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1985年,马三立为何在天津玛钢厂说:此地不可不来,此地不可再来

2024-07-28图片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我相信在你们这些同学中,将来一定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正道邪道是自己选择,预祝你们提前释放,早日回家。」 1985年,马三立站在天津玛钢厂的土地上,为众人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课堂。

一、迷雾中的灯塔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马三立的这句话,仿佛是为即将展开的叙述预设了基调。1985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法治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在这一时期,对于劳改犯的教育与改造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天津玛钢厂作为一处劳改场所,承担着重要的改造任务,承载着改造与重生的希望,也成为了马三立此行的目的地。而马三立,作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言行举止对于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到来,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光,照亮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改过自新」的真谛。当玛钢厂的工作人员抱着尝试的心态想要邀请马三立先生前往助兴,并得知马三立先生正在参加市政协会议,他们不辞辛劳地追到了会议所在的宾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已逾古稀之年的老艺术家,非但没有丝毫犹豫,反而爽快地答应了邀请:「我去,当然要去!我会向会议秘书处请假的。」 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倍感振奋,他们感激地握住马三立的手,心中满是感激,却又有些难以启齿地提及了活动的经费问题。

见状,马三立先生的神情变得严肃而温暖,他轻轻打断了对方的话:「怎么能提钱呢?帮教失足青少年是我应尽的义务。以后你们有活动,需要我参加,说一声我就到。」

二、救赎之旅的起点

马三立出生于曲艺世家,自幼便跟随父亲马德禄学习相声,15岁便正式登台演出。他的相声作品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马三立的艺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也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被下放劳动改造。

但无论顺境逆境,马三立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1985年,他终于实现了加入党组织的愿望,这一事件对他的人生和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应邀前往天津玛钢厂为劳改犯进行演讲和演出,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激励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浪子回头金不换。」在马三立看来,玛钢厂虽非乐园,却是那些迷途者重获新生的起点。他深知,对于每一位劳改犯而言,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期许。因此,他说:「此地不可不来。」

这不仅是对他们必须接受改造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未来可能性的期许。马三立以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看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光与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话语,激发劳改犯内心深处的良知与希望。

演讲中,马三立没有采用长篇累牍的说教方式,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和亲切的态度与犯人们交流。 他称犯人为「同学们」,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错误,并相信他们未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笑中带泪的启迪

「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药。」 玛钢厂日复一日的劳作与严格的管理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压抑。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马三立先生即将来此进行慰问演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农场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丝期待与好奇。

演出那天,春日的阳光似乎也格外温柔,照耀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马三立身着朴素,面带微笑,缓缓走上用简易木板搭建的舞台。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复杂的道具,只有他,和他的相声。

他开口的第一句话,便让全场的气氛为之一变:「我来参加今天这个联欢会,非常高兴。今天是干警、劳教人员及其家属大联欢。我是什么身份呢?是干警吗?不是。是劳教人员吗?我不干!那么我是家属?是你们谁的家属呢?」

他环顾全场,声调高昂地说:「我是你们全体劳教人员的家属!」 语毕,台下已是一片会心的笑声,那是久违的、发自内心的欢愉。 接下来的表演中,马三立巧妙地将农场生活融入相声之中,用夸张的手法、机智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劳动场景变得生动有趣。

他讲起了一个关于「偷懒」的段子,说是有位老兄为了少干活,竟想出各种奇招,引得台下众人捧腹大笑,连那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劳改犯也忍不住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笑过之后,大家又都陷入了沉思,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开始反思起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更有趣的是,马三立还即兴发挥,邀请了几位劳改犯上台互动。他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用幽默化解了尴尬与隔阂。在这些看似轻松的对话中,不仅传递了正能量,更激发了劳改犯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演出结束后,整个农场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改变。 人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真实、更加灿烂,心中那份压抑与苦闷也似乎随着笑声烟消云散。 在沉重的改造过程中,马三立带来了相声,用那熟悉而亲切的声音,讲述着一个个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他的相声里,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错误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笑声,不仅缓解了劳改犯们心中的压抑与苦闷,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自我反省与积极向上的种子。

四、心灵的对话与共鸣

「真正的交流,是心灵的触碰。」 马三立与劳改犯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交流,更是心灵深处的碰撞。他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故事,理解他们的苦楚与挣扎,用自己的经历与智慧给予他们鼓励与指导。

在他的引导下,劳改犯们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迈向未来。这种心灵的对话与共鸣,让玛钢厂不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改造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地方。

五、此地不可再来,但未来可期

「当过去的阴霾散去,迎接我们的将是灿烂的阳光。」 马三立的这句话,为他的演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他深知,「此地不可再来」不仅仅是对劳改犯们的告诫,更是对他们未来的美好祝愿。

他希望每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能铭记这段经历,珍惜未来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他也相信,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关爱,越来越多的迷途者将能够找到回家的路,重新融入社会的大家庭中。

正如马三立所言:「此地不可不来,此地不可再来。」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告别与反思,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与承诺。

参考文献:

  1. 郑戎,何明捷.「我叫马三立」[J].咬文嚼字,2014,(11):1.
  2. [2]姜昆,董大汗.人民的马三立[J].曲艺,2014,(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