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影视

一九四二年的悲惨世界

2024-01-08影视

前几天,看了一部有点老的影片,就是由冯小刚拍的那部【一九四二】,我不禁由衷的感到悲哀。【一九四二】,有资格以这个年份命名的,只有中原大饥荒。300万~500万具累累的饿殍给予了它巨大的重量。冯小刚说,这是他最重要的一部影片。虽然票房并没有预期的好,且观众中也产生了若干争议,但它无疑仍是最值得珍视的影片之一,并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1993年,作家刘震云完成调查体小说【温故1942】,同年,还未拍过一部电影的冯小刚在王朔推荐下读到小说,萌生将它搬上银幕的念头(图1)。

图1

冯小刚:1942年这一年,下到饥寒交迫的灾民,上到国家统治者,都在扮演灾民的角色。灾民沿街乞讨是为活下去,国民政府也在向欧美列强乞讨,乞求他们能够伸出援手。通过几次试映,我发现,对电影触动最大的是年轻人。他们非常震惊,完全不能想象这是70多年前祖辈人的生活。

刘震云:那是1993年夏天,特别热。【1942】小说如何变成电影,我们俩端详了彼此(冯小刚)的脑袋,只好选择笨办法,就是上路。我们从北京出发,走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用了将近20天。所有的人物不是在宾馆里想出来的,而是在1942年逃荒的路上遇见的。有的是1942年幸存下来的,有的是遇到了他们的灵魂......

「中原大饥荒」其实从1941年就开始了。当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庄稼大幅度减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绝收」现象。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1942年,持续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一开始还是只吃死尸,后来杀食活人也屡见不鲜。故事就此演进至电影【一九四二】的开头部分:老东家范财主看到,自家门外来了很多手持大刀的饥民,领头者还是自己曾救济过的后生。强吃强住之后,在一场冲突中,老东家的儿子死于非命。他则率领家眷、佣工和乡亲们一道,踏入了逃荒之旅(图2)。

图2

4月初,有人在黄泛区看到吃人吃得两眼通红的野犬,把许多濒死但还能蠕动的人都吃掉了。郑州市,成群的乞丐在掘食死尸。人吃人已经不奇怪了,区别在于吃的是死人还是活人,短短半年,就饿死了一半的人,在逃荒的路上病死、饿死、被踩死不计其数。有一个人叫马永道同他的妻子,亲手煮食了亲生女儿香菊。在洛阳,有个荥阳籍灾民亲手杀死他的一妻二子,然后投井自杀。这些事实,如果不是亲听所见,我们恐怕会惊为鬼世界的传说。古书中有‘析骨而爨,易子而食’的事,读之常常毛骨悚然,现在竟会有了亲娘吃亲女的事,连‘易’也不‘易’了。现实的残酷性,远较电影更甚。

在电影中,老东家的儿媳在逃荒途中生下了孩子,自己却因饥饿死去。因为没有奶水,孩子最终也夭折了。老东家的妻子也没活多久,女儿则被卖到了妓院。为了一口饭,女孩子可以失去所有的尊严。从很多当事人的回忆看,这样的遭遇一点都不夸张。「许多狠心的爹娘,流着眼泪卖掉了自己的女儿。据同行的熟人说:‘过得去’的女孩子,‘行市’是一百五六十元左右。然而,有女儿的,女儿到十四五岁,而又‘过得去’的,到底有多少人呢?卖了儿女,再卖老婆。末了还是被死神收去(图3)。」

图3

八年抗战,河南是中日对决的主战场,遭到战争的反复蹂躏。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是屏障川陕大后方的最后一道防线。参战部队本身也消耗了大批粮食,河南境内在抗战时期,长年有数十万国军部队驻防,大部分由军队驻扎省份供给,即所谓的「就地取材」。 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2年河南遭灾,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河南出兵出粮的数量都位列全国第一,这构成了压在河南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军队向民众的过度索取,使民间的抗灾能力已经接近于零,许多农民早已陷入破产的边缘,而任何一名难民的哪怕「最后的一文钱」,也要被兵大爷搜走。一旦天灾来临,饥荒的爆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这样的饥荒也没能阻止贪污者的黑手,但最具危害的是贪腐的官僚。电影中李培基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戏份不亚于蒋介石。只是编导在塑造李培基形象时(图4),未能遵循历史真实原则,有很大扭曲。事实上各种证据显示,李培基不仅没有电影所描述的那样勤政爱民,反而在河南饥荒过程中谎报渎职。以李培基为首的河南省政府,直到大灾已成,才不得不承认河南有灾的事实,错误的领导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救灾时机。「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当时以参政员身份为河南赈济奔走呼号的郭仲隗这样评价李培基,连张厉生后来在会上亦指责李培基对如此严重的河南灾情「不能辞其咎」。

图4

可蒋介石却对灾情装聋作哑,因为他对河南战争形势太过悲观。蒋介石基本上把河南当成一块随时准备放弃的领土。因此,「不让粮食资敌」的心理,使蒋介石一方面尽量在河南搜刮,另一方面在最后时刻来临时甩手把千疮百孔的河南当成烫手的山芋抛给日本人。所以蒋介石封锁消息,不允许报灾,直到美国记者白修德在美国【时代】周刊上报道河南饥荒,才引起重视开始救灾。现存最珍贵的史实中,有一大部分来源于白修德当时亲自拍摄的照片和采访资料。

白修德每天都要与农民和低级官员交谈,以了解更多的情况(图5)。他发现,军队征收的军粮往往高于全年的收成,农民还要向地方政府官员纳税。而国民党政府的贪污腐败又比比皆是:军官和当地官吏借收税之际「搭便车」收费,这多出的部分就成了他们薪水之外的补贴。在税款分配之后,高级军官会把多收来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得款中饱私囊。还有一些人借灾荒之际囤积居奇,把粮食价格「炒高」,大发国难财。而电影中也以精简的镜头,展现了官商勾结借灾难之机低价囤地的现象。重庆政府后来也掀起运动,惩办了几个贪腐者以儆效尤。

图5

白修德知道旱情固然严重,但如果政府停免赋税、采取赈灾措施,就能迅速减少灾民的死亡人数,因为在河南的邻省陕西就有大批存粮。然而,各级官员对灾情总是轻描淡写,力图掩盖真相。事实说明,一旦政府有所行动,灾民的死亡便会迅速减少。白修德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 「灾荒完全是人为的,如果当局愿意的话,他们随时都有能力对灾荒进行控制。」 在现实中我们不能阻止天灾的降临,但我们能通过人力与之抗衡,而当局政府的知情不报无疑才是当地百姓经历的最大人祸,天灾不可怕,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其实笔者认为在影片里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争议败笔,就是整部片子的基调是以基督宗教来作为国人的身心救赎,可是就连片中的农民也不买账:天主教堂里的华人神职小安趁着灾荒准备大显身手,听说有个财主老梁在逃荒路上死了,且死不瞑目。他便热心地拉佃户瞎鹿一起去为老梁做天主教的葬礼弥撒,可两个人忙乎了半天,临了死者还是不闭眼,说明洋教国人还是无法认同。在后来救人不成差点丧命之下,他自己都反问洋神甫:「为啥上帝总是胜不了恶魔?这样的教门信它何用。」(图6)

图6

而片中蒋介石到了西安,去大财主张家看望张老太太,当老太太闻听政府已经在救助灾民时,不由自主几乎是本能的说道:「噫!阿弥陀佛,这回乡亲们总算是有救了。」由此可见,基于国人内心最深处的宗教信仰还是佛教啊。在整部电影中使我记忆最深刻的场景是老东家的妻子死了之后老范的反应,他把她紧握着的两只手分开(图7),说道:「死了好,少受罪。早死早托生,再托生,可千万别托生到这儿来。 」这是全片里面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啊,这是个什么样的罪恶世界、五浊恶世,此时这个地方已完全成了饿鬼道的天下,而在这里,又有几个人还会想到念佛呢?如果不念佛,那么死后基本就是向更低的地狱道轮回,就像【药师本愿经】中所述的那样: 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这样的结果,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图7

中原大饥荒的历史因果报应很快就来到了。在河南农民的心底,有一种愤怒,要比饥饿和死亡更酷烈;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历史性的一幕」出现在1944年。作恶多端的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农民行动起来,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甚至解除整个连队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和军队装备。积怨已深的农民,在大饥荒中积蓄的愤怒此时发泄出来,失去理智者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被从大饥荒中活过来的农民以牙还牙、一报还一报。即如【地藏本愿经】卷上里的描述: 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

而蒋介石也没有弄清楚:国军到底是为土地而战,还是为百姓而战。谁也无法想到的一幕出现了——日军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起了灾。怕就怕对比啊,结果显而易见:直接导致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彻底唾弃!而中共最终也是依靠这广大的农民,抗战结束后,内战爆发了。一九四八年春,作为中国内地的一座省城,洛阳第一个便落入中共之手。1949年,国民党丢掉大陆。在与中共的较量中一败涂地,绝非偶然,国民党在处理河南大饥荒时就已经埋下溃败的祸根。

然而这样的饥荒在五、六十年代依然还是发生,而且是在全国范围里,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大饥荒,致使人不得不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中国人的共命业报。笔者至今仍然记得小时曾经去安徽一带下乡时曾听到过悲惨的鼓调:「 说凤阳,哭爹娘,为何留我在世上?家中没有粮,只有去逃荒。草根树皮观音土,扒完就剩死尸肉。这样的世道怎么活?还是趁早死了好呀求解脱!

图8

唉,想起如此惨绝人寰的泣血悲歌,在这样一个悲惨世界里,笔者不禁由衷地记起了药师佛(图8)的第十一条大愿: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还是按照佛祖的教导,赶紧念佛吧,呐默阿弥陀佛,呐默药师琉璃光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