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看了苏轼被贬线路图,我才明白何为无常、何为豁达、何为慈悲

2024-08-30图片

在苏轼生命终结前的双月之际,他凝视着挚友李公麟为其精心绘制的肖像,以凝练之笔勾勒出一生的自我省思:

「心已若烬余之木,身犹似无根漂泊之舟。试问此生所成,唯黄州、惠州、儋州三地印记深刻。」

其仕途生涯跨越四十年,其中竟有三十三年是在贬谪的旅途中辗转,足迹遍布北宋广袤疆域,仿佛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世人戏言,苏轼之生涯,非贬即贬途,然正是这命运多舛,铸就了其非凡的精神境界。

01人生得意仕途失意 / subtitle小 标题

回溯往昔,苏轼二十一岁便金榜题名,四年后再度于制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一时风头无两,成为政界瞩目的新星。主考官的青睐、仁宗皇帝的厚望,皆预示着他仕途的辉煌前景。近十年间,他仕途顺畅,被寄予成为大宋栋梁之才的厚望。 步入不惑之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乌台诗案」却将他打入谷底,贬至黄州,仕途之路戛然中断,昔日友人亦纷纷疏远。 人生如戏,风雨难测,转角之处,未知的挑战随时可能降临。苏轼在黄州沙湖道中偶遇暴雨,却以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之句,展现了超然物外的心境,揭示了得失成败皆过眼云烟的哲理。

无常,乃人生之常态,无论你我是否愿意接受,它始终如影随形。正如作家周国平在痛失爱女后,以寓言【落难的王子】寓言人生:

一位曾对悲剧故事敏感多愁的王子,最终自己也经历了国破家亡、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

尽管身心俱损,沦为乞丐,他却依然坚韧不拔,活出了生命的尊严。这启示我们,智者面对命运的打击,总能以平和之心接纳,于无常中寻得生命的真谛。遭遇裁员,不妨视为自我提升的契机;身患重病,或可视为生命之爱的深刻提醒。每一次跌倒,都是重生的序章,只要心怀希望,便能再次扬帆起航。维护良好的身体健康是履行家庭责任的基础。面对亲人的离世,理智地接纳现实,并以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将往昔共度的欢乐时光化作前行的动力,是成熟与坚韧的体现。世间万物,聚散离合,成功与挫败,皆遵循自然规律之轨迹。因此,专注于当下,珍视眼前所遇之人,以平和之心静待时光流转,自然能见证生命之树开花结果,收获丰盈。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赞誉,深刻揭示了其人格魅力之所在: 非但未让外界困境吞噬心灵,反而在逆境中绽放光芒,以内在的力量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即便生活赋予他无尽的挫折与挑战,苏轼依旧保持真我,不改其志。这不仅是个人品质的彰显,更是「低谷哲学」的生动实践。当苏轼年近花甲,再遭贬谪至惠州,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从容与豁达。他赞叹惠州的自然风光,与北方萧瑟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此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他感受到当地居民的淳朴与热情,短时间内便融入了这片土地,成为「鸡犬识东坡」的佳话。

02苦中作乐悠然自得 / subtitle小 标题

面对经济上的拮据,苏轼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亲自动手,开垦荒地,自给自足。他身着简朴,亲力亲为,从除草灌溉到播种收获,无一不精。 食物匮乏时,他巧手烹制羊脊骨,化腐朽为神奇;无酒可饮,便自酿果酒,自得其乐,尽显生活艺术家之风范。 他以「脱钩之鱼」自喻,摆脱了世俗名利的束缚,即便江湖险恶,亦能自在遨游。快乐赋予人青春活力,痛苦则促使人成长成熟。而苏轼的豁达,则是在历经世事沧桑后,获得的一种新生体验。

他教会我们,世间本无绝对的不平,唯有心态的不平。当我们能够以超然物外的态度,淡看名利得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同样,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历经多次贬谪,面对亲人离散、朋友遇难、自身前途未卜的困境,他依然保持乐观。即便在简陋的茅屋中,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以 「粗茶淡饭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 的心态,享受每一刻的宁静与满足。这种随遇而安、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对 「低谷哲学」 的深刻诠释。他非但未消沉,反而在门前立石,挥毫撰写【陋室铭】,彰显其超然物外的心境。生活,诚然是一场漫长的磨砺,而热爱生活者,总能在逆境中寻得反弹之力,将命运的苦涩咀嚼为成长的甘霖。快乐之源,不在于逃离苦楚,而在于勇于接纳并转化之,使之成为生命旅程中的宝贵滋养。即便现实荆棘满布,只要心怀美好,于挫败中寻觅光亮,未来之路,便无不可逾越之山,无不可跨越之坎。豁达之人,终将超越不幸,将其化为成长的阶梯。

03风中残烛不改志向 / subtitle小 标题

苏轼晚年,其生命最后的华章在儋州缓缓铺展,三年多的时光,他饱受病痛折磨,身形日渐消瘦,卧床之日远多于康健之时。他似那即将燃尽的烛火,却仍奋力照亮周遭。在这片蛮荒之地,苏轼不仅传授水利、农耕之技,更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钥匙。他拖着病体,于草庐之中抄录典籍,创办学校,亲自执教,为当地学子点亮知识的灯塔。数载之后,儋州迎来了首位进士的诞生,苏轼以一己之力,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了文化的种子,让文明的曙光穿透了蛮荒的阴霾。真正的慈悲,体现在逆境之中仍不忘伸出援手,即便自己身处困顿,亦能心系他人疾苦。杜甫晚年,栖身于风雨飘摇的茅屋之中,生活困顿至极,幼子因饥饿夭折,而他仍不忘以微薄之力,培育草药,救济城中贫病之人。他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喊:

「若天下皆得安居,吾独受冻饿,亦心满意足!」

这份慈悲,超越了个人境遇的局限,是人性光辉在逆境中的璀璨绽放。即便世界喧嚣,人心浮动,他依然坚守着人性的底线,追求着善良与悲悯的极致,成为时代洪流中一股不可磨灭的暖流。

在【苏东坡传】的收笔之处,林语堂先生深刻镌刻道:

「苏东坡虽已远去,其名仅余记忆之痕,然其馈赠予世人的,乃是心灵深处不灭的欢愉与思想之光的永恒愉悦,此等遗产,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他的一生,半世浮沉,成为了一则生动教诲: 即便置身逆境,幸福亦非遥不可及之境。 追求幸福之道,首要在于洞悉世间万物之瞬息万变,接纳并顺应一切自然发生,此乃勘破无常之真谛。欲达幸福彼岸,心态之转变尤为关键,心怀宽广则琐事自微,视野开阔则烦恼难侵。再者,幸福亦蕴含于善行之中,以慈悲之心修补世间之裂痕,实则也是在细腻地编织自己生命的华章,每一份善意都是对自我灵魂的温柔缝补。林语堂先生通过苏东坡的生平,向我们展示了幸福的多维路径:

在变幻莫测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在广阔心田中播种乐观,在善行善举中收获生命的丰盈。

这些,都是通往幸福不可或缺的钥匙。

----------------------------------------------------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