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曾是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却于1958年被撤职,1970年在监狱中含冤离世,其命运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令人扼腕叹息。他是如何从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才华横溢的革命战士,又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出版事业,成为【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但是,命运多舛,他最终竟落得冤死狱中的下场。直到1980年,冤案才得以昭雪。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传奇?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
从贫苦农家到革命战士
饶彰风,这位从广东大埔县茶阳镇下马湖村走出的贫苦农民之子,其一生便波澜壮阔。 1913年5月25日,他的诞生,恰似一粒种子,落入了北洋政府统治下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土壤之中。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他追求光明与进步的坚韧意志。
饶彰风的成长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却又充满希望的旅程。祖父的书画熏陶,父亲的坚持送读,为他的心灵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尽管生活的重压让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书本,投身于农活之中,但知识的渴望如同野火,在心底默默燃烧,通过阅读【少年先锋】【向导】等进步刊物,革命的火花悄然点燃 。
1927年,饶彰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埔中学,这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村庄的荣耀。在校期间,他的才华如泉涌般展现,不仅在学术上名列前茅,更在文学与体育领域绽放异彩,被誉为「全才」。他以「追光」为笔名,在【民国日报】副刊【黄花】上发表文章,用笔触探索时代的病痛,呼唤进步的曙光。 这一时期的饶彰风,已从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具有初步革命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其思想的蜕变,如同破茧成蝶,预示着更加广阔的飞翔空间 。
1930年,饶彰风考入广州陆地测量学校,但仅三个月后,他便毅然转向中山大学预科,进而转入农科。这一选择,不仅是对知识更深层次的追求,也是内心革命理想的召唤。 在中山大学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进步思想的养分,与志同道合的青年共同创办了广东最早的革命文艺刊物【天王星】,用笔尖揭露黑暗,唤醒民众,为抗日救国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彰显了他的才华与勇气,更为其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饶彰风踏上前往上海的旅程,加入左联,并有幸拜访鲁迅先生 。这一经历,如同灯塔照亮了他的革命道路,使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两年后,他重返广东,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同时在西河溪南埠福良学校和梧岗小学传播抗日思想,开办妇女夜校,用知识的光芒照亮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936年,饶彰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是他革命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 。加入党组织后,他不仅在抗日救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利用自己的文化特长,编写了大量宣传材料,将抗日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同事们赞誉他为「才华横溢的革命战士」,他的加入,无疑为党组织增添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统战宣传「双杰」
广东地区作为抗日斗争的重要舞台,见证了无数英勇事迹与智慧光芒的交织 。在这片热土上,饶彰风以其卓越的统战才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了抗日烽火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其生平事迹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展现了一位革命者在动荡时代中的担当与奉献。
饶彰风的革命生涯,是一部关于宣传与统战的艺术篇章。 自抗日战争深入发展以来,他仿佛一位织网的高手,以宣传为线,统战为纲,将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的抗日力量紧密编织在一起 。从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到东江纵队秘书长,每一个职位的变迁,都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不可或缺作用的肯定。面对日军的铁蹄和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态度,饶彰风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穿梭于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与华侨同胞之间,用他的智慧与诚意,编织了一张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网络,为华南抗日战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饶彰风被任命为东江纵队秘书长,这是他统战才能的又一次升华。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抗日力量,使它们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在他的精心策划与推动下,东江纵队的抗日力量日益壮大,不仅有效打击了日军,更为华南抗日战场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饶彰风的统战工作,如同一剂强心针,为抗日斗争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实际支持,展现了他作为革命者的远见卓识与非凡执行力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饶彰风开启了新的篇章 。他被派往香港,负责筹办【正报】、新民主出版社及复刊【华商报】等工作,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这一时期的饶彰风,更像是一位文化的播种者,他用笔墨作为武器,继续在新闻出版领域耕耘,传播真理,启迪民心。随后,他又转战新加坡,开展华侨工作,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这不仅是党组织对他能力的信任,更是对他统战工作经验的高度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饶彰风被任命为【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并兼任省新闻出版处处长,这是他革命生涯的又一高峰。面对百废待兴的广州,他如同一位精准的舵手,引领着新闻出版系统这艘大船破浪前行。 他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倡导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更为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筑起了坚固的基石 。【南方日报】在他的领导下,迅速成长为华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成为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喉舌。
一生奋斗遭冤屈,迟来正义慰英灵
1958年,饶彰风因被错误地指控犯有「严重右倾投降主义、严重的地方主义和严重的反党活动性质的错误」,遭遇了职业生涯的重大挫折,从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统战部长和广东省政协主席的高位,骤然降至连平县山区担任书记 。这一变故,对于任何人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饶彰风并未因此沉沦,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火。
两年后,命运之轮悄然转动,饶彰风被调任至广东省科委副主任及省文教办公室副主任,随即又肩负起广州外国语学院筹建的重任。那时的瘦狗岭,荒凉偏僻,基础设施几乎空白,办学条件极其艰苦。面对这片亟待开垦的教育沃土,饶彰风没有退缩,他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亲自带领师生,用汗水浇灌希望,将荒芜之地逐步转变为生机勃勃的学术殿堂。 他的身先士卒,与师生同甘共苦的精神,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困难,也吹暖了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师资紧缺的困境下,饶彰风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远见,他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了一批虽有外语特长却背负「右派」帽子的教师,如宋文、麦君素等,这一举动无疑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可能 。这不仅是对人才的珍视,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知识的光芒不应因外界的偏见而黯淡。
1965年的中秋节,饶彰风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同乐晚会,让来自农村的学生们首次品尝到了烧鸭、叉烧和广式月饼, 这份细腻的关怀,不仅让学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温馨与欢乐,更深层次地,它构建了师生间情感的桥梁,让爱与温暖在校园内流淌 。
但是,好景不长,「文革」的风暴席卷而来,饶彰风也未能幸免 。他因过去的「重用牛鬼蛇神」和「招降纳叛」等莫须有的罪名遭受残酷批判与迫害,身陷囹圄,最终于1970年9月12日含冤离世,享年57岁。这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它提醒我们,即使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也可能会有暂时的偏离与曲折。
幸运的是,正义虽然迟到,但并未缺席。 1980年,随着国家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饶彰风的冤案终得昭雪 。中央纪委和广东省委先后正式批复,为他恢复名誉,肯定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一刻,虽然无法挽回饶彰风的生命,但至少让他的英灵得以安息,也让后人明白,真正的英雄,即使遭受误解与非议,其光辉亦不会熄灭。
结语
饶彰风的一生,是革命与奉献的生动写照。他出身贫寒,却凭借坚韧不拔之志,成长为才华横溢的革命战士。从笔耕不辍到投身抗日,再到新中国建设,他始终坚守初心,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尤其在新闻出版和教育领域,他的改革与创新,不仅提升了媒体影响力,更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基础。然而,命运多舛,他遭遇不公,含冤离世。幸而历史终还其清白,肯定了他的贡献。饶彰风的故事,是对理想与信念的颂歌,也是对坚持与奉献的呼唤。对此,你有何感想?欢迎留言评论,共同缅怀这位革命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