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军事

玉碎「一亿」并非概数:盟军一登陆,日军就杀光14岁以下国民

2024-02-10军事

「二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曾有一个疑问频频被提及:在美军一方拥有全方位军事优势的前提下,放弃登陆作战的理由是什么?其中一大原因来自日本军国主义炮制的「一亿玉碎」计划,该计划以「自杀袭击」和「自我毁灭」为纲领,甚至包括杀死自己国内14岁以下的国民。

「没落行动」:预计伤亡百万以上

二战末期,当太平洋海战最终胜负分明之时,面对美国的日本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弹尽粮绝的态势:资源濒临见底,战力损耗巨大,武器装备、人员、后勤物资,几乎样样都短缺吃紧,剩下的飞机轮船也因能源短缺而面临趴窝风险。

在这样的前提下,当然谈不上与美军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在当时,甚至绝大多数通往日本本土的海上航线也已经被完全封锁了。当时的日本本土,可以说是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对盟军来说,攻占这个岛国、毕其功于一役,似乎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目标。

然而当盟军方面真正着手制定代号为「没落行动」的登陆计划时,预计给出的盟军方面战损数却令人不敢掉以轻心:即使集中了所有可以调动的舰艇、飞机和兵力,集中攻击日本本土,盟军预计付出的伤亡人数也在百万以上。

【「决」号作战准备大纲】

会得出这个结论,通俗地说是因为日本「困兽犹斗」,具体说来,就要提到日本军方高层拟定、并于1945年4月4日正式颁布的【「决」号作战准备大纲】,后世常常提及的「一亿玉碎」这个说法与之密切相关。

随着日军在菲律宾陷入败局,一度被寄予极大厚望的「莱特决战」也一败涂地,日本海军实际上已经显露出穷途末路的征兆。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却仍然深陷于南洋和中国的战争泥潭之中无法脱身。

对面的盟军一方则拥有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军事工业能力作为后盾,源源不断地补充武器装备,有条不紊地进行推进作战,逐步将日军的活动范围压迫在本土附近。

冲绳一战,成为日军「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最后努力。

题外说一句,那个阶段日本军方的作战计划往往都选择一些响亮又带有悲壮意味的名称。例如特战队员的突击被命名为「义」号作战,海军的对应作战计划被命名为「天」号作战。当然名字好听并不管什么用,日军在冲绳的抵抗作战同样以失败告终,盟军的兵锋分分钟直指日本本土。

其实,早在冲绳战事进行到一半时,日军高层已经意识到「不行了」,因此下一步的「决」号作战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

这个「决」号作战计划根据不同地域,分列为「纲要」以及七个具体组成部分。日军参谋们根据地形、海域、人口、城市等诸多因素,对盟军可能登陆的地点进行推演,并随后拟出了针对性的抵抗计划。

那么具体怎么打呢?

空军方面,主要以打击盟军的海上登陆部队为首要目标,混合空中特攻作战。

海军方面,以舰队残余力量配合海上特攻作战,同样主要针对盟军的登陆部队。

陆军方面则将主力部队集结起来据险固守,尽量避免直面敌军的兵锋,等到海空部队以及「国民义勇军」给予敌军足够杀伤后,在乘虚而入寻求与盟军的决战。

这个计划里面有非常显眼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特攻」,二是「国民义勇军」。

「特攻」是日本人自己使用的称呼,实际上就是形形色色、有去无回的自杀式攻击;这些任务一开始就是以战死为前提,抱持着一种「一换一就够本,一换二就算赚了」的心态,这也就是「玉碎」的概念。知名度最高的「神风特攻队」、自裁式袭击最早出现于1944年的菲律宾海战中,很快便被日本军队上层推广到空军和陆军之中。

而「国民义勇军」则来自大量的预备兵源甚至普通平民百姓,军方要求这些此前没有摸过刀枪的平民百姓拿起武器抵抗盟军,并不择手段地使用暗杀偷袭之类方法。这两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亿玉碎」的基本要点。

军国主义所谓的「玉碎」

所谓「玉碎」的残酷之处,便是将整个军国主义机器全速开满、动员日本国内上千万的民众,不择手段、不计代价,采用一切通常和非通常的作战形式去保障日本本土,力图将盟军拖进战争泥潭,让盟军也受到尽可能大的损失。

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民全民皆兵,用极高的交换比同盟军拼命,还隐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一旦盟军成功登上了日本的本土,日本甚至会选择变本加厉,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民族自我毁灭。

【「决」号作战准备大纲】中包括这样一条:一旦该作战计划的前半目的实现,日本成功将登陆盟军拖进战争的泥沼,那么应当将本国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全部杀死,如此便可节省大量的口粮,并确保那些继续抵抗的国民不再有后顾之忧。

甚至哪怕全民抵抗也不再奏效,计划中还留有更狠的一手:事先在岛国各处秘密布置生化武器,一旦局势失控就加以引爆,让踏上日本本土的盟军全数陷入剧毒环境之中。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日本军国主义走向末路的疯狂。自1945年之后,这个国家与外界交流的海空航线绝大部分都被盟军完全切断,即使 海外的日本军队还能从占领区攫取资源,这些资源也无法用于加强日本本土的战力。

本土方面,由于盟军反复打击、对工业体系加以针对性摧毁,日本国内的各种物资基本陷入坐吃山空的状态,储备极为有限。日本国内的国民和军人缺少常规食物,尚且可以勉强寻找其他代餐品;武器装备离开了燃油和弹药,却只会彻彻底底变成一堆堆废铁。

既然武器弹药甚至连食物都样样奇缺,又怎么能指望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平民百姓也去抵抗盟军?

日本高层竟然真的拿出了一套方案:从当下开始组织人手,对妇女老幼进行使用武器的基本训练,上至花甲老人,下到幼儿园的儿童,主打「一个都不落下」!训练他们有枪用枪、有炸药用炸药,如果什么都没有就拿起锄头、柴刀甚至竹竿,对「入侵」的盟军偷袭下黑手,能换一个算一个。

这样的交换比可想而知是十分惊人且惨烈的,但日本高层却认为——哪怕用一百个日本平民换掉一个美国大兵,这「买卖」也绝对不亏,因为盟军必然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而且,在日本高层眼中,平民的死伤和「重要人物」的安全并不被放在同一个重量级上。

早在几年之前,天皇裕仁已经动工为自己和皇室人员建造了一座兼顾安全与享受的防空建筑——天皇御文库。 这座建筑隐藏在地下,分为两层,可以抵御一吨重炸弹的轰击,并且配备了餐厅、客厅、书斋、侍从室、澡堂、私人影院和医疗区域,哪怕称之为「地下皇宫」,也说不上掉价。

按照计划,一旦盟军登上日本本土,天皇、皇室连同日本高层将全部搬入其中避难,完全不用担心炸弹的威胁。至于千千万万的日本国民,却将被别有用心地驱使着去「抗击」盟军,以求换来盟军的妥协,以「停战」代替投降。

「一亿玉碎」不是概数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剩下最后一个了——哪怕刨除天皇这一波根本没打算「真正」去碎的高层,当时日本的总人口也不过7500万,哪来的「一亿」可碎?

按照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如意算盘,他们本来是打算从当时仍被日军控制的朝鲜、中国等区域再拖两千多万「皇民」,让他们也成为军国主义的牺牲陪葬品 。

这一逻辑并非无中生有,当日本意识到来自盟军的巨大军事压力、开始策划准备本土决战时,便一再强调要以「日满华三国」为基础,建立起「被孤立后的一体化防御体系」。

琉球战败之时,也有数十万陆海军人以及琉球皇民或主动或被迫地选择了「玉碎」,足以证明军国主义对当时日本的影响和毒害之深。

事实上,「一亿玉碎」的根源并非从日本即将战败才开始,这个国家对国民的全民军事化教育应当追溯到更早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积极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向国内的征兵数额更是大幅增加,在正式兵员以外,也极为重视对预备役和普通成年男性的军事技能教育,甚至一所普通的中学校都开设有专门的军事训练课。

可以说,日本为了「全民皆兵」这个目标进行了长久而周密的准备,到了盟军压境的紧要关头,发动举国之力进行战争紧急动员并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事。

一些军事方案中也述及了当时日本能够动员的兵员数量,其中包括陆军军人军属两百多万人、海军军人军属一百多万人、特警队约25万人,另有国民义勇战斗队的构成者约2800万人。

这些力量加在一起超过三千万人,这些最后的预备部队也是日本赖以和盟军进行回旋的仅剩力量。如果以硫磺岛之战的伤亡比推算,加上偷袭、暗杀、自杀式袭击等方式,这数千万人的武装力量足以消灭百万以上的盟军士兵,这个伤亡数据也和盟军智囊预估的数据大致相合。

结语

当然,众所周知,这个计划后来并未真正投入实行。美国在权衡再三之后选择了使用原子弹来推动战争的进程,日本的两座城市就此化为废墟。当日本军国主义的投降宣告战争告一段落,【「决」号作战准备大纲】也随之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