蒙古族最崇尚白色,认为其有纯洁、吉祥的象征意义。在庆祝新年时,他们除了互敬洁白的哈达之外,还会身着白色服装,并把蒙古包顶换成白色。

如今,白节依旧是蒙古族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蒙古族人称之为「祭火节」的那一天开始,到年三十、初一进入高潮,直到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与众不同的春节习俗

祭火节是白节的前奏,仪式非常隆重,往往提前一两天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祭火节的傍晚,蒙古族人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末粥、黄油、酒等祭品摆好,然后由长辈点燃九盏小灯。仪式开始后,将祭品投入火中,口诵赞词,祈祷家人幸福。蒙古族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人丁兴旺,故而十分虔诚。

年三十是白节最为热闹的一天,蒙古族老小都穿着新制作的蒙古袍,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这一天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把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朝向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待家主用刀在羊头的额部划一个「十」字后,全家人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

吃年夜饭时,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尽情娱乐,一夜不睡,直至天明。青年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或「嘎拉哈」(北方游牧民族小女孩做游戏时的玩具),以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守岁。

大年初一的凌晨,是蒙古族人开始为长辈祝寿的时间。祝寿的时候,全家穿上节日服装,摆上宴席。先由晚辈给长辈敬酒,行跪拜礼,长辈则以吉祥、祝福言语作为回报。

赛马也是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图自图虫网)

拜年,是大年初一草原上最隆重的活动。家庭内部拜完年后,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大家相见的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过年好」。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的牲畜也是要过年的。除夕夜必须点清牲畜数量,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初一早晨,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头上,期望来年人畜兴旺、生活美满。

近年来,蒙古族的白节也吸收了部分汉族春节的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祭火、吃"手把肉"、歌舞、赛马等传统习俗依旧保留了下来。白节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每个家庭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来源: 澎湃新闻 黑龙江日报 林海日报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